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經歷:
到超市購物,結賬的時候,自己排的那一隊總是最慢的。忍不住換到了動得快的那一隊,結果你會神奇地發現,剛換入的這一隊開始一動不動,而自己原先排的那一隊卻變得非常快。
排隊,簡直成了一種玄學:自己排的隊好像永遠是最慢的,無論怎么換都沒用,這還有沒有天理了?
其實,還真的有。深究起來,這件看似簡單的小事,竟然包含了概率學、心理學等一系列復雜原理......
01 這是個概率問題
首先,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率問題。但凡當排隊隊伍超過3條,你恰好選中最快那條隊伍的概率就只有三分之一。
而當隊伍數量更多的時候,這個概率還會繼續下降。
因此,從概率學的角度來說,選到比較慢的一條隊伍,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過,“冷酷無情”的概率,可不是我們覺得自己總排在“慢隊”的唯一原因。
02 你的感覺在“騙”你
我們常說一句話: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不快樂的時光總是特......別......漫......長......
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專家理查德·拉森告訴我們,平均下來,人們認為自己排隊所消耗的時長,比實際的耗時要高出36%!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給排隊加上了一種“變慢濾鏡”......
他還提出,為了減少游客因排隊產生的不良體驗,迪士尼等游樂園想盡辦法“欺騙”游客的大腦,讓排隊時間轉瞬即逝。
例如,用一面面墻壁把游客隔開,使隊伍排成“之”字形,這就使你無從得知前面究竟排了多少人,從而抑制了你從隊伍中退出的沖動;
或者把等候區設計得讓人眼花繚亂,當你沉浸其中的時候,等候的時間就好像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一個欺騙大腦的把戲是“時間扭曲”:排隊路線上的牌子寫著需要等待1小時,但你總會在那之前到達。因為排隊的過程比預期要快,所以我們會感覺自己好像賺了幾分鐘。
03 “錯誤相關效應”
看完了排隊專家的解釋,還有心理學家。
早在1967年,心理學家洛倫和查普曼就提出了一個心理學概念:
錯誤相關效應
在面對兩組隨機發生的不尋常事件時,人類總是容易高估它們之間的相關性,盡管事實上,它們是兩件沒有任何關系的獨立事件。
比如,我們總說“一穿新鞋就下雨”“一逃課就被點名”,而事實上這些事件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
同樣,“一排隊旁邊那條總比我的快”其實也是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因為我們的大腦對“壞事”的記憶總是比“好事”深刻。
▲2001年,凱斯西儲大學研究報告《壞比好更強烈》
想不到吧,排個隊竟然還有這么多學問在里面,難怪世界上有學者專門研究“排隊”這件事。
如今,為了避免顧客“站錯隊”,不少商場都開始采取一條隊伍S形排列,到隊伍出口再分散到不同收銀臺的方法。
不過這樣的排隊方法雖然從根本上避免了隊伍行進快慢的問題,但也讓我們失去了自行選擇站哪條隊的權利。畢竟,很多人還是更喜歡“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里”。
你覺得哪種排隊方式更合理呢?
▲為什么你排的隊永遠比較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