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很多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都見過副官這個角色,比如《亮劍》中的孫副官和《老九門》中的張副官。
他們有的在長官身邊頤指氣使、威風凜凜,號令各部莫敢不從;有的則跟著上司唯唯諾諾、一聲不吭,存在感低得甚至連句臺詞都沒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不禁會讓人們產生很多疑問:副官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職務?它在軍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 副官的由來
想要弄清副官是個什么職務,我們就得首先搞明白副官是怎么出現的。
副官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清末新軍中,按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臺的新軍營制條令,規定在每軍設“護軍官一員,經理庶務,管轄制內弁目兵役;執事官一員,隨同護軍官辦庶務。”軍之下的鎮一級,則設中軍官一員、執事官一員,中軍官的職責相當于軍一級的護軍官;再往下的協、標中,則只設執事官一員管理庶務;標之下的營、隊,則不再設執事官。
民國成立后,原先的“鎮、協、標、營、隊”體系被統一改為今日人們所熟知的“師、旅、團、營、連”。而原先軍中各級軍官的名稱也有改動,例如“統制”改為師長,“統領”改為旅長等。相應的護軍官、中軍官、執事官也變了稱謂,其中護軍官、中軍官稱副官長,執事官稱副官。“副官”的最早出處,便是源自于此。
- 那么,副官長和副官都負責什么事務呢?
按照民國軍規,各軍的司令機關由參謀處、副官處、秘書處、軍械處、軍法處、軍需處、軍醫處共七部組成,但習慣上稱為“八大處”。其中,副官處職責為:
1、管理平時人員、馬匹各名簿及人員之補充,考察各旅、團、營關于經理各事宜;
2、調制全軍人員統計表;
3、軍司令處物品之補充;
4、掌理命令所關事物及命令傳達;
5、掌理司令處內之人事攸關事宜;
6、掌理各項命令之勤務;
7、掌管來往文牘、信件之傳達;
8、經理司令處內一切之庶務;
9、管理司令處內之馬弁、護兵、匠夫;
10、維持司令處內之軍紀、風紀;
11、管理司令處內之守衛。
(以上節選自《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P115)
而在人員編制上,軍一級的副官處編有上校副官處長1人,中校、少校副官各3人,上尉副官4人。而在軍之下的師一級,僅設副官長1人、副官2人。到旅、團、營各級,則沒有副官處長、副官長之編制,只配副官1至2人,負責本部隊內一切庶務及命令傳達、警衛、風紀等事項。
- 國軍中的副官
國民政府成立后,在軍隊體制上基本沿用北洋時期的舊制,對于副官處、副官處長及副官長、副官的職責設定也與北洋大同小異。
以1938年訂制的《陸軍暫行編制綱領》為例,陸軍師設參謀、副官、軍械、軍需、軍醫、軍法六個部門,習慣上仍稱“八大處”,其中副官處編制有:中校副官處長1人,少校副官1人,上尉副官1人,中尉副官3人,同上尉書記1人,同中尉書記2人,同準尉書記4人,少尉司號長1人,另有一個轄16人的傳達班。
而在旅一級,仍不設副官處與副官處長,只設少校副官1人、上尉副官2人、中尉副官3人。不過,編制表上沒有,不代表實際中真的沒有。其實當時的各路軍閥(包括中央軍在內)出于各種目的,在編制之外私設各類官職的情況屢見不鮮。不過,正常的國軍部隊,基本都沿用了這套官職編制體系。
此后直到1949年,國軍中的副官處仍是僅次于參謀處的第二大處;副官處長也是除軍隊主官外主官庶務、傳達、軍紀、內衛工作的最高負責人。
- 此副官非彼副官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可以明白,所謂的副官處,基本上類似今天很多企事業單位的辦公室,副官處長即辦公室主任,各副官即辦公室工作人員。這種副官,和我們在很多影視劇里見到的那種跟著上司鞍前馬后效勞的副官,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我們前面講到的,是屬于正規編制體制內的“在編副官”,而影視劇中觀眾所常見的那類副官,是各軍閥部隊的高級長官為服務自己而根據需要設置的“隨從副官”。雖然都叫“副官”,但這里面的差別是很大的。隨從副官,可以類比于今天公司老總的私人秘書,人員沒有定額,設置上也很隨意。例如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身邊就配有多達8名隨從副官,副官長為譚海,軍銜少將。
編制副官作為軍隊中的正式軍官,會時常根據需要進行人事調動或升遷。而隨從副官往往是長官的貼心部下,因此很多年不調動、不升遷的情況也有不少。他們跟在上司身邊提包打傘,是領導面前的“紅人”,自然時常狐假虎威、頤指氣使。
在官僚作風盛行的民國,不僅軍、師、旅長為在軍中安插親信而私設隨從副官,甚至團、營長也多有隨從副官。時間一久,人們為了討好某級長官,也往往稱呼其隨員為副官。
比如上世紀50年代有一部電影叫《天羅地網》,片中特務專員郭浩帶著臥底的我軍偵察員進入國軍某殘部駐地時,向對方介紹:“我的隨從,王善福。”對方立馬安排道:“帶王副官去休息。”雖是電影創作,但卻真實展現了舊軍隊中副官滿天飛的情況。
綜上所述,副官這個詞,在舊軍隊中有著涇渭分明的兩重含義。它既是軍中編制內負責部分日常勤務、辦理各類雜差的政務工作人員,也指各級長官身邊的跑腿、跟班。因而在談論其具體作用時,一定要區別對待、具體分析,切不可混為一談。
作者: 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郭東風著;
【2】《國民黨軍史》王曉華、張慶軍、戚厚節著;
【3】《中國歷代軍事制度》中國軍事史編寫組著;
【5】《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陸軍通覽1937-1945》胡博、王戡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