在行為上故意逃避某個人,其實是潛意識對自我的不確信。
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十分微妙的關系,叫做疏離。處于疏離狀態的關系,一方渴望擺脫關系,但是在心態上無法接納新的關系;另一方渴望加強關系,在心態上對現有的關系感到不滿。今天我們來分析前者的心理邏輯,既故意躲著某個人,并且試圖擺脫關系,其實是對自我的不確信。不確信自己是否喜歡他,不確信自己是否討厭他,不確信自己是否會受到影響等等。一個對自我十分確信的人,總是能夠妥善處理每一段關系。
躲著某個人,是對自我的不確信
不確信自己是否喜歡他
處在共同生活空間的人,難免抬頭不見低頭見。當個體不確信自己是否喜歡某人的時候,本能上會出現逃避的心理。這是一種既復雜又矛盾的心理,個體既害怕對方喜歡自己又害怕對方不喜歡自己。處在這種情況之下,個體無法始終無法擺正自己同他人的關系,只能暫時通過躲著對方來應對尷尬的境遇。一旦個體意識到自己喜歡他,或者不喜歡他,那么一定不會允許一段關系處在一種模模糊的狀態中。
不確信自己是否討厭他
有一種微妙的關系是這樣的,你討厭一個人但是還挺愿意跟對方相處。對于身邊的人,有些認知、信念、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是正常的。所以人與人交往一定會產生分歧,但是與此同時需求的滿足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哪怕你討厭某個人,但是某個人卻能夠帶給你價值(包括物質價值和心理價值),所以你無法完全離開對方。處在這種境遇中的個體,由于不確信自己是否真的討要他,也會出現一種逃避的行為。逃避的本質是避免將關系確認下來,暫時將這段關系擱置在模糊的區域,既不否認也不確認。
不確信自己是否會受影響
心里面反感某人,就會刻意躲避某人,這是因為不確信自己是否會受到對方的影響。一個對自我是否確信的人,很難完全受到別人的影響,因為他們有著清晰的自我發展方向。少數對自我不確信的人,由于害怕受到壞人的影響,所以會故意躲著內心所反感的某類人。事實上,如果你對自己的信念、認知、價值體系、生活目的足夠自信的話,也根本用不著害怕受到他人的影響,反而可以帶給他人一種積極的影響。
既不否認也不確認關系,是對選擇的逃避心理
本能上對選擇感到恐懼的人,也會任由一段關系進入一種既不否認也不確認的狀態。選擇恐懼癥是一種對自我無知的心理,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清楚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害怕自己走錯路,所以寧愿放棄選擇也不做出選擇。最讓人感到折磨的,也真是這種既不否認又不確認的關系。關系中的一方總是需要付出,但是永遠得不到正向的反饋。一方極力加強關系,一方將關系模糊化,時間越久越讓人身心俱疲。
從依戀風格上來看,矛盾型依戀者由于不能確信對方會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樣對待自己,所以不確信自己是否要跟對方確認關系。這種矛盾心理,造成了左右互搏的現象,個體為了避免陷入左右互搏的自我消耗中,習得了放棄選擇的方式。放棄選擇,就會使得一段關系進入模糊的狀態,給人一種既不否認也不確認的感覺。處在這種模糊關系的狀態中,對于彼此都是一種消耗。無論是精力還是體力都是消耗,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如何明確處理好一段關系?
無論對于任何關系,個體都應該盡可能保持一種明確的狀態。對于親密關系而言,如果喜歡對方就大大方方的確認關系,哪怕進一步接觸之后發現對方不合適,也要明確的告訴對方。對于普通朋友、同事關系而言,無論是友好還是反感,都應該給予明確的信號。心里面反感某個人,就要有明確的界限感,防止他人蹬鼻子上臉。心里面對某人友好,也要盡可能的表現在行動上。避免讓關系處于模糊狀態,對彼此都是照顧。
一段模糊的關系,對雙方都是消耗。無論能不能做朋友,能不能做戀人,能不能成為合作伙伴,都要給予明確而清晰的答復。故意躲著某個人,本質是是對問題的逃避。之所以躲著某個人,一定是有些問題沒有講清楚。不管是出于面子問題,還是出于對自我不確信問題,都不應該將關系模糊化。要么確認關系,要么否認關系,對彼此都是一個交待。
總而言之,越是明確的關系對彼此越有利。社交中越模糊的關系,是導致人們身心俱疲的罪魁禍首。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