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之氣候變化,炎熱之氣仍存,燥氣漸生,刮痧,卻是一個時機。
刮痧是中醫的一種傳統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皮膚相關部位進行刮拭,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目的。
簡單地講,就是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民間有句俗話:“立秋刮刮痧,活到八十八。”就是說最好在入秋后進行刮痧。
立秋以后,天氣逐漸轉涼,容易燥氣影響于外,濕氣郁閉經絡于內,再則寒氣外閉,濕邪在里郁閉陽氣而化熱,從而形成外寒內熱,內濕外燥的情況。
因此,在這個時候進行刮痧,可以去除體內的濕熱之邪,寒邪也不容易閉阻,身體也能如同天氣一般“秋高氣爽”。
自古還有“上火刮痧,著涼拔罐”的說法,這話就體現了刮痧拔罐的突出作用,刮痧有排毒去熱的作用,對于上火,特別是實火,也就是有口干口臭,胸悶煩躁,易怒等癥狀時,刮痧癥狀很顯著。
秋天是人體肺氣最為旺盛的時節,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行刮痧,正是利用了季節特點,這與三伏天天灸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背部刮痧調理全身。中醫認為脊柱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俞穴,為內臟氣血輸注之處,刺激背部臟腑俞穴,對五臟六腑的精氣有直接的調節作用。
但是,刮痧,要注意幾個誤區:
誤區1:刮痧人人適宜
刮痧雖然療效顯著,但是并非人人都適合,以下四類人不宜刮痧:
①皮膚潰瘍等皮膚病患者,局部刮痧容易損傷皮膚。
②刮痧會使皮膚局部充血,血液之病的患者應慎用。
③孕婦不宜刮痧,否則易出現問題。
④心力衰竭…全身重度浮腫等患者禁止刮痧。
誤區2:刮痧防治百病
一些人認為,刮痧主要作用于身體外部,沒有副作用,故有大病小病都希望用刮痧來解決。事實上,任何一種治療手段,其治療作用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刮痧亦然。
刮痧雖有治病防病之功效,但也并非如此夸張,故而,需要正確對待。雖然可用來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在對刮痧沒有較全面、正確認識的情況下,貿然操作,也存在風險。
誤區3:出痧越多越好
一些經常自我實施刮痧保健的人認為,刮痧時感覺越痛、起痧顏色越深,效果越好。其實并非如此?;疾煌膊?,使用不同刮痧器具,用力不同,疼痛感和出痧顏色都會產生差別。
刮痧時的疼痛程度和出痧顏色深淺,不能作為衡量刮痧效果的標準。一般來說,感冒、發燒患者在刮痧時反應較強烈。刮痧時正常的反應是微有痛感,刮痧部位充血出痧,通常2~5天即可消退。
如果刮痧時選取的部位不當,或用力不當,出現的紅紫斑點多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會造成皮肉損傷。
有些人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加用力,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錯誤外,也可能與體質差異或近期頻繁刮痧有關。
刮痧保健有講究
刮痧的工具、操作方向、次序、手法、強度和時間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如果操作不規范,容易出現不良結果。
專業而實用的刮痧板是保證刮痧治療效果的關鍵。除了光滑圓潤、攜帶和操作方便,最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天然水牛角刮痧板不僅質地堅韌,光滑耐用,還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是比較好的選擇。
刮痧前應先清潔刮痧板,用清水沖洗或用酒精擦洗。刮痧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風寒。
刮痧一般按先上后下、先中間后兩側、先軀干后四肢的順序;年老體弱及虛證患者適合輕刮;年輕體壯及實證、熱證患者,腰背部脊柱雙側、下肢軟組織較豐厚處,適合重刮。
刮痧后一小時內忌洗澡。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該處再次刮痧。刮痧后最好飲一杯溫開水,并靜坐休息15分鐘。每個部位刮痧3-5分鐘為宜,每次刮痧不宜超過30分鐘,
以上問題雖然需注意,但是一般情況的保健刮痧,沒有那么復雜,只需注意重點的禁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