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核心學說之一,它從兩分法的辨證觀點出發,總結探討人體的生理、病理和治療規律。
“陰陽”最初來源于中國古人對自然界溫度的直觀認識,即所有表現為寒冷的現象,或能引發人們寒冷感覺的事物都屬陰,最直觀的如冬季低溫則為陰,夏季溫熱則為陽。但這種憑借直觀感覺得到的簡單的“陰陽”概念并不能直接指導醫學實踐,還很原始。
后來,隨著哲學概念的發展,人們認識到任何事物,包括人體和各種相關的表現,都能分為相對的兩個方面,于是就將單純表示溫度高低的“陰陽”概念進行了抽象化,來形容任何性質相對的兩個事物。當這種觀點運用于醫學時,就極大的豐富了中醫學的“陰陽學說”。
從病因來說,比如寒冷的天氣導致的感冒屬于陰,而夏天使人中暑的暑熱邪氣屬陽;從癥狀來說,比如咳嗽咳痰時出現的白痰屬于陰,而咳嗽咳黃痰的屬于陽;又比如關節疼痛遇寒加重的屬于陰,而膝足關節紅腫熱痛的屬于陽;從治療上來說,附子、肉桂、干姜等服用后能祛除寒性癥狀的屬于陽藥,而石膏、大黃、黃連等服用后能治療亢進癥狀的屬于陰藥。
當中醫學這樣將人體的病因、癥狀及治療方法、藥物采用二分法認識之后,就提供了解釋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因為任何疾病都是由于偏于陰或偏于陽的問題導致的,也就必然表現為“陰證”或“陽證”中的一種,那么治療的核心原則就是對“陰陽”中不足的進行補充,過多的進行削減,以期達到“陰陽平衡”的穩態。例如失眠,存在因外界環境刺激因素、人體應激性反應等等所致的精神亢奮的失眠,中醫學稱為“陽證”,也存在因精力消耗、勞累虛損等等所致的損耗性失眠,中醫學稱為“陰證”。前者常見的證候包括“心肝火旺”“肝郁化火”,后者常見的癥候包括“肝腎陰虛”“心肝血虛”。而治療上,則要本著“平衡陰陽”的原則,采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陽證”失眠,運用補腎養血的方法治療“陰證”失眠。當然,臨床上的辨證更為復雜,除了單純的陰虛之外,還可能夾雜陰虛陽亢、痰濁、瘀血等等其他內容。
所以,中醫學的“陰陽”本質上是描述兩種相對立的性質,并且特化為與人體生理病理相關的病因、癥狀、治療、用藥等內容,不同于風水學和宗教理論中的陰陽概念。談論和研究中醫學的“陰陽”,決不能脫離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陷入空談。
(中醫科 郭楊志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