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一個飲食態度保守的人,第一次在旅途或風景照中看到非洲野生動物肉類交易市場的樣子,恐怕會目瞪口呆,甚至連連作嘔:剝了皮的猴子、猩猩掛在架子上,臨死前掙扎的扭曲表情讓痛苦的尖叫仿佛猶在耳畔;被簡單煙熏過的老鼠和兔子在臟兮兮的托盤上一字排開,像幾塊黑乎乎的木炭。
除了這些被簡單燒烤處理過的發黑肉類,潮濕的案板上還堆積著更多還滴著血甚至引來不少蒼蠅的、根本辨不清原貌的“鮮肉”,令人不禁發問:這些來源不明的東西,真的可以食用嗎?

2019年4月5日,剛果姆班達卡市附近的森林里,獵人將一只被獵殺的紅尾猴吊起來
剝皮猴子、發黑肉與“鮮肉”們,在這里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叢林肉”。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這種特殊的“叢林肉”并非來自畜養的家禽或牲畜,而是來源于非洲熱帶叢林中的猩猩、猴子等野生動物。

2018年10月17日,剛果姆班達卡市市場上一只待出售的蜥蜴
在非洲,農業、畜牧業都相當落后,我們日常熟知的牛羊肉、雞鴨肉等,意味著更高的技術與經濟成本。所以,平民如果要獲取肉類,得到肉類中的蛋白,便不得不把目光集中在廣袤的叢林中。

2019年4月4日,剛果姆班達卡市附近的森林里,一個獵人抱著一只幼年的紅尾猴
非洲叢林分布著多樣的生物,也提供了更為便宜、易得的“自然饋贈”,“叢林肉”應運而生。“叢林肉”的烹飪方式也極為容易—簡單地剝皮、熏烤,就能得到廉價的肉食,果腹也滿足。

2018年10月19日,剛果姆班達卡市一個市場上,一名婦女在售賣熏制魚
“叢林肉”獲取方便,富含蛋白質,深受當地人的歡迎。在非洲的一些農貿市場中,沒有經過加工的猴子肉,價格只有牛羊肉或雞鴨肉這些尋常肉類的幾分之一,被認為是“窮人的蛋白質”。根據國際森林研究中心2016年的統計,叢林肉提供了非洲中部國家蛋白質攝入量的80%。

2018年11月9日,剛果姆班達卡市一戶人家里,一名婦女背著一只從偷獵者手中救出的幼年黑猩猩
除了果腹,“叢林肉”還隱藏著極大的利潤“蛋白”。在非洲還是“窮人蛋白”的“叢林肉”,到了生活富裕、吃膩了大眾化普通肉食的歐美人眼里,便變成了珍稀的野味,價格一路攀升,有時甚至能達到十倍以上。

2018年11月9日,剛果金沙薩的黑猩猩保護區,一名小女孩隔著玻璃觀察黑猩猩
在豐厚利潤的推動下,“叢林肉”——尤其是黑猩猩肉、猴子肉一類的靈長類“野味”,開始越來越多地通過走私被帶到歐美國家。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一項統計,每年從非洲走私到世界各地的“叢林肉”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

2018年4月3日,幾名獵人在剛果姆班達卡市附近的森林里狩獵
屠殺因為利益變得輕易。剛果的狩獵者絕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很難擁有合法的捕獵手續。猴子一類的“日常野味”,狩獵者們可能會循著以往的經驗用毒箭等工具射殺;如果遇上較為機敏的黑猩猩等動物,狩獵者便會私自炮制槍支、長矛和威力巨大的陷阱,獵取有經濟價值的動物。

2018年7月10日,剛果薩隆加國家公園內,數名偷獵者被拘捕
這些陷阱是美麗叢林的猙獰毒瘤。陷落其中的動物掙扎哀嚎,直到再也無法動彈。
“叢林肉”便以這樣“身體蛋白+利潤蛋白”的模式,穿行于剛果人的生活中。

2019年3月31日,剛果姆班達卡市,幾名婦女準備將燒火的木柴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