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在一個與安全息息相關的行業,在這里培訓的時候通常會說到一個定律叫墨菲定律,大意是如果完成一件事存在多種方法,而其中的一種將會導致災害的發生,那么必然會存在有人按照這種方式去做。
當然這事按照官方的解釋,它的本質是這樣的: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這事引用在跑者身上同樣存在,也就是在跑步過程中會存在多種習慣,但是其中的一些習慣并不值得提倡甚至會對我們造成傷害,那么在跑步的群體中一定會有人擁有這種習慣。
當我把這個壞習慣總結后我發現,原來我也會有那么一些不值得學習的點,下面我說說這些跑者壞習慣,同時提出個人建議,希望有所幫助。
1、懶惰甚至總是給自己找借口
原本有合理的計劃,當輪到跑步點的時候,總有各種理由而不準時跑步,比如我總會沉迷于手機之中,玩吃雞或者刷抖音,原計劃跑10公里的,刷完手機后匆匆了事,5公里就結束了,回頭給自己說至少跑步運動了。
當然還有更可氣的事,有時候會覺得今天心里感覺有點累,算了休息一天吧,或者有時候覺得外面溫度有點高,下次再跑;可是下一次的時候陰天,自己覺得要下雨,索性繼續休息,如此日復一日,跑步在個人生活中存在感越來越弱了,最后發現自己跑量可憐兮兮。
建議:制定好目標就去實現它,發自內心的去改變自己,遭遇外界環境變化的時候問一下直白的問自己,出去慢一點跑會不會死掉?如果不會那就換好裝備出發吧!

2、過度勤奮跑得太多太快
跑步這事真的好矛盾,有的人懶惰總是找借口,有的總覺得跑得太少,殊不知后者月跑量都是幾大百公里,正如愛你的嫌愛得不夠多,不愛的總是覺得愛得深沉。
實際上對于我們普通跑者來說,跑得太多太快是一個不利于健康的問題,畢竟我們不是專業選手,偶爾快快讓身體接受合理的刺激就好了,沒有必要每一次都竭盡全力而跑,每一次都讓自己疲憊不堪的跑回家,同時也沒有必要每一次或者每月跑量一定要達到多少,我是跑量的追求者,但是這只局限于準備馬拉松的時候,平常我們滿足正在的體能鍛煉就可以。
對于跑量的增加,初學者可以遵循每周跑量遞增不超過10%的原則,當然這個原則我仔細算了一下,假如一個初跑者一周只跑4次,每次5公里,也就是周跑量20公里,下一周遵循這個原則也就是不超過22公里,平均4次跑步每次也就是5.5公里,坦白說這種原則對于健康來說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我個人感受周跑量小的朋友完全可以忽略這個增幅建議,我個人建議前期完全可以增加到30%甚至50%,當然這個范圍可以自己在跑步過程中掌握。
3、起跑速度過快
這個在我身上很少出現,但是在我周圍不管是跑步初學者還是一些跑了兩三年但是頻率不高的朋友,他們都容易犯這個錯誤,那就是起跑速度就很快,甚至有時候上來就巔峰,像我這種經常跑步的感覺那個速度都要大口喘氣才能繼續跑下去,但是對于我來說,兩三公里后適應這個節奏我能繼續保持狀態跑下去,而他們大多會慢慢降低自己速度甚至會說“今天好累”。
個人建議:謹記“快跑者未必先達”,跑步一定要記得慢一點,尤其是前面一兩公里的時候。
4、滿腔熱血就是跑,不注意拉伸,跑完就算結束
對于一個完整的跑步過程來說,跑前熱身跑后拉伸是必要的,熱身能夠讓自己更好的進入狀態,拉伸能夠讓自己肌肉得到放松從而不會形成死肌肉,但是對于很多有點莽的朋友來說,拉伸是個啥,我不就跑個步搞得那么復雜?
這個現象在我周圍一樣存在,不管是經歷半小時的速度跑還是三小時的爬山,運動完后直接就走回家了,絲毫不在意拉伸這種小細節,當然有時候我也會圖麻煩而省去這個環節,實際上這不利于我們自身在跑步能力上的進步以及在身體上的恢復。
建議:跑前稍加熱身,跑后一定要拉伸,多花十分鐘對于一兩個小時的跑步時間來說是小事一樁。

5、一心只有跑步而不追求變化
這類通常描述為固定的速度,固定的路線,固定的跑步方式,久而久之,我們身體習慣這個節奏,此時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上,我們都很難得達到曾經剛開始跑步時候的那種亢奮狀態了。
建議:采用交叉訓練或者改變自己的跑步方式,前者可以有游泳、騎車、爬山等,后者可以慢跑、間歇、不同速度跑結合。
6、跑步不喝水或者喝太多
跑步不喝水這事我經常做,這里我需要自我檢討一下,不管是十公里還是二十公里,一口氣跑完,回頭到家在慢慢喝水或者其它能補水的東西,實際上這樣對于自己身體健康是有害的。像我自己不補水跑完后,回家一罐冰啤酒能夠讓自己進入一種享受狀態,但是不管回來后補了多少水,胃里面有多撐,身體依然覺得很需要水。此外這種習慣跑完之后,自己其實會有點累和疲倦,這種累和疲倦的感受不是源于自己跑量大而是缺水。
此外另一個極端是跑步累了或者渴了就嘩嘩的大口喝水,殊不知這樣沒多久自己跑步就難受起來,胃里晃動得厲害,速度也下降了。不管是不補水還是多喝水,在跑步過程中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建議:夏天跑步十公里及以上的及時補水,少量多次原則,當然十公里內的能夠做好補水是最健康的。
7、訓練強度大而不注意休息
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如果我們不注意養護身體,毛病就會來找我們。
跑步這事或者說任何的運動,上了一定強度后,在下一次運動前一定要休息好,而不是盲目的繼續運動。
我曾經感受過馬拉松后的排酸跑,也就是全程馬拉松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去跑步了,跑了差不多10公里,并沒有達到所謂的排酸,最后的一公里覺得腳掌發麻,這種排酸跑反而讓自己更加的疲倦了。所以一些有運動基數或者那種跑步精英的言論以及行為并不適合我們普通人,對于我們來說會休息才能做好自己喜歡的運動。
建議:強度過大后的運動,要休息甚至多休息,休息就是一個身體恢復的過程,也是自身狀態提高的過程。
8、不帶補給跑長距離
我長距離跑步中,尤其在接近30公里或者3小時以上的運動中,也只會給自己帶一瓶水,這樣跑下來的確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也只有跑過的人才知道,跑完后整個人都是處于一種較虛的狀態,餓而且疲倦感比較強烈,甚至最后的一兩公里很累,速度嚴重下降了,這個時候還死撐跑下去,這個時候鍛煉效果已經不明顯,感受是能吃點甜的東西狀態又死灰復燃。
建議:長距離最好攜帶補給用品,能量膠是最好的方式,當然折返點或者途中有水果,香蕉或者橘子能夠讓自己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而不影響自己的跑步狀態。

9、睡眠不足,訓練不減
我自身作息不規律,過去也許年輕,經過一夜的通宵,隨便睡五六個小時仍然能起床跑步,跑完精神倍兒爽。現在也會嘗試這樣做,但是效果和過去存在明顯的差別,這樣做的后果是我跑步過程中快感很少,能夠堅持一個狀態跑的距離不長,跑完整個人比較累,并且恢復時間需要更長了,當然當自己睡眠充足的時候這些都不是事。
建議:睡好了才能跑得更好。
10、不管防曬,尤其夏天
我這一點基本是忽略的,感受就是我夏天下午跑一個長距離,接下來可能三個月里面我的臉頰、胳膊、手臂都是黑黑的。我看見有的男生洗臉都會關注自己的皮膚,所以這類朋友運動的時候最好做好防曬。
建議:涂防曬霜或者躲開太陽跑步,比如晨跑或者夜跑。
11、不在乎力量練習
只有把自己的核心練習好了,我們才能在跑步中感受到又快又穩定的狀態,但是很多開始跑步的時候,我們哪會管那么多,穿上鞋子邁開腿就跑出去了,其實這種狀態也沒有什么問題,只是在應對意外情況的時候我們受到傷害的概率要大一點。
建議:休息時間歷練給自己增加歷練練習是必要的,主要針對腰腹部以及下肢,平板支撐、俯臥撐、下蹲這些都是不錯的自重鍛煉。

12、計劃太飽滿
這種通常是間歇性躊躇滿志,間歇性混吃等死的表現,因為計劃過于飽滿,實際上不管是時間還是精力,我們都很難得滿足。我原計劃是一個月跑量兩百公里,一周要跑50公里,但實際上各種因素存在,有時候一周可能只有一次慢跑和一次高強度的間隙跑,有時候一周可能三次就跑了五十公里,實際上在自己時間掌控上沒有那么自由度的,安排計劃的時候適當一點比較好,一個簡單的計劃在完成后總讓自己滿意,但是一個復雜而每次不能完成的計劃容易讓自己活成死魚隨波逐流。
建議:根據自己時間能力選擇合適自己的計劃,不虛空,無妄想。
以上12點就是今天的內容,歡迎各位朋友交流補充,作為跑者,你有哪些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