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作者
歐小宅、如歡|編輯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自我感動式付出。
一個印度女人要離婚,理由是:丈夫對她太好了。
怎么個好法?
家中大小事都聽她的,家務搶著干。
結婚一年多,倆人從沒起過爭執,丈夫對她各種好脾氣。
女人試著發了幾次火,想吵一架。
男的卻變本加厲,對女人更包容了。
終于,女人對婚姻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
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婚姻狀態,女人卻一天都忍不了,為什么?
是她太作?有受虐傾向?
從媒體對丈夫的采訪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原來,男人從結婚起,就立志要做一個完美丈夫。
一路走來,他從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用他的話說就是:“難道做一個好丈夫也是錯嗎?”
想做好丈夫是沒錯。
但不顧對方的感受,不顧對方的需求,只管自己悶頭干,充其量只是一種自我感動。
自我感動式付出,有三個特點
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選擇用什么方式去表達愛呢?
是你想要的,還是對方想要的?
文秀從小就想做一個賢妻良母,婚后,丈夫掙錢能力不錯,文秀就安心在家做全職太太。
她每天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孩子也帶得很好,又乖又禮貌。
文秀做的菜,拍照發朋友圈,總是能收獲一堆贊。
可是丈夫卻對文秀越來越沒話說。
文秀很不理解,為什么自己怎么做,都走不進丈夫的心。
不管是印度男人還是文秀,毫無疑問,他們為了關系付出了很多,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也讓對方難以拒絕。
但是,這樣的好,更多是從自己出發,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對待別人。這種關系付出模式,我稱之為:自我感動式付出。
一般來說,自我感動式付出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誤把別人的愛情藍本,當成模板
四十年前,受傳統文化影響長大的一代,她們眼里的愛情是:我勤勞、我能干、我對你好,我為你生孩子,你就會愛我;
二十年前,看瓊瑤小說長大的一代,她們眼里的愛情是:我敏感、我多情、我為了愛情沖破禁錮,你就會愛我;
現在,沉迷“霸道總裁愛上我”的一代,她們眼里的愛情是:我傻白甜,我蘿莉萌蠢,你就會愛上我;
如果作為少男少女的懷春夢,這沒有問題。只要回到現實中,夢醒了,就可以了。
但如果不肯夢醒,把夢當作現實,那就會出現問題:
比如40年前的那一輩,持續用操勞的方式表達愛;
比如20年前的那一輩,持續用撕心裂肺的吼聲呼喚愛;
比如現如今的這一輩,持續用傻白甜的方式碰瓷愛......
他們以為自己做這些,是因為愛。
其實不然,這只是身邊人或者電視劇給我們帶來的愛情幻想。
真實的愛情,是需要每個人從現實中體驗的。
第二個特點:以為自己給的,就是對方想要的
作為咨詢師,我經常會聽到類似的委屈。
一次夫妻咨詢,妻子說,丈夫躺著睡覺沒有蓋被子,自己拿一塊毛巾被蓋在他的肚子上,誰知道丈夫直接把毛巾被扯開,好心成了驢肝肺,妻子氣得好幾天沒有理丈夫。
丈夫聽了之后一臉茫然,他完全不知道有這回事,后來經妻子反復提醒,他想起來,是因為那天太熱了......
這就是“自我感動式付出”和“付出型愛情”的不同。
付出型愛情在于付出對方想要的,不在乎結果,而自我感動式付出是:一心想對對方好,而忘了考慮對方是不是需要。
第三個特點:以為所有付出,都會有回報
多年前,歌手黃品源在熒幕上嘶吼:最愛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難過,對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卻沒有感動過......
后來,戴佩妮充滿幽怨地唱:你還要我怎樣,要我怎樣......
聽得人肝腸寸斷。初聽到這些歌曲的我,覺得很有道理,是啊,為你付出這么多,你還要我怎樣呢?
后來我才發現,這個邏輯不對。
付出的一方,很容易被自己的付出感動,認為對方也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應該被感動。
但是,如果角色交換一下,一個人為你做了很多事,但是這些事情都不是你想要的。
然后他希望你可以看到他的努力,體諒他的不容易,被他感動,你是什么感覺?
你的感受是“感動”還是“無奈”?
付出到極致,就成了綁架
大學時,一位其他學校的博士跑到我們學校來跳樓,揚言只有一位學姐答應他的求愛,他才下來。
老師帶領我們討論這個現成的案例,當時我們一群小女生覺得好感動。老師冷冷一笑,說:這不是愛情,這是用所謂的愛情綁架他人。
自我感動式付出,最大的獎賞在于:自己享受這樣的付出過程,而在關系中的對方,因為享受了付出的結果,也難以爽快拒絕。
這種“自我感動式付出”的回報模式,很容易讓人嘗到甜頭。
對關系中的另一方來說,被愛是第一重陷阱、享受對方的付出是第二重陷阱、不忍心傷害愛自己的人是第三重陷阱、外界的輿論壓力是第四重陷阱。
這樣的重重陷阱,使得接受付出這一方很容易淪陷,即使不想要,也難以爽快拒絕。
而付出者在這樣的獎賞之下,堅定自己付出行為的正確性,從而更加付出。由此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本應該是兩情相悅,演變成了被綁架的關系。
就像張東升,一直在努力融入妻子的圈子,想成為好丈夫,好女婿。
下班早早回家,買菜做飯。
岳父母去世,他主動包攬各種雜事,安撫妻子。
這一切,也曾讓妻子感動。
她也曾因為張東升的付出,動搖過離婚的念頭。
但作為富家女的妻子,真正需要的丈夫,是有能力、有社會地位的,能給自己撐腰,帶出去有面子。
張東升一直都努力錯了方向。
本以為,掏心掏肺對人好,換來的也會是同樣的好。
可實際上,這樣的好,讓兩個人都很委屈。
一個是:“我都做了這么多,你怎么就是看不見?”
另一方是:“我想要的,你怎么就給不了我”。
健康的關系,是看見彼此的真實需求
但不得不說,自我感動式付出的人,出發點是好的。
不管怎樣,他依舊在為這段關系努力。
他沒有指責對方,一個人默默抗下所有。
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也許是因為,有一對情感剝削的父母,所以,他只有不斷的達到父母的要求,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于是,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他習得了這樣一種模式:我只有不斷付出,別人才愛我。
也許,是因為曾經感情中的創傷,為了避免再次受傷,他把自己封閉起來,只會通過外在的付出來表達情感。
這樣很安全,但同時也切斷了兩個人之間情感的流動。
仔細探究下來,付出的這一方也一直在忽視自己的需求。
不斷調低底線,壓抑感受,討好對方。
活得很累。
其實,這一切都在提醒付出的這個人,該改變了。
一段真實的關系,尊重自己和愛人的真實需求,才是王道。
怎么做呢?
首先,是要看見自己的需求。
從情緒著手,每一次情緒起伏,背后都藏著一些信息。
去感受那個信息是什么:
“好無聊,身邊有個人就好了”這背后,是陪伴的需求。
“生氣,為什么都聽不進我說的。”這背后,是被尊重,被接納的需求。
“家務都是我干,憑什么?”這背后,想要的是體諒。
之后,想辦法滿足自己。
當你能夠好好的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對別人的需求,也會有更大的包容性。
這個時候的,去問問對方的需求。
不過,不要恐慌,你不是非得滿足她所有需求不可。
你只是伴侶,不是父母。
做你可以做的,剩下的,也許有他對你的不合理期待,那是他需要調整的部分。
愛不是無視對方,也不是要把對方當嬰兒照顧。
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同時,我也愛自己。
我可以為你付出,但我不會犧牲我自己。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作者簡介:周旋,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治療師、心理作者。愿意尊重你的盔甲,也想要擁抱你的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