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驗聽到中國文化中講陰、陽,中醫里講陰虛、陽虛,但具體怎么理解,怕是很多朋友都不太理解,當然也包括了沒有系統學習之前的我,而這兩個字的意思又涵蓋頗多,是后面很多理論的基礎,所以開篇先講講陽虛和陰虛(下一篇)。
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指日光的向背,即向陽為陽,向背為陰。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于是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
陰、陽的概念于人體來說,較為平衡的狀態是最佳。當我們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癥狀’時,都是內在‘不平衡’的外在顯現。再往下分第二層,則是“盛或衰”:
- 陰偏盛、或是陽偏衰(陽虛);
- 陽偏盛、或是陰偏衰(陰虛);
先講“陽偏衰,即陽虛”,請看下圖解釋:
如圖所示,陰陽平衡是種最佳狀態,氣血充沛調和,不生大病?,F實生活中達到完全的平衡不太容易,因為先天的陰陽能量就不一定平衡,若后天不保養,勢必會讓弱項顯化,而成為體檢報告中的上箭頭或下箭頭。甚至在連續的勞累和壓力下,短時間內突顯,形成不可逆的重癥。但是我們通過保養,可以達到相對的平衡。
陽虛就是“陽性能量”沒有達標,可以把“陽”想象成身體里火、躁的感受就更容易理解了。陽虛——火少,水濕寒的比例多。
陽虛體質的表現,舉例:
- 手腳冰涼甚至冰冷;基礎體溫也容易低;脈搏次數在60次左右;血壓常年60/90毫米汞柱;
- 看上去有無力感,不是很有精氣神兒;
- 臉上瞧著過白沒有血色;如果脾再虛,面色是舊黃舊黃的,不打粉底出不了門(比如某些女明星卸妝后的狀態,都不用老中醫看,直接告訴她脾胃不合,一說一個準兒);
- 舌頭的顏色是淡淡的,經常有白厚膩或黃厚膩的苔;
- 腹部涼,特別是痛經史的姑娘有時能在腹診時摸出冰涼的感覺;
- 有些人會食欲不佳,吃得比較少,或者是吃什么都行,也嘗得出味道,就是吃飯的狀態總有一種懨懨的感覺;
- 頭重如裹——總覺得自己有個大腦袋,象蒙了層濕布一樣暈乎乎的不是很清爽(陽虛+體濕);
- 懶得講話;懶得活動,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陽虛+氣虛。這種體質要先食補到陽性能量回歸再去健身房)
- 容易困不擅長熬夜,超過12點睡,第二天就容易頭頂疼或者感覺全身倦怠,黑咖為必需品;
- 這種體質的脂肪率里有很多一部分是水濕,特別是內臟脂肪(家用體脂秤)不高的情況下(或是醫院的肝腎功能化驗中,甘油三脂、總膽固醇都不高,有人甚至還低,但是體重超標,要考慮體濕重,陽性能量缺少)。
陽虛體質適合的飲食
既然陽虛就是缺乏火能量,那吃的食物應該是能夠給身體帶來溫暖、平和感覺的食物,對吧?如下:
主食:小麥(全麥面粉更好)、玉米面、棒渣、糙米、紅米、紫米、紅豆、黃豆等;
蔬菜:白菜花、綠菜花、西胡蘆、胡蘿卜、紅蘿卜、卷心菜、西紅柿、菜椒、扁豆、荷蘭豆、豇豆、南瓜、甘薯、菠菜、韭黃、蒜苗、茴香、香椿、韭菜、大蔥、蒜、洋蔥、姜等;
蛋白質:帶魚、平魚、黃花魚、雞蛋、雞肉、羊肉、牛肉、熏干、奶酪等;
堅果:炒花生、核桃、腰果、松子、葵瓜子等;
茶水:紅茶、烏龍茶、熟普洱、咖啡(可放肉桂粉)等;
水果:荔枝、櫻桃、沙糖桔、菠蘿、桂圓、大紅棗、芒果、榴蓮等(建議以中國營養協會的膳食寶塔為參考,一天的水果量為400克以內,特別是脾胃虛寒者,小腹摸著溫度低者,水果不想吃可以少吃或者不吃。)
日常保養方式:艾灸、八段錦、走路等能讓身體暖起來的方式,但不宜出大汗。
營養補充條款
- 在營養咨詢的工作中,經常遇到陽虛的女生往往愛吃冷飲、涼的壽司、冰淇淋、黏的米糕、沙拉等性寒涼的食物。身體被后天不恰當的飲食吃成了兩截,上焦越來越熱,肚臍和小腹越來越涼的‘假熱真寒’。痛經的女生一定要改改,不要一邊吃著止痛片,一邊吃冰。任性的成本挺高的。
- 以上舉例的食物供參考,并不是陽虛體質的人必須吃全,搭配著吃讓身體更平衡,以您自己的吃后感為準。
- 雜糧飯中,不建議搭配超過3種,太過復雜性質較亂,還不易吸收。
- 醫學上又認為‘氣機’具有陽性的特點,而‘血液’是陰性的特點。所以,如果陽虛體質,同時可能還會有些氣虛的癥狀;而陰虛會有體干口干,津液少,血虛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