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流當中,我們跟別人聊天經常會用到“敘事”這個表達方式。
什么是“敘事”呢?就是把你自己的所見所聞,符合邏輯地向聽眾流暢表達出來。
無論是在聚會時,你想增加談資而分享自己的故事,還是在談判中,你想用具體的事例作為論據來支撐你的論點,你都需要用到“敘事”這個方式。
所以,敘事是基本的口才技能。如果你能夠把一件事講得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那你就能夠通過這種口才技能,增加自己在談話中的影響力。
想要獲得這種技能,你就必須了解到敘事的基本法則,然后加以鍛煉。
一般來說,掌握敘事口才,有五點是必須要掌握的:
1,確立敘述基點;
2,講述詳略得當;
3,創設敘事節奏;
4,制造高潮內容;
5,善用聲調變化;
這五點,對于我們能否用好敘事口才,起到非常重要的重要。
但具體怎么操作呢?
確立敘述基點
想要把事情講述得清清楚楚,首先要確定敘述的幾點,然后以此為準說下去。
所謂“基點”,就是你講述的內容,是基于哪一點進行述說的。
當你要講述的事情內容發咋、人物眾多、關系復雜時,沒有一個中心幾點,那么說出來的話就很容易給人混亂的感覺。
而在敘事當中,大概會有四個基點:
1,人物基點;
當一件事涉及的人物比較多的時候,這時應該以某一個人為基點,以他為主說明事件的來龍去脈。
2,時間基點;
當要講述一些會因應時間而產生變化的時間時,就應該設定好幾個比較重點的時間點,以此推進逐步講述。
3,方位基點;
當人物、事物發生空間的轉移時,就需要確立方位,說明地點的改變。
4,事態基點;
以事情發展的趨勢為講述的基點,著重于以事情的變化脈絡,演變過程。
如:
現在的經濟和金融周期跟過去不一樣。傳統的商業周期主要是由于投資、產能過剩引起的,但現在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問題有一部分是由于政策缺陷或監管不足造成的。
此外,全球化發展很快,新產品、新技術很多,一些將來會出現的事情,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概括,這些挑戰也是有關方面有時候不能及時應對市場的新發展。
這就是以時間為基點的講述,以過去、現在、未來為時間線,講述如何把握市場發展脈絡,以更好應對經濟挑戰。
平時講述的時候,開口之前一定要找準基點。
講述詳略得當
敘述一件事的時候,最好要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盡管由于口語交際的隨機性和動態變化性,很多人在講述某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不加節制。
但如果有意識控制講述的內容,如與主題有關的地方就詳說,反之就略說;事情重要的部分就詳說,無關的過渡就簡略,這樣的敘事就會給人更清晰的感覺。
總之,說話者一定要根據敘事目的的需要,靈活“修剪”內容,詳細的地方盡量“口若懸河”,該要簡明的地方就“惜字如金”。
例如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歐陽修在翰林院任職時,一次,與同院三個下屬出游,見路旁有匹飛馳的馬踩死了一只狗。歐陽修提議:“請你們分別來記敘一下此事。”
只見一人率先說道“有黃犬臥于道,馬驚,奔逸而來,蹄而死之”,另一人接著說:“有黃犬臥于通衢,逸馬蹄而殺之。”,最后第三人說:“有犬臥于通衢,臥犬遭之而斃。”
歐陽修聽后笑道:“像你們這樣修史,一萬卷也寫不完。”那三人于是連忙請教:“那你如何說呢?”
歐陽修道:“‘逸馬殺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連連稱好。
這個故事說明,講話時,根據表達目的,把重點的信息告知聽眾,就可以做到清楚表達了。
很多人一開口就什么都想拿出來說,一發不可收拾,別人都不知道你說話的重點是什么,這樣就會影響到交流的效果。
當你開口之前,一定要確定幾件事:
1,你說的這番話,是圍繞什么目的去說?
2,你現在要講的事情,是否有講述的必要?
3,講述的這件事,有沒有更簡略的形式?
只有這樣,你的談話才能做到詳略得當,層次分明。
創設敘事節奏
千萬不要以為,講述跟節奏沒有任何關系。
你看一部電影,相信你也會感受到電影的敘事節奏,情節要什么時候緩和,什么時候激進,什么時候輕松,都會有非常清晰的安排。
當然,在口語交際當中,我們沒必要做到這么死板,但懂得在敘事的過程當中創設波瀾,讓表達產生起伏的變化,就會更加吸引人。這就是節奏。
敘述一件事,應該要有平淡的鋪墊,也有高潮的反映,而非平鋪直敘地講述內容。
只有這樣,才能在敘述的過程,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而創立敘事節奏的方式,大概有三種:
1,設置懸念;
在講述事情的時候,想要制造懸念,勾起聽眾的好奇心,可以在談話開始之前,或者在講述過程之中,用“反問句”的作為情節引導,提醒聽眾,接下來會說到“重點部分”哦。
例如,你講述香港現在發生的事情,說著說著,你就可以加一句:“你知道為什么這么多年輕人會出來游行嗎?其中一個原因,就要講到香港教育的問題了!”
這樣別人就會把注意力,放在你接下來要講述的關于“香港教育”的問題。
2,制造起伏;
設置懸念是為了調動別人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那么制造起伏,說的就是去維持別人聽你說話的注意力了。
在講述事情的過程中,懂得巧妙運用照應的技法,把伏筆與呼應相結合,讓聽眾不斷從你講述的內容當中獲得“刺激”,從而保持對你話語的注意力。例如:
1912年4月15日,載著兩千多名乘客的“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冰海遇難,船身開始下沉。
人們慌亂來離開客輪,婦女和兒童首先上了救生船。這時,一名遲到的婦女大聲呼求:“請給我空出個地方!我的兩個孩子在那只救生船上,我必須和他們在一起!”
有人回答:“這里沒地方了!”只聽見船上的孩子傷心地哭起來。
一位陌生的年輕婦女從容地站了起來,說:“我這里有座位。我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說著,就默默離開了救生船,把座位讓給了那人。
不久,船沉了,這位年輕婦女連同郵輪上的1500人不幸遇難。她是誰?據說是伊文思小姐,乘船回波士頓的家。
關于她的情況,人們只知道這么多。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得出,是通過創設波瀾,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的。
故事先說明事件的背景情況,讓讀者知道災難正在發生,然后再讓讀者知道,一位跟孩子分離的婦女無法坐在救生船。
當讀者想知道婦人被別人拒絕坐在救生船會發生什么事時,接著筆鋒一轉,描述了一位年輕的婦女站起來讓出座位,最后連同郵輪上的1500人不幸遇難。
最后讀者想知道這個人是誰時,故事卻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盡的感嘆。
在我們敘事的時候,懂得這么去安排內容,則會更好地吸引聽眾。
3,適當插敘;
有時候講述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事情聽眾都有所了解的。
這時,針對一些特別的地方,適當停下來,給聽眾補充一些額外的信息,加插一些描述、介紹、或者評價等內容,就會讓整件事的講述更有深度和厚度。
當你敘事的時候,好像連珠炮那樣一直給聽眾灌輸所知道的全部內容,聽眾一時之間是很難消化的。例如你說:
現在的經濟和金融周期跟過去不一樣。傳統的商業周期主要是由于投資、產能過剩引起的,但現在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問題有一部分是由于政策缺陷或監管不足造成的。
那什么是金融周期呢?金融周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是說經濟活動在各種內外沖擊下,通過金融體系的傳導,呈現出持續性波動和周期性變化。金融周期的主要著眼點在于信用或信貸,信用的收縮與擴張會影響金融周期的波動。
這種插敘,就能夠放慢敘事的腳步,從而控制講述的節奏,緩和聽眾的情緒,更加有效地維持他們的注意力。
適當運用這些方法,就能夠給自己的敘事創設波瀾了。
制造高潮內容
高潮,就是事件的矛盾沖突發展到最尖銳、最緊張的階段。
在日常的對話當中,并沒有所謂確切的“高潮”,但會有“爆點”或者是“拋梗”,從而讓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其上面。
有些事情或許沒有明顯的高潮,但一些精彩的環節、動人的場面、閃光的語言或者特許的細節,都可以成為我們談話中的“高潮點”。
適當運用這些“高潮點”,它們就可以成為我們口語表達當中最精彩的部分。如:
有一次,郁達夫請了一位在軍界供職的朋友到飯館吃飯,二人邊吃邊談,顯得情感融洽深厚。
飯畢,餐館侍者到他們的飯桌前結賬,只見郁達夫從鞋墊底下抽出幾張鈔票交給了侍者。他的朋友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問道:“郁兄,你怎么把錢藏在鞋子里呢?”
郁達夫笑了笑,回答說:“這東西過去一直壓迫我,現在我也要壓迫壓迫它看!”
兩人相視而笑。
郁達夫這個回答,就屬于“閃光的語言”了,因為通過這句話,活躍了當下的氣氛。
平時說話,注意制造一些“高潮點”,就會讓談話更有意思。
善用聲調變化
想要把故事說好,不僅要有準確、生動、易懂的語言,還應該要有完善的“非語言形式”,就是語氣、語調、語速、態勢,以及情感的投入,把事情繪聲繪色地說出來。
例如,你講述的時候,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變化,可以讓敘事產生豐富的情感變化。說到有趣的內容時,提高聲調,運用活潑、歡快的語氣;說到傷感處,就讓聲調低沉一些,運用凝重、遲緩的語氣。
根據內容的表達情感,采取不同的表現形式,就可以讓講述充滿動態變化。
一般來說,語速快慢變化是由敘事內容和表達需要所決定的。敘事中過度的部分可以提高速度,而重點部分就應該稍微放慢速度;而講述緊張的情節時,語速最好也好想要“緊張”地快起來,而表示平靜的事物,就適當放緩。
總之,運用好你的“非語言形式”,你的敘事才會變得更精彩。
以下這三段話,根據你的分析,想一想他們用什么“非語言形式”去說出來更好呢?
1,明天早上起身趕路,回家過年。我收拾好行裝,帶著電腦、相機、一本路上看的書、兩件衣服,一個背包就搞定了,感覺非常輕松。
2,烏黑的天空,一道閃亮、震耳的雷聲,伴隨著豆大的雨點瘋狂低侵略著繁華的城市,因為惦記著家里的孩子,我撐起傘,沖出公司門口,一路狂奔在人行道上。樓里的樓房在不遠處,就一公里左右,家里有保姆,在這鬼天氣我還是擔心。
3,海在我們的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露一般,又像是情人的密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
運用好這五個方法,相信你的敘事口才肯定會大大增強的。
以后不管身處什么場合,你都能夠發揮這種口才技能,讓自己侃侃而談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