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個系列科普,著力解決居家日常生活用藥的各種疑問和誤區,讓大家盡可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科學用藥。
——問藥師
居家用藥科普系列一
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區別是什么?
很早以前,所有的藥品都是處方藥,必須由醫生開處方才能購買和使用。但到了20 世紀70 年代,由于公眾想要方便快捷的自行治療“小傷小病”的需求,以及政府想要減輕一些醫療費用負擔的需求,國外開始實行藥品分類管理制度,將一些臨床使用時間長、被證明安全且有效的處方藥轉化為非處方藥。
我國在1999 年正式出臺《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處方藥目錄,并于2000 年1 月1 日起正式實施。非處方藥制定實施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3~5 年還要進行一次再評價,推陳出新,優勝劣汰,確保非處方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處方藥,必須看醫生開處方
什么是處方藥?顧名思義,處方藥是指患者只能憑借醫生開處方下才能購買的藥品,而且患者需要在醫生和藥師的監護指導下購買和使用才能確保安全有效,因為處方藥大多屬于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上市不滿5 年的新藥,臨床對它的藥效和副作用還要進一步觀察。
曾經就有上市不久便被撤市的新藥,例如用于降糖的曲格列酮,上市僅兩年就被發現有嚴重的肝臟副作用,因此被勒令退市。
第二,可產生依賴性或者容易被濫用的某些藥物。
例如,安定類鎮靜催眠藥物,少量鎮靜,適量可以治療失眠,但過量會抑制呼吸導致死亡;
第三,本身毒性較大的藥物。
例如,所有抗癌藥物。
第四,用藥方法有特殊要求、必須在醫生/藥師指導下使用的藥物。
例如,注射液必須在醫療機構里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嚴格無菌操作給藥才行。
非處方藥,可以自選的藥物
什么是非處方藥?簡單地說,藥品包裝盒的右上角有OTC 標識的藥就是非處方藥。
OTC 是英文“Over The Counter”的縮寫。
翻譯過來指的就是在柜臺上你可以自己隨意挑選的藥。它是公眾可以不經過醫生開處方,直接從藥房或藥店購買的藥品,而且是可以不需要醫務人員指導也能自行使用的藥品。
非處方藥又分甲類和乙類。
甲類非處方藥在藥盒的右上角有紅色OTC標識,指公眾只能在具有《藥品經營許可證》并且配備執業藥師或藥師以上專業人員的社會藥店、醫院藥房購買的非處方藥;
乙類OTC 在藥盒的右上角有綠色OTC 標識,指除了社會藥店和醫院藥房外,公眾還可以在經過批準的超市、賓館、百貨商店買到的非處方藥。乙類非處方藥安全性比甲類更高,因此無須醫師或藥師的指導就可以購買和使用。
非處方藥主要包括感冒藥、止咳藥、退燒止疼藥、通便藥、外用藥等。被列入非處方藥的藥物,一般都經過臨床較長時間的全面考察,具有以下諸多優點:
第一,適應癥是患者能自我判斷的病癥,藥品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安全,起效快速。
第二,一般能起到減輕病人不適的作用,能減輕小疾病初始癥狀或防止它惡化。
第三,不含有毒或者成癮的成分,不容易在身體里蓄積,不會產生耐藥性,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第四,說明書文字通俗易懂,患者可以在說明書的指導下正確使用。
法律規定非處方藥的說明書要十分詳盡,說明書內容項目除有藥品名稱外,還要求列出該藥的主要成分、藥理作用、適應癥、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證、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貯存方法以及批準文號等。
非處方藥與處方藥,療效沒有優劣之分
有人認為,非處方藥比處方藥療效差,于是不按說明書服用,隨意加大劑量或縮短給藥間隔時間。有的人則不相信非處方藥,有小毛病仍是喜歡跑大醫院找醫生,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認識上的誤區。臨床上,一些有經驗的專科醫生也常常會用非處方藥來為患者治療,由此可見,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并非療效的“優”與“劣”之分。
國外的非處方藥與處方藥
在美國,藥物同樣分為非處方藥與處方藥,但是非處方藥沒有類似國內分為甲、乙兩類。
而在英國,藥品分為處方藥(POM——Prescription-only Medicine)、藥店藥品(P——Pharmacy only Medicine)和一般清單的藥品 (GSL——General Sale List Medicine)。
處方藥可憑英國醫生或其他適當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士出具的處方在藥店,醫院或者配有藥房的診所取藥。只有執業藥劑師有資格出售配取處方藥。藥店藥品則不需要出具醫生處方,可以在藥房直接購買,但需要在藥劑師監督下購買。購買時需要向藥店人員詢問,一般只存放在柜臺后面或者藥房里,而不是可在藥店的貨架上,所以不能自選。藥劑師會檢查藥物是否適用于您。他們會問你問題,以確保你可以安全使用這些藥物。而一般清單的藥品則不需要醫生處方,可以在藥店,超市或者其它零售商店購買。不需要有藥劑師監督。這類藥品適用于那些輕微并且在短時間內可以自我恢復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