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找老公,要找個像我爸爸那樣的”。
“我要是結婚,得找一個像我媽媽那樣的女孩”。
我們曾經是否也這樣想過?
我現在的伴侶身上是否有我父母的影子?
這只是一部分人尋找伴侶的偏好,還是一個潛在的真理?即:成年后的浪漫關系,是否會受到嬰兒期依戀關系的影響?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確實是會的。
愛是從何而來的?
還記得依戀關系的定義嗎?
依戀,是指孩子對特定個體之間發展起來的積極情感聯結。大部分的嬰兒依戀類型,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
- 安全型依戀
- 回避型依戀
- 矛盾型依戀
這樣的類型是怎么確定的呢?我家的孩子屬于哪種類型的依戀關系呢?
1969年,一個叫做安斯沃斯的心理學家,就做了一個“陌生情境實驗”,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類似的場景:
讓一位媽媽和自己的寶寶在一個陌生的房間里待著,一起玩玩具,然后媽媽離開房間一會兒,孩子自己待在房間里,看寶寶會是什么反應。再然后讓媽媽重新回去,重新和寶寶在一起,再觀察寶寶這個時候的反應。
不同依戀類型的寶寶,在“寶寶和媽媽一起”、“媽媽離開”、“媽媽再回來”(這段最重要)這幾段時間里,會有不同的表現:
- 安全型:
和媽媽在一起,很舒適、并不總是粘著媽媽,愿意獨立探索;
媽媽離開時感到不安、哭泣;
媽媽會到身邊時,很開心,歡迎媽媽。
- 回避型:
和媽媽在一起,無所謂;母親離開時,無所謂;母親回來,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
- 矛盾型:
和媽媽在一起,很粘媽媽;媽媽離開時,表示強烈反抗;媽媽回來時,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游戲。
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和照顧者之間,是健康、積極、信任的依戀關系;
回避依戀型的孩子和照顧者之間的關系比較冷淡,并且避免與照顧者進行交互;
矛盾依戀型孩子和照顧者分離時,表現出巨大的痛苦,但當照顧者回來后,又對其非常生氣。
依戀不僅是孩子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不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直接影響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人格完善。更具體的嬰兒依戀內容,請參考:不粘人、不哭、超好帶……真的好嗎?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聯想一下我們自己和愛人相處的時候,會不會也有同樣的情況?
如果愛人之間需要分開一段時間,發生的情緒可能和小孩子差不多。
有的愛人雖然舍不得對方離開,但對方回來后,會非常欣喜地迎接對方;
也有的愛人在分開后,會失望、悲傷,等對方回來,就會發脾氣,即便對方道歉了,也還是會生悶氣,很難安撫。
所以,心理學家鮑爾比(Bowlby)說:
“人類從搖籃到墳墓,都會有依戀行為。”
下面這個表格,也許能讓我們直觀地發現:成年人的愛情表現和嬰兒的依戀行為如此相近:
那么,依戀行為,是如何影響成人的浪漫關系的呢?
- 我是怎樣的人?
根據心理學家菲利普.謝弗的研究,可以通過思考下面的陳述內容,來測一測自己是哪種依戀類型:
(1)我覺得自己易于與他人接近,并且能夠很愜意地信賴對方,也能獲得對方的信任,我很少因為害怕被離棄或是被他人過于接近而擔憂。
(2)我在接近他人的時候會覺得有些不自在,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依賴別人。當有人對我特別親近的時候,我會覺得緊張;我的愛侶常常要求我與他更親密些,但這往往讓我不自在。
(3)我發現別人不愿和我接近。我還常常擔心我的愛人并不是真正愛我,或是不想和我在一起。有時我想要完全融入另一個人,但這往往會把他們嚇跑。
根據謝弗的研究,同意第一段話的人屬于安全依戀型,這樣的人易于建立親密關系并從中獲得快樂,而且,他們對親密關系的未來充滿信心。
大多數成年早期個體(超過一半以上)表現出這種安全依戀模式(Hazan&Shaver,1987).
相反,同意第二段話的人典型地表現出回避依戀模式。這樣的人大概占了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他們在親密關系中往往投入較少,與戀人分手的幾率比較高,而且經常會覺得孤獨和寂寞。
最后,同意第三段話的人屬于矛盾依戀型。這樣的人通常在親密關系中投入過多,會反復地和同一個戀人分分合合,而且往往自尊水平較低。
總結一下:
安全依戀型的人有著浪漫而熱情的愛;
回避依戀類型的人對應游戲式的愛;
矛盾依戀型的人有著占有、依賴式的愛。
由此看來,安全的依戀,對婚姻質量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在童年時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包容的惡人,在成年后的戀愛、婚姻關系中,會更有安全感。
- 我如何與我的愛人相處?
追溯到形成“現在的自己”的原因,我們更容易在親密關系中解決一些自己也沒想到的心結,和自己的愛人找到互相配合的模式。
如果自己以及自己的愛人都是安全型依戀型,那很幸運,你們的婚姻滿意度通常很高,因為安全依戀類型的人:
1、對婚戀關系持有積極信念和期待;
2、形成更穩定的婚戀關系;
3、在婚戀關系中感受到較高水平的親密、承諾、情感卷入;
4、從婚戀的親密關系中個體驗到滿意;
5、在婚戀關系中采用積極的溝通和交往模式。
但如果,你自己或你的伴侶,屬于不安全依戀中的一種,你希望改變自己,也希望改變自己的愛人,那怎么辦呢?
依戀除了先天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個體經驗在塑造人際關系過程中的影響。所以,盡管依戀類型一旦確定就會相當穩定和持久,卻也是可以改變的。
但因為每個人都是唯一的,都有自己的特殊之處,我在這里只能泛泛地給出一些小建議,拋磚引玉,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更詳盡的研究依戀關系的相關書籍。
首先,了解自己和伴侶的依戀類型,也了解了這種依戀類型的成因、特征之后,相信你會對自己以及伴侶的很多行為,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希望你和你的伴侶都能更好地接納自己。
接納了自己的,接納了對方,我們才能對自己戀愛、婚姻中曾經產生的那些矛盾、困擾,進行新的評價和認知。從而積極的改善。
如何改善我和愛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一位研究婚姻關系的著名學者,名叫John Gottman,他研究發現:
若夫婦的關系穩定和滿足,夫婦的正面和負面互動的比例最少是5比1。
正負比例是5:1而不是5:0,這說明啥?
說明關系再好的夫妻也是會吵架,會有沖突的。
所以,關鍵不是沖突本身或沖突的次數,而是夫妻如何處理沖突?
一項對幸福夫妻和不幸福夫妻的比較研究發現:幸福的夫妻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有更好的溝通技巧;而存在長期嚴重問題的夫妻關系有三個模式:互相防備(包括牢騷不斷)的關系;互不相讓的關系;互不理睬(僵持)的關系。
雙方的良好溝通,是處理沖突、互相理解、包容接納的基礎。請參考:幸福夫妻都懂的“7”個溝通準則——婚姻更滿意,孩子更健康
安全型依戀的愛人之間,會進行更多的自我表露,更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伴侶更開放,這正是他們的親密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滿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有個回避型的愛人:
回避型愛人通常會有意地和伴侶保持距離,為此,可能會故作清高、看似獨立,實際上是為了防御性地保護自己。
和這樣的人相處,相互交流時,請多注意他的非語言和情緒表達。
也就是說,別太在意他對你說什么,而多在意他做什么,以及表現出來什么。比如他的行為、情緒。
如果你有個矛盾型愛人:
矛盾型的愛人非常渴望融合,非常害怕分離、喪失、孤單一人,想要得到伴侶的關注和支持,為此不惜夸大自己的痛苦,使伴侶根本無法拒絕。
這種保持依戀系統長期激活的需求,不僅會削弱了他們自己潛在的情緒平衡能力,也會損害自尊以及伴侶的信任。
那么,和這樣的愛人相處,我們需要讓對方知道,你不需要做這些過激的行為,也可以得到我的支持。
同時,矛盾型的人,很可能因為擔心分離、被拋棄的恐懼,而忽略了生活中其它更重要的追求,喪失了雄心,喪失了理想和力量。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角度來鼓勵他,轉移他的生活重心,逐漸感受到一段放心、安全的親密關系。
如果我們能努力改善好自己的家庭和婚姻關系,那么,婚姻滿意度高的家庭,相應地,也更容易培養出安全型的孩子,孩子也會較少的表現出過度活躍和攻擊性行為,教育情況能自然地得到改善。這無疑是我們每人都想要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