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58元一箱6瓶葡萄酒刷新了你對進口葡萄酒的價格觀之后。當你以為這就是進口葡萄酒價格的地板了。
結果,又出來一批88元一箱6瓶葡萄酒,徹底的擊碎你的宇宙觀。

看來價格只有更低沒有最低,單瓶價格不到15元。做進口葡萄酒這行的就知道,早些時間美元,歐元不貴的時候是能把最低的原瓶進口葡萄酒價格控制到每瓶10元以內。但加上各種成本,零售15元一瓶,真的很難有利潤。
那這個88一箱6瓶的進口葡萄酒是怎么來的呢?
仔細一看,原來是進口的散裝酒液,在國內灌裝的,散裝酒液平均價格在5元/瓶。
在國內加工罐裝,肯定就比進口原瓶成本要省很多了。所以賣到15元/瓶才有利潤空間。
據全球散裝葡萄酒展會的相關報道數據:2018年統計,全球散裝葡萄酒的交易量為3.8億升,中國在全球購買散裝葡萄酒,在國內裝瓶。從2000年的3100萬升提高到2018年的1.76億升,交易金額高達1.86億美元。
全球幾乎一半的散裝葡萄酒流入到了中國。1.76億升,約為2.34億瓶750毫升的葡萄酒。這是多大的一個量。如果你都是88元一箱6瓶,沒什么問題。就怕你是88元一瓶的價格買的。
怎么鑒定國內罐裝葡萄酒呢
買的總是沒有賣的精。

這些葡萄酒怎么看都是進口葡萄酒的長相,普通消費者很難發現什么不妥的地方。

本來大家對葡萄酒不懂,更別說一堆英文。
就像我看到的一篇解密為日系產品的文章一樣。就是高些外文,模糊概念,讓你以為是進口產品。


因為消費者一般只看大的廣告圖文,很少去看那些細小的說明文字。所以就被忽悠了。
散裝進口的酒液到國內罐裝,它就是國產酒了。它就要執行國內的一些生產標準和產品法規。所以看詳細說明還是可以找到鑒定的方法的。

我來教大家三招,怎么鑒定國內灌裝:
第一:食品生產許可證:以SC開頭的編號,這是在國內生產食品需要的許可證。
第二:國標,以GB開頭的編號,這是國產商品都要執行的國家標準。
第三:罐裝或包裝地址。
這些都是我們的國家相關法規,是不會用到原瓶進口葡萄酒的背標上面的。所以,有這兩個編號的一定是在我們國家灌裝生產的。
這三點有的就跑不了是國內罐裝的葡萄酒了。
但有些酒,更會操作,在保稅區灌裝,這樣,它雖然是在我國灌裝的,但因為保稅區的緣故,它就可以不執行我們國內的標準。這算是保稅區為了招商做的一種比較“超前”的模式吧。
下面這個家伙,就可以不要國標和食品編碼。因為在報數區灌裝的,它只要執行國外的標準就好。消費者看到這個酒估計也是很蒙圈的。

不過它還是逃不脫我三招中的第三點,罐裝/包裝地址還是國內。那就沒跑了,散裝酒。
其實還有很多的威士忌、白蘭地一樣是散裝進口,再罐裝的,鑒定方法一樣,三招:
- 國標GB
- 食品編碼SC
- 包裝/灌裝地址
其實他們是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其實早有相關的法律來限制這些做法,但很不明確這個度在哪里。所以就讓這些商家鉆了法律的空子。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規定對虛假宣傳作出了界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了消費者知情權,即: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在法律還不能很好的規范他們的時候,我們只有多看看那些細小卻重要的說明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