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23號深夜,青島知名律所的女律師張某在家中被勒死,而兇手竟是她15歲的女兒。
《鳳凰周刊》的記者為我們還原了這驚悚的一夜。
晚上9點鐘,女兒以給母親做按摩名義,在背后將其勒死。
后來律所找張某急事,發現聯系不上,于是報案。
待警方進屋后,發現其女兒在家里瞪著雙眼干坐著,說把媽媽殺死了,“尸體就在床上”。

據同事透露,遇害的張某是青島有名的律師,在行業里是女強人,說一不二。
多年前,她與丈夫離婚,獨自養育女兒。
她常常對人稱贊自己孩子聰明優秀,將來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學。
同事說:
“挺可憐的,拉扯這么多年,他們一直都矛盾。
(女兒)剛剛上高中住校,如果沒疫情,早點住校的話,這個悲劇可能會避免。”
張某平時對女兒管教極嚴格,女兒曾多次向同學抱怨:
自己的母親太變態,對自己什么都管,覺得喘不過氣來。
去年,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還特意囑咐過張某,你家女兒最近越來越沉默寡言,你最好多寬慰她,別對成績要求那么多。
可惜,這些信號都被忽略掉,悲劇還是不期而至。
看完新聞,我心里一陣悲涼。
其實我很同情母親張某,同情她的不易,也理解對孩子的期許。
但她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樣的結果,令人惋惜。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道:
孩子就像一顆幼苗,健全的心理,完整的人格才是埋在土里的根。
只有根扎得足夠牢實,樹才會枝繁葉茂。
相反,你眼里只有孩子的所謂“優秀”,用嚴苛的手段控制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最后的結果肯定是揠苗助長。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種什么因,便得什么果。
一個人格修養有缺陷的孩子,即使外表再完美,心里也鎖著真實扭曲的靈魂。

去年情感劇《小歡喜》大火,引發了許多的討論。
在多對家庭關系里,陶虹扮演的母親宋倩與女兒喬英子的關系最讓人揪心。
說實話,宋倩對女兒的控制欲,真的讓人有些無法接受。
宋倩原本是名校的金牌教師,為了能全方位照顧讀高三的女兒,辭職。
女兒英子臥室里的圍墻,被她改造成透明玻璃,百葉窗裝在客廳。
這樣的設置方便了媽媽宋倩隨時監看房內女兒動態。
女兒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一點隱私空間。
飲食上,宋倩也是嚴格限制女兒。
這個年紀的孩子都喜歡吃點零食,可是宋倩從不讓英子買,只讓英子吃自己做的飯菜。
高考的時候,英子決定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圓自己的夢想。
可是宋倩堅決反對,一定要英子報考北大清華。
在她眼里,女兒的夢想不過是幼稚的玩笑,自己的決定才是對孩子一輩子都好。
于是母女的矛盾愈演愈烈,雙方都沒有了坐下來好好交流的空間。
最后宋倩直接私自修改女兒的高考志愿。得知真相的英子,絕望之下做出了傻事。

其實,我是理解宋倩作為母親的考慮的,放著清華北大不去,可能在許多人看來是有點可惜。
可是,宋倩扼殺了女兒的生活空間,包辦了女兒的前途,卻沒有合理的溝通與交流。
她總以為女孩長大了就會理解,卻忘記了,成長的過程才能決定成長的結果。
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可是這種控制最后的結果,往往是悲劇。
莫言說過,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啟發,是點燃,是感化,是激勵,是熱愛,是對孩子人格修養的塑造,和身心的關懷。
作為父母,關心愛護自然無可厚非,但是不能事事包辦。
你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就足夠了,但是路要由他們自己選,坎要他們自己過。
學會放手,是最高級的智慧,也是最深沉的愛。
相反,控制欲下的關系,久了就是一場漫長的凌遲。

弗洛伊德說:
“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這里的分離,指的不是物理意義上的阻隔,而是心理意義上的獨立。
好友優媽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五輩人都是莊稼漢的農村家庭,終于有了個孩子考上大學,這是能讓十里相親都眼紅的事情。
而當孩子進入大學后,60多歲的老父親忽然發現,事事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整整一個學期,兒子只給家里打了三個電話,每次的內容都很簡單——要錢。
父親60多歲了,還要在工地上搬磚、澆水泥。母親幫別人帶孩子,一天酬勞是5塊錢。
可兒子張口就要五六千。
父母省吃儉用,但是從來不敢不給,生怕孩子在城里吃苦。
時間久了,家里也支撐不下去了,父親想了很久,終于開口:“這次能不能少要點?”
結果,兒子回家掏出下學期的學費繳費通知單時,竟然篡改了數額,就是要從家里多刮錢。
父親后來托人打聽才知道,兒子平時穿名牌衣服,上網紅餐廳消費,飲料要喝星巴克,還經常給女主播打錢,花銷大得不得了。
記者來訪,老父親雙眼含淚:
“我的兒子,以前那么好的成績,怎么在大學里連點良心都沒學到呢?”
其實老父親的疑惑并不難回答,他們的孩子雖然人上了大學,可是在心理上就是個沒長大的巨嬰。
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感恩之心,沒有節制欲望的基本覺悟,這樣的孩子怎么可能面對人生的風浪?
之前,美國加州一位3歲小男孩爆紅網絡。
因為他獨自為媽媽做了一頓晚餐,從買菜到做飯沒有任何人幫忙。
即使不小心摔倒了,家長都沒有去扶。他自己爬起來后,還順便打掃了弄臟的地板。
孩子終要學會自己長大,父母也必然會離場。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之于孩子,應如燈盞,而非拐杖。
不要害怕讓孩子吃苦,不要擔心孩子跌倒,那些都是成長的機會。
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真相,才是父母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