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北京有十分美麗,那么七分是在鼓樓什剎海。它是北京城面積最大、古城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
傍晚的鐘鼓樓是從容而優雅的。元、明、清三代時,鼓樓定更擊鼓、鐘樓撞鐘報時。優美的樂聲傳遍京城。
老北京著名的“姚記炒肝”
鼓樓腳下的“姚記炒肝”是北京人的最愛。這個店有幾十年歷史,它的包子,炒肝,鹵煮,炸灌腸,因為味道好,份量足,一直都是老北京人解饞的必去之地。說起炒肝,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北姚記南天興”“北”說的就是這里,“南”指前門鮮魚口的天興居。姚記的炒肝柔滑香糯,醇厚濃香,吃的過癮。價格在北京這個地界我敢說是再實惠不過了,大碗11元小碗8元。再配上4元兩個的肉包子,一份炸小黃魚,一碟豌豆黃,這組合堪稱完美。
晚飯吃完,出了店,迎面紅墻綠瓦的鼓樓就在眼前。夕陽盡染,鼓樓被映襯得金燦燦,另人炫目。向南過了馬路,拐進西邊一只小巷,那就是有名的煙袋斜街。
老北京最古老的斜街——煙袋斜街
這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條斜街,除了它,北京還有以楊姓媒婆命名的楊梅竹斜街,鐵樹斜街,高梁橋斜街……在這么多斜街里,煙袋斜街的歷史最早。
相傳曾經北城的旗人有抽旱煙和水煙的嗜好,于是煙葉生意紅火起來,煙袋鋪在這條街上一戶挨一戶賣起來,從此,“煙袋斜街”越叫越響。還有人說,因為斜街細細長長,東口像煙袋嘴,西口折到南邊,像煙袋鍋兒,因而得名。不管怎樣,這里自古就是一條著名的商業街,鋪面林立,繁華熱鬧。
從前這兒多數都是住戶,商店沒幾家,一切都是原生態。小巷細長,推自行車下班的,門口吃面的,跳皮筋的小孩……悠閑恬淡一副市井生活的長畫卷,現在,住戶紛紛搬離,街面改成了門臉房。
其實,此時的煙袋斜街是真正還原了它最初的商業形象,店鋪熱鬧,人頭攢動。跟著人流一直向前,看到廣福觀再往南,什剎海到了。
建于明代的廣福觀
廣福觀位于煙袋斜街37、51號。始建于明代,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錄司”曾設于此觀。它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后殿及西跨院(名白云仙院)。如今這里常舉辦文化展,即豐富百姓的業余生活,又傳承了古老文化。
廣福觀南邊,這片開闊的水域被曾稱為“北京古海港”,那時沿岸的酒樓飯莊,商肆作坊比比皆是。什剎海也叫“十剎海”四周原有四座佛寺,因此而得名。它的街巷結構最早形成于元代,很多都是年代久遠的建筑。到了清代,什剎海成了游樂消夏的場所,也是燕京勝景之一。曾經很多達官貴人都居住附近,如今隨便一走,恭親王府,醇親王府,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張之洞故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
銀錠橋畔的烤肉季
而今,熱鬧繁華已遠遠超過曾經,單說銀錠橋畔的烤肉季就是有170年歷史的北京老字號了。舊時,北京城專賣烤肉的有三大家,“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現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著老字號傳統,成為北京清真風味的特色飯館。
烤肉本是草原上游牧人的美食,隨著滿人入關,才傳到京城。在寒冷的冬季,望著漫天飛雪,吃燙嘴的烤羊肉,大汗淋漓,周身通暢。夏日烤肉季二樓觀景通幽,面對一波碧水,遠望西山落日,這實在是一個好去處。老舍、梅蘭芳、馬連良等名人都曾是這兒的常客。
美麗銀錠橋
出了烤肉季便是銀錠橋,“銀錠觀山”,燕京小八景之一。天氣好的時候,站上銀錠橋向西可遙望西山,傍晚碧水之上有淡紫色山脈,垂柳搖曳真是老北京美景。銀錠橋,這座精致的石拱橋因其外形酷似銀元錠寶而得名,它橫跨在兩海的最細處,連接著什剎前海與后海。如果古橋不被重建,它距今也得有500年了。
后海它是元大都的古老水域
后海河畔納涼散步是如今的北京人最愜意舒服的享受。這片水域可以追溯到七百年前,它是元大都的古老水域。當年北京城西部水系眾多,有六個相互連通的湖泊組成內城的龐大水系。京杭大運河南來的糧船,經北運河、通惠河駛進元大都,直到這里——漕運的終點碼頭(現在的積水潭)。那古老的船運繁忙、卸貨轉航的興旺勝景今天已變成垂柳岸邊,游人漫步的另一幅美麗悠閑的風情畫卷。
從銀錠橋回望鐘樓,它樸素內斂的外型沒有鼓樓那樣輝煌威嚴。幾百年來,因為它們的暮鼓晨鐘給老北京帶來清晨,送走日落。
現在,多少人即便搬離了,也會在傍晚或夜幕時分尋步而來,回味鐘鼓樓的滄桑,什剎海的優雅……無疑這份對老北京的情意已經生長和融入在血液中了。
本集完,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