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擬新增的十大新職業有何特點?對年輕人擇業取向的價值是什么?未來的社會人才需求會有哪些變化?
文:于洋(北京中道普惠咨詢有限公司總裁、職業規劃&教育管理顧問)
責任編輯:莊文靜
不久前,人社部擬新增10大新職業,包括互聯網營銷師、社區網格員、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信息安全測試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核酸檢測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社群健康助理員、老年健康評估師、增材制造(3D打印)設備操作員。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新職業,除了疫情催生,還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第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量子計算、物聯網、5G移動通信等新科技得到廣泛應用;第三,目前中國進入萬元美金的中產型社會,消費結構升級加速,生活品質提升,由基本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等消費新需求日益增長。
那么,十大新職業有何特點?對年輕人擇業取向的價值是什么?未來的社會人才需求會有哪些變化?
1
十大新職業有何特點?
就這十大新職業來說,它們具有需求大、分工細、專業度高、薪資高的特點。
第一,需求大。以互聯網營銷師這一職業所涵蓋的“直播銷售員”崗位為例,受疫情影響,“宅經濟”迅速引爆倒逼各行業把業務轉到線上,電商平臺、以內容為驅動的媒體、出版、影視、文化傳播領域,以賣貨為主的耐用消費品(主要指服飾、紡織、皮革、家具、家電等)、快速消費品(主要指食品、飲料、煙酒、日化等)、零售/批發等行業對帶貨主播、直播銷售需求出現爆發式增長,帶貨視頻主播已成為直播行業核心崗位中的第一剛需。
第二,分工細。例如新職業“在線學習服務師”就是在多樣、個性化消費需求下衍生出來的垂直細分職業,工作內容包括:對學習者進行學情分析;為學習者提供個性、精準、及時、有效的學習規劃、學習指導、支持服務和評價反饋;負責在線學習的班級管理;對學習平臺、學習工具、學習資源提優化建議等。

第三,專業度高。雇主們對“直播銷售員”——帶貨主播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硬性要求較少,但對綜合技能、隱性能力(比如:表達能力、互動能力、帶貨能力、場控能力、精通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能力等)要求卻比較高,專業化已成為就業新壁壘。
第四,薪資高。據智聯招聘統計,“直播銷售員”里的帶貨主播平均招聘薪酬為每月10188元,收入隨著行業門檻上升、經驗日益豐富而水漲船高。
2
新職業醞釀著新的就業風潮?
現在的世界不是按照領域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組織起來的。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我們必將遇到一個個新挑戰、新問題。針對這些新挑戰、新問題,就會有新的解決方案,新的解決方案自然就會觸發新的社會分工,新的職業因此而誕生。
新職業的出現,無疑為處于擇業期的青年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選擇,具體來講:新職業從業者中80后和90后占比超過90%;新職業成為國內高職院校、大專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蓄水池;新職業也為有一定工作經驗或工作經驗豐富的職場人提供了新的選擇;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投身新職業;新職業給有專長的人提供了賺取一份甚至多份兼職收入的機會。
此外,新職業的發展也為城市就業增添了活力,提振了當地就業景氣。
3
年輕人擇業觀之變:“滾雪球型”和“專業主義”
那么,當下年輕人的擇業觀是否發生了變化?有哪些特點?
首先,收入并不是他們進行職業選擇時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他們更看重具有長期復利效應的“滾雪球型”的職業機會。也就是使個體人力資本增速加快、折舊減慢的職業。他們在做具體職業選擇時重點關注的四個因素是:行業發展快、前景好;純粹就是喜歡和熱愛;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想嘗試一個新領域。
其次,現在的年輕人非常推崇“專業主義”,會秉承“匠心演繹匠人”的精神,會在一個新職業的崗位上深耕細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擁有一個過硬的專業技術或手藝才是真正的“鐵飯碗”,才真正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有一個女學員(普通高校計算機專業本科),2018年接受職業規劃咨詢服務后不久,順利進入教育行業某頭部機構,做起了K12直播大班課輔導老師(即新職業中的“在線學習服務師”),目前做得風生水起,雖年紀輕輕卻已成為該機構教務負責人,年薪50萬,管理著千余名“在線學習服務師”。
4
什么因素在推動和影響新職業發展?
推動新職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高新職業從業者的專業素養,社會管理和服務機構需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對新職業新就業形態的政策支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營造輕松的就業環境,為新職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第二,加強對新職業的宣傳推廣,提高新職業的社會認知度,提升新職業的社會形象;
第三,建立新職業管理和服務體系,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評估評價體系、職業標準體系、以嚴把“門檻”為導向的注冊準入職業認證體系、以服務監督管理協調為導向的行業組織體系;
第四,建立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持續提升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有人問我,新興職業的發展,難免魚龍混雜,也極易出現非專業人才在風口下盲目扎堆的現象,那么職場人該如何理性對待這些新職業?
事實上,目前新職業從業者的專業能力、受教育水平良莠不齊,新職業發展上升通道也不是很明晰,建議想從事、體驗新職業的人不要盲目跟風,不要心急火燎隨大流。要先“向內看”,全面評估自己,看清自己的優勢,深度了解自己的職業價值觀,搞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確認自己的長期愿景,然后再“往外看”,看職場看新職業,判斷并抓住屬于自己的職業機會,準確定位,有針對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堅持終身學習,創造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把自己發揮到極致。
5
未來職業,更需要專才還是通才?
近些年,大學教育更重視了專業與職業的接軌。近日,清華大學明確表示:2020年將不再招收新聞專業本科生,這反映了什么問題?
這意味著,清華將強化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致力于培養更能體現清華自身優勢的高層次的新聞人才。新聞是典型的應用學科,新聞人才需要復合和交叉,新聞人才的培養需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更需要專家型的記者和編輯,即在某一專業領域有扎扎實實的專業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

管理學、教育學、法學這些學科與新聞專業類似,都很重視實踐和應用,都非常強調學科的復合和交叉,這些專業在美國的很多大學里,就沒有本科專業設置。比如:法律,在美國報考法律博士JD,必須讀完非法學本科專業才有資格申請;醫學,在美國申請醫學MD,必須讀完非醫學的其他關聯學科才有資格申請;管理類,想讀美國名校MBA必須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才有資格申請。
因此,本科階段適合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當然,清華大學此舉并不意味著只有單一技能的人(即“專才”,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參與某項社會分工的人)無法適應就業需要,并不是說“專才”沒有用了。專才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快速訓練,可以迅速“變現變有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各個領域都需要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我們的確很難預測未來最熱門的專業領域是什么,選專業定方向時得憑運氣賭對了才行。
世界也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充滿不確定性,趨勢變化也越來越快,時代主題也越來越豐富,只有復合型人才(即“通才”,掌握專業技能又能跨領域運用技能的人)才能處理復雜事物。通才不能速成,通才需要掌握多種思維模型,從不同視角看同一問題;需要在社會中持續打磨自己,才能學會洞見事物的本質,才能學會發揮知識的價值。
另外,美國增長最快的創業型公司創始人,他們創業時的平均年齡是45歲;華爾街很多優秀的風險投資人都是哲學家。所以,新職業作為新出現的工作機會,往往需要我們把“人與技術”結合起來才能做成事。
新職業所能提供的崗位數量將遠遠超過傳統的職業。當人工智能這個新的“技術幽靈”掃蕩人類職業版圖,開始陸續取代大部分專業工作的時候,世界其實就越來越需要通才了。
來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