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2000年以后城市化的迅猛發展,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GDP一年一個臺階,中國經濟高速、持續增長了近40年。
40年以來,越來越多人的錢包鼓了起來,小汽車逐漸走進千家萬戶,“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汽車需求的大爆炸,刺激了汽車廠商的狂熱。
合資車企在國內遍地開花,跑馬圈地;土生土長的國內車企一哄而上,爭先恐后。一些沒有造車能力的企業也想方設法獲取造車資質。
這樣的造車的結果是汽車市場魚龍混雜,很多汽車品牌和產品濫竽充數。
汽車制造是技術活,需要長久時間的經驗沉淀,還需要有充分的實力,需要大額的資金投入。像德日美這些汽車制造強國全國一般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汽車品牌。
這些品牌歷經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練,更多的汽車品牌沉默在歷史的沉沙中。
前些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汽車品牌,能活到今天并還保存著競爭實力的車企目前也是屈指可數,就剩吉利、長安、長城、上汽、廣汽等車企。
當年這些車企試水造車,投放市場的產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缺乏足夠的汽車外觀設計、內飾設計能力,質量把控能力欠缺,很多車企的發動機需要外采。
作為大宗耐用消費品的汽車,購買它是家庭的一項重大支出,它將陪伴家庭成員多年。新生的品牌基本都是小眾的,沒有足夠的造車經驗,生產的汽車沒有得到市場的檢驗,存在較大的質量隱患,最關鍵的是其能否在市場生存,能存在多久還是問號,從以往的數據和經驗來看,其大概率九死一生。
消費者不需要也不應該陪它們殉葬。
經過多年殘酷的市場淘汰賽,現在我們是否可以閉著眼睛購買汽車?答案依然是不能。
殘酷的市場淘汰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和進行時。
前段時間五家車企被曝光處于破產邊緣,工廠停工幾個月,4S店關門,經銷體系崩潰,售后系統癱瘓。原來購買了這些品牌車型的消費者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剛買的新車故障頻發,但是無處維權,無法維修更別提退還新車。
想想曾經多少汽車品牌如今基本銷聲匿跡?東南汽車,海馬汽車,華泰汽車,華普汽車,江淮汽車等等,更多的汽車品牌銷聲匿跡。
它們的消逝,讓原來購買它們的家庭暗自神傷,缺乏技術支持和維修體系的汽車可能都不能壽終正寢,只能半途棄用。
說到底,這些都是選擇小眾冷門車企、小眾品牌帶來的風險。
小眾品牌相比知名車企知名品牌造車實力太弱,質量管控水平與知名車企存在較大差距,抗風險能力也更差。
不說那些過于小眾冷門的品牌,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競爭的加劇,三菱、標致、雪鐵龍、福特這些曾經的汽車巨頭在今天的汽車市場一樣日漸式微,鈴木汽車更是直接退出中國大陸市場,水土不服,遠走他鄉。
總之,在同樣的預算情況下,朋友們最好選擇知名品牌的熱門車型。這樣雖然不能保證沒有風險,但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遭遇類似風險的幾率。
同時,知名品牌熱門車型的知名度高,廠家對其質量把控相對更用心,對口碑更在意,擁有更強的實力,發現問題可以更及時的解決;知名品牌車型的保有量大,保養維護也更方便,維保成本也更低;其保值率也更高,使用幾年后換車時市場價值更高,在二手車市場也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