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我在這家公司待著特別安穩,每天做的事都是重復的。既沒有壓力也什么特別大的變化,同事們也一團和氣,在這樣的環境里是好還是不好?」
前一段時間,有年輕人問我上述的問題。當時我沒有著急答復,而是反問他:你的心靈扳機是什么?
其實怎么做選擇,本質上取決于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你的條件比較好,沒有壓力也不需要擔太多的責任。你是一個比較佛系的人,就想做個普通員工,那么在這樣的環境里是不會有大的問題的。
不過還是需要保持一點學習的能力,在把本職工作做好的同時,也要用空余時間學到一些新東西,起碼有一點成就感。
如果你的條件沒有那么好,要靠自己的奮斗來改變命運。你身處這樣的環境里,就要居安思危了,說不定要考慮別的工作機會。

什么時候是一個員工離開公司的最好時機?就是在自己感到特別舒適的時候,在公司里,你已經感覺不到壓力了。新的一天都是過去一天的重復,每一天也不會有什么進步,這時候你是可以考慮離開這家公司的。
公司的最大價值是成就員工,但它成就不了你了。如果不能成就員工,不能幫助到員工有更好的成長,組織跟不上人的發展,老板和管理者也沒有想要改變的態度。那么這家公司很難在這個變化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個體選擇“剩者為王”的價值沒有那么大。
好的公司一定會不斷的激勵到員工,能夠給予員工不同的挑戰,幫助員工成長。我們在阿里巴巴,差不多每天都在迎接新的挑戰,永遠在做自己之前沒有做過的事。

比如我最開始是電話銷售,后來做業務、帶團隊,然后又做組織相關的工作,永遠都在擁抱變化。總是繃著,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而壓力往往能夠讓我們成長,如果你想通過奮斗改變自己的一生,追求安穩絕對不可取。因為今日的安穩,很大程度上會造成明日的動蕩。
不要沉溺于舒適區,一旦覺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壓力,沒有危機感,很容易自我麻痹。當然還有一種就是情況就是每天都忙,忙到你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這個舒適區會更加危險,因為你都意識不到自己在舒適區,誤以為自己在進步。
如果你的能力沒有什么變化,在一家公司里干了很多年。假如不幸這家公司倒閉了,你出去可能就不知道干什么了,很難再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這樣的案例是非常多的,不要蹈他人覆轍,所謂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當這家公司真的沒有充分的發展機會,老板不重視人,你也看不到未來,你可以去找到一個更大的舞臺。作為職場人,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努力工作其實不是為老板工作,而是為我們自己工作。我們不是為老板打工,而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所以你更要看清楚平臺的通道和路徑,想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盡管部分公司會為你規劃職業生涯,但更多的還是要自己決定和負責。
提升能力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真正讓你值錢的并不是資歷,而是你的能力。任正非在華為的做法說明了這一點:
華為有近20萬名員工,華為早期創業的員工都非常資深。工號排在100名、1000名以內,別人看見你的工牌,都會肅然起敬。
人們甚至會發出感嘆,你非常資深,肯定是非常厲害的,所有人對你都有敬畏之心。因為你是最早加入的一批員工,和高管們肯定更熟悉,說不定還有各種各樣的交情。

后來任正非知道了這件事,就把所有人的工牌收回來。全部打散,隨機排序,再重新發給每一個人。
任正非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深知資歷不等同于判斷力,不等同于能力,工號排在前面只能證明在公司工作了很久。
馬云也曾說,在我們眼里沒有老人、新人之分。在我們眼里,只看是誰能夠幫助我們接近我們的使命,誰的業績做得最好,誰的價值觀比較好。
你想要得到別人真正的尊重,不是憑你的資歷深就完全可以的。你的努力和實力,才是你最好的證明。

往好的方向去努力,做做最壞的打算永遠是沒有錯的。你真的不喜歡這個組織了,在組織里也得不到成長,決定出走,一定要有一技傍身。
因此我們在做一份工作時,就要踏實一點。像海綿一樣吸收和學習,把手頭的這件事做到最好,這也是負責任的表現。
很多事情沒有大小之分,只是你把它看成有多大,當你做到了極致,就會和別人不一樣。
你真正有一項突出的技能,到了離開的時候,才能向更高層次的地方躍遷。而不是離開之后,再找一個類似的工作,每天還是做著同樣的事,這樣的離開沒有意義,也發揮不了自己的價值。

你離開一定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讓你引以為傲的資本就是你的技能和實力。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穩定的工作,真正的穩定,不是你在某一個單位有飯吃,而是走到哪里都有飯吃,我們需要朝著這個方向去修煉。
肯定很多人會這么想:
我現在努力還來得及嗎?過去在公司安逸慣了,我什么都沒有學到,荒廢了青春。現在有學習的沖動,但總覺得現在才開始有一點晚。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 那么我能告訴你的就是:種好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 今日互動 -
你是怎么保持危機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