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上海圖書館信使;作者:湯浩家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5月30日15點22分,美國太空技術探索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Crew Dragon載人宇宙飛船(龍飛船)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成功將兩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鮑勃·本肯和道格·赫爾利送入太空。
神秘而廣闊的太空,一直吸引著人類。無論是嫦娥奔月的傳說,還是伊卡洛斯的神話,都象征著古代人類對于太空探索的無限向往。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航天技術的發展,載人航天已經從夢想變為了現實。
近年來,SpaceX、藍色起源等商業航天公司正在試圖通過火箭回收等技術手段降低載人航天成本,“太空大航海時代”的帷幕似乎正在緩緩拉開,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普通人也有機會登上太空、遨游宇宙。
正如尼爾·阿姆斯特朗在代表人類首次登上月球后所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正是一代代航天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奮斗才使得人類的飛天之夢得以實現。
我們不妨在此追隨這些宇航先驅的腳步,回顧一下至今為止人類在載人航天歷史上留下的偉大足跡。
- 第一枚液體火箭
羅伯特·戈達德是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1926年3月16日他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作為理論家和工程師,戈達德的工作為航天技術發展奠定了理論與實驗基礎,被譽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戈達德214項專利發明中的兩項——多級火箭和液體火箭是航天飛行的兩個重要里程碑。他1919年的論文《達到極端高度的方法》被認為是20世紀火箭科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 現代大型火箭的雛形V2火箭
V2火箭由沃納·馮·布勞恩及其團隊研發,于1942年10月3日首次發射成功,于194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被德國納粹作為遠程武器用于襲擊英國、荷蘭等地。戰后,美國情報單位實行了代號“回形針”的行動,趕在蘇俄接管前將火箭工廠內大量V2火箭以及相關設備搶運一空,并接受布勞恩及其團隊成員的投降,將他們帶往美國,為此后美國航天及火箭工業的騰飛積累了人才與技術儲備。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航天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第一只進入地球環繞軌道的生物:太空犬萊卡
在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早期,太空航行對航天員身體健康的影響始終無從研究考證。為此,科研人員往往選擇通過將實驗動物送入太空來檢測收集相關數據。無數的實驗動物在此過程中失去了生命。來自蘇聯的太空犬萊卡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
萊卡原先是只在莫斯科街頭流浪的雌性混種狗,后被捕獲并送往蘇聯軍事醫學研究所,和其他流浪狗一起進行訓練。經過一系列測試后,萊卡最終被選中。1957年11月3日,萊卡被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2號送入太空,成為第一只進入地球環繞軌道的生物。蘇聯方面宣稱萊卡在太空中存活了四天,死因是載具內氧氣即將耗盡,因此在她窒息之前通過投喂劇毒食物對其進行了安樂死。然而到2002年,俄羅斯方面透露,萊卡在進入太空的5-7小時后即已死亡,死因是艙內溫度過高導致的熱衰竭。
2008年4月11日,俄羅斯官方在莫斯科的軍事醫學研究所為萊卡建立了一座紀念碑,這里正是當年萊卡接受訓練的地方。紀念碑主體由火箭與人類手掌組成,青銅色的萊卡就驕傲地立在上面。
- 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類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于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愿望。
- 人類首次登月
阿波羅11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也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三位執行此任務的宇航員分別為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科林斯以及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駕駛登月艙成功在月面著陸,成為首批踏上月球的人類。在完成月面勘探、土壤采樣等一系列實驗后,兩人乘坐登月艙上升及離開月面,返回繞月軌道與指令艙上的駕駛員邁克爾·柯林斯會合,最終于1969年7月24日返回地球。
- 災難與犧牲
載人航天歷史上的成功與突破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偉大時刻,但災難與犧牲同樣伴隨其間。在危機四伏的航天任務中,偶爾的粗心大意也會帶來致命的后果。
1961年3月23日,被安排將執行蘇聯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的航天員瓦倫丁·邦達連科在充滿純氧的艙室里進行耐力測試。測試結束后,他用酒精棉球擦拭身上固定過傳感器的部位,之后隨手將它扔到了一塊電加熱板上,結果艙內燃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6個小時后經搶救無效死亡,成為人類載人航天活動中第一個遇難的航天員。
1967年4月24日,蘇聯航天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的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無法打開,導致飛船墜毀,航天員喪生。
1971年6月29日,在太空完成24天軌道試驗的蘇聯航天員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維克托·帕查耶夫和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乘坐聯盟11號飛船返回地面,在降落前30分鐘因返回艙意外失壓而喪生。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原定降落時間16分鐘前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繼而在得克薩斯州中部上空解體,7名航天員無一生還。
1971年7月,雕塑《倒下的宇航員》被阿波羅15號的宇航員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文放在了月球上,旁邊還有一塊刻著十四位在航天飛行或訓練過程中犧牲的美蘇宇航員名字的紀念牌,旨在向這些代表了人類夢想的航天先驅表示紀念與哀悼。
-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后,于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38歲的航天員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第一人。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 火箭回收:拉開商業載人航天的序幕
延時攝影拍攝下的SpaceX獵鷹9號火箭運行軌跡
北京時間2015年12月22日9時29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使用最新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1顆Orbcomm OG2衛星。發射后,一級火箭分離并在陸地回收平臺上成功軟著陸,完成了歷史上首次入軌火箭回收。
這與2015年11月24日美國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進行的New Shepard火箭回收實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下圖展示了兩次回收的軌跡巨大區別。獵鷹九號實現了一次標準的入軌軌跡,一級火箭在將剩余部分火箭送入既定位置后繼續返回,返回高度已經超過200千米,飛行水平距離約95千米,而且剩余火箭成功完成了11顆衛星的發射任務。相較之下藍色起源的New Shepard還處在初級驗證階段,其回收主要驗證了火箭進入亞軌道后通過推進式著陸技術完成垂直起降的能力。
此次發射回收任務作為人類航天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成功,其意義遠遠不止火箭成功回收這一技術上的勝利。冷戰結束后,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陷入停滯。SpaceX和藍色起源的成功,讓普羅大眾第一次意識到航天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領域,從而再次燃起對浩瀚宇宙的無限熱情與憧憬。
美蘇太空爭霸不過短短三十余年,人類已經飛入太空、登上月球,而隨著重型運載火箭回收、深空航天器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商業航天公司的日益成熟,下一個三十年,星際探索、火星殖民也許將改變每個人的未來。
延伸閱讀
《The space barons》
上海圖書館索書號:F407.5/D247
埃隆•馬斯克、杰夫•貝佐斯、保羅•艾倫......看幾位當今最富有的企業家如何以硅谷式的創新之姿投身太空探索行業,通過革命性的技術給人類開創太空旅行的嶄新未來。
《The history of space exploration》
上海圖書館索書號:V4-09/L376
從運載火箭技術到阿波羅登月計劃,本書回顧了人類航天史上的各項偉大成就與重要事件,并展望了行星開采、太空移民等未來航天應用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Disasters in space》
上海圖書館索書號:V328-097.12/W938
本書記錄了1967年至今美蘇的十多次航天災難,這些歷史片段將與罕見的現場照片、任務對話記錄以及詳細的時間表一起呈現,警醒后人時刻記住從中揭示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