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么我們總是抵擋不住眼前的誘惑
想象一下,在一個難得悠閑的周五晚上,你躺在柔軟的沙發里,決定看一部電影放松一下。翻翻積攢已久的影單,里面都是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口碑電影,都是你以前精心挑選要么拍攝藝術價值高,要么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你一直想好好觀看的電影 。你會選擇哪一部呢?
一種大概率的可能是,你翻了幾下網頁,最終還是決定看一部不用動腦的爆米花電影 ,并且安慰自己:累了一個星期了,就想不動腦子休息一下。至于那些深刻的電影 ,等以后再專門找時間來看吧。
類似這樣的心理實驗,美國的行為科學教授丹尼爾.里德、喬治.勒文施泰因和卡利亞納曼曾經在學校真實開展過。
3位教授將參與實驗的學生隨機分為兩組。每個人選擇三部不同的電影觀看。第一組學生每天選擇一部電影 ,當天觀看,這些學生類似于工作了一天回來挑選電影 的人;第二組學生在參與實驗的第一天,一次性選擇3部電影,即把后兩天的電影也提前選好。
這個實驗的結果是,第一天兩組學生要選擇的都是當天看的電影,大部分人選擇了看"無腦"爆米花電影,消磨時光。而接下來的兩天,第二組學生更多地選擇了品位較高的電影 ,而第一組學生中大部分人仍然選擇的是爆米花電影 。
這個心理實驗告訴我們,人性天生是具有惰性的。大腦這個器官,但凡能省點力氣,決不想多消耗能量進行思考。
但是我們大腦中更加理智的意志力又告訴我們,應該自律、應該上進,應該做一些正確的事。所以,面對未來的思考時,我們會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 而面對當下,我們則傾向于先放縱一下,因為放縱在當下的回報更大
行為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現時偏向"----比起明天的巨大收獲,我們更喜歡今天的獎勵。
在《小邏輯》這本書中,將這種現象形象地比喻為: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當下自我",喜歡甜食飲料和爆米花電影; 還有一個"未來自我",更自律,更進取,更喜歡健康飲食高雅愛好。
還記得斯坦福幼兒園里給小朋友吃糖的那個延遲滿足的實驗嗎?盡管每個小朋友都知道,如果現在忍住不吃糖,等研究人員回來就能吃到更多的糖,但大部分小朋友仍然忍不住馬上把糖吃掉了。這就是人的本性,先滿足當下的欲望,以后的事情留給以后再說。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無數次決定要早睡早起,但到了晚上抱著手機就是舍不得閉上眼睛睡覺。因為當下的熬夜,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信息,可以立刻收獲閱讀的快感,而早睡能夠收獲的健康則留到以后再說。
為什么我們無數次決定低糖飲食,但是到了餐廳在美味誘人的甜點和看起來寡淡無味的蔬菜沙拉面前,還是忍不住選擇前者。因為當下選擇甜點,就可以立馬享受美味,而健康飲食帶來的好處,則要若干時間以后才能看到。兩者相比,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一次又一次屈服于"當下自我"了。
02 寫下承諾內化壓力
那么,了解了我們難以抵擋誘惑的原因后,要如何對癥下藥,使自己能夠更好地實現目標、工作生活更加自律呢?
行為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方法:讓"當下自我"去思考"未來自我",并且預先對未來做出決定。
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個承諾機制。也就是讓你的"當下自我"做出一個承諾,知道你的未來是由現在決定的。這個承諾就可以對你的行為做出有效約束。
值得強調的是,要想達到效果,承諾一定要寫下來,而不能僅僅在心里想一想。
我們在生活中,也時常做出承諾。
高考前,我們在申請報名、提交相關證明材料時,會簽訂誠信承諾書,承諾提供的證明材料客觀、真實,承諾誠信考試不作弊等。
在學校作畢業論文,最后會簽署承諾,證明論文完全由作者獨立完成。
參加單位的競聘時,我們也會簽署承諾書,承諾提供的材料、學歷證明真實有效。
進入有些國家境內時,要填寫表格,承諾不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那么,寫下這些承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內化壓力的過程,使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胸懷期待。
話說回來,簽了這些承諾書,就能完全杜絕高考作弊、論文抄襲、學歷作假、杜絕犯罪嗎?任何事情都沒有100%的絕對性,但是,這種寫下承諾的方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你的"當下自我"放縱的可能。因為寫下承諾的過程,就是你的"當下自我"在思考"未來自我"的過程。
03 公開承諾接受監督
在20世紀50年代,所羅門.阿什設計了一場經典的實驗。向受試者展示兩張卡片,一張卡片上畫著一條線,另一張卡片上畫著三條線。問題是,要說出這三條線中的哪一條線與另一張卡片上的一線條長度相等。
這項心理實驗,關鍵不是考驗你的眼力,而是考驗在群體中你堅持自己觀點的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這么顯而易見的題目,只有不到1%的概率出錯。
但是實驗中,一個參與者被安排在一個房間里,同時還安排了一群故意答錯的演員。結果,個體參與者被誤導做出錯誤判斷的概率竟飆升到了37%。這說明,處在社會群體中,我們很可能屈服于群體壓力。
之后,所羅門.阿什又設計了一次同樣的實驗。這一次受試者不僅在自己腦子里做出判斷,而且還將答案寫下來。實驗結果顯示,個體參與者在沒有寫下答案時,依然在群體壓力下選擇從眾,而寫下答案后,錯誤判斷的數量減少了75%。
這個心理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類行為的科學道 理:如果寫下并強化你的承諾,你就更容易堅持執行自己的計劃和判斷,因為這是你對自己未來的承諾,在心理上更加具有約束力。
《小邏輯》中提到,寫下承諾有助于提高承諾的分量,那么把承諾公之于眾,能讓它分量翻倍。也就是說,別把承諾藏起來。
其實我們平時也經常使用"公開承諾"這種方法。比如,婚禮上,司儀會問的經典問題:無論富貴貧窮,無論健康疾病,無論人生的順境逆境,在對方最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離不棄終身不離開直到永遠嗎?一聲"我愿意",就代表了新郎新娘的公開承諾。
還有在單位里,我們年初要上交的年度目標、工作計劃,也是對自己一年工作成果的承諾。
很多社會名人,也多喜歡采用"公開承諾"的方法,給自己增加內驅動力。
比如硅谷鋼鐵俠馬斯克,從一個毫無火箭制造經驗的人,在研制火箭三射三敗的情況下,依然向全社會發出"要在火星上退休"的豪言壯語,如今他的spaceX火箭公司已經成功實現了火箭的海上回收,這樣的進步速度令世人震驚,不禁相信他的承諾也許有一天真的能夠實現。
我們之所以難以抵御眼前的誘惑,是因為我們的"當下自我"與"未來自我"似乎有著不同的偏好,"當下自我""更重視眼前回報。
而承諾機制則逼著"當下自我"對""未來自我"作出更理性的思考,""未來自我""也會受到"當下自我"的約束。
我們寫下承諾、公開承諾,就面臨著必須堅守諾言的壓力,不僅感受自身的壓力,還能感受外界人際間的壓力。雙重壓力共同促使我們踐行承諾,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