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是中國乃至世界
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筑群
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想必不少小伙伴兒應該都去玩過吧~
但是,你們知道嗎?
天壇里面還藏著不少很神奇的秘密哦~
1
天壇為何蓋的有點歪?
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這條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大家絕對不會陌生。前門、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幾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幾大建筑都壓在了這條中軸線上。但是,可以明顯發現:天壇的位置有點偏,在中軸線往東一點。
要知道,天壇和故宮一樣,都是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會兒的北京城,還沒有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作為北京獨一無二的祭祀建筑群,天壇的選址完全可以在故宮附近挑個壓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而不是現在的南二環邊上。
那么,作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場所,天壇這么重要的建筑,為什么偏偏選在了南邊,又不建在中軸線上呢?
其實,這其中的根源不在于永樂皇帝和天壇的設計者們,而在于天上的太陽。因為按照《易經》的說法,東南方向是皇宮的巳位,是至陽之位,是太陽光線最充足的方位,當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場所了。所以天壇就被古人選在了北京城南中軸線靠東一點的位置。
2
祈年殿為何一圈都是門?
祈年殿絕對算是天壇里的一個360°無死角明星建筑,因為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祈年殿長得都一樣,一圈都是門,打開后四邊都有穿堂風??墒?,它為什么會被建成這樣呢?
另外,《明會典》(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為內容的法典)明確記載了大祀殿(祈年殿初名)在1420年天壇建成之初是一座矩形建筑??蔀槭裁次覀儸F在看到的是三重圓形尖頂建筑呢?
其實,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由于明武宗死后無嗣,所以作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就被張太后(明武宗之母)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破格提拔成了皇帝,也就是說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朱厚熜為了證明自己的皇位是天意如此,便號召群臣翻閱古籍尋找證據,沒想到還真被他搬出了不少“禮數”。比如,天壇在永樂皇帝建造之初叫天地壇,于是他便在北京城的北邊、東邊和西邊分別蓋了地壇、日壇和月壇,以分擔天壇祭祀的壓力。
同時他還按照“天圓地方”的說法,把天壇的主要建筑都建成了圓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圓形的大享殿。在設計大享殿的時候,他參考了中國古代傳說中最早的祭祀建筑“明堂”(一個一圈兒開窗、四面通風的獨特建筑),最后將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一圈兒開門、四面通風的三重圓頂建筑(PS:祈年殿于1889年毀于雷火,數年后依原樣重建)。
3
祈年殿為何是三檐攢尖式?
前面,小編已經解釋了祈年殿的屋檐是圓形的原因——嘉靖皇帝為證明自己的皇位正統+受“天圓地方”學說影響。那么,祈年殿為什么要建成三檐攢尖式呢?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有必要先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中國古代建筑的分類和等級。中國古代建筑主要分為兩類:正式和雜式。其中,正式主要包括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和卷棚式,等級依次降低。另外,重檐的建筑等級要高于單檐。而雜式則主要包括攢尖式、盝(lù)式和十字脊式,它們都沒有等級之分,比較少見。
知道了這些,再來回答上面那個問題就比較容易了。要知道,皇帝來天壇祭祀是來“敬天禮神”的,雖說能夠讓孔夫子跟他平起平坐(故宮太和殿和孔廟大成殿都是重檐廡殿式,等級一樣高),但是“天子”在面對天上神靈時,還是要以天為敬的,這體現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等級要比皇帝更高一籌。所以祈年殿用的是三重屋檐,比太和殿還多一重。
但是,雖說上天是最尊貴的,但是誰知道皇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就連祁同偉都想勝天半子,難道皇帝就不想嗎?而祈年殿用三檐圓形攢尖式,就巧妙地規避了建筑等級問題。既表達了對上天的敬意,體現了天人合一,又因為攢尖式沒有等級,所以在人間的建筑等級還是太和殿最高,皆大歡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4
圜丘為何是禿頂?
圜丘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的場所,又稱祭天壇。據史料記載,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舉行,開始祭祀時間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還沒亮的時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寒冬臘月的凌晨,皇帝帶著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圜丘壇祭天大典上瑟瑟發抖……由此可見,祭天大典不是一件什么舒服事兒,建造一個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么明智之舉。那么,為什么圜丘壇依然被建成了露天的呢?
原來,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這些祭祀活動,都是要在祈年殿里舉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壇、日壇、月壇和圜丘壇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須是屋下祭。
而圜丘壇卻成了祭天的場所,是大報天的地方,必須在壇上祭。但是,嘉靖皇帝為了更加貼近諸天神祇,便沒有建造屋頂。而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連清朝的各個皇帝也沿襲了這個規矩,把祭天的儀式安排在了圜丘壇上。
5
皇帝祭天時為何住在西廂房?
天壇里的齋宮是歷位皇帝來天壇祭天時的住所。永樂皇帝建造天壇之時,天壇還算在城外,所以為了保護好皇帝,便在齋宮的外面特意修了一條御河。因此齋宮有個外號叫“小紫禁城”。
齋宮在天壇西路,也就是天壇的西部,估計大家也都在上圖看到了,這座相當氣派的建筑在天壇的方位格局簡直不能再慘了,位置偏僻不說,還是個坐東朝西的西廂房,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怎么能住這種地方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天壇是祭天的場所,皇帝要對老天爺稱臣,自稱天子。老天爺坐北朝南,皇帝退居到天子之位,只能坐西朝東了。
天壇是個講禮的地方,按照從老天爺開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壇的地位確實不算太高。紫禁城里的琉璃瓦是金黃色的,而齋宮雖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卻是一水兒的青綠色。面對高高在上的老天爺,皇帝也只能屈尊和平民老百姓一個住房待遇了。
6
天壇為何只設鐘樓不設鼓樓?
去過天壇的小伙伴兒,看到這個問題,多半會一臉懵逼。什么?天壇里竟然還有鐘樓?在哪?我去的時候怎么沒有看到?難道我去的是假天壇?!
其實,這座鐘樓就在上面所說的“小紫禁城”齋宮的東北角。由于它的位置比較偏僻,在天壇公園的最西側,再加上它不包括在天壇聯票所含的景點之內,需要另外單獨購票,所以絕大多數小伙伴兒在逛天壇的時候都會將它忽略。
大家都知道,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如影隨形的親兄弟,往往都會同時出現,比如北京的鐘樓和鼓樓,再比如西安的鐘樓和鼓樓。那么,為什么天壇里只有鐘樓,而沒有鼓樓呢?難道是因為它曾經存在過,然后被外力摧毀了?!
不然。其實從一開始,天壇里就只有鐘樓,而沒有鼓樓。那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其實這里面大有講究。有一句成語叫“晨鐘暮鼓”,而作為皇家祭祀建筑的天壇,只設鐘樓,不設鼓樓,則是有著只取“晨鐘”,舍棄“暮鼓”,寓意皇帝永生之意。
除此之外,在祭祀禮儀中,鐘聲比鼓聲傳得更遠,可以讓更多的百姓聽到,有著“擊鐘聚眾”之用,所以鐘比鼓在祭祀時地位更加重要。其實,除了天壇之外,北京的地壇和歷代帝王廟也都是只設鐘樓,而不設鼓樓。
7
七星石為何是八塊石頭?
七星石在天壇七十二長廊東南的場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塊巨石。但是,在上圖大家可以明顯地看到,在七星石的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所以七星石實際上是由八塊石頭組成的。那么,七星石為什么是八塊石頭呢?
關于這個,有一種說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間設置的七塊鎮石,寓意泰山七峰。滿清入主中原之后,為了表明滿族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乾隆皇帝詔令于東北方向增設一小石,寓意華夏一家、江山一統。
相比之下,小編更認可第二種說法。七星石之所以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為我國古人不把北斗七星當作勺子,而是把它當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車”(《史記·天觀書》:斗為地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方)。天壇作為祭天之地,玉皇大帝的地車當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擺成北斗七星狀就解釋得通了。
而第八塊小石頭,它在七星石中的方位,剛好對應著天上開陽星的輔星(我國古人看它距離開陽星不遠,于是便把它叫做“輔”),這說明古人對天象的觀測非常準確,這樣一顆比較暗的輔星,都沒有被落下。所以很有可能,古人一開始設置七星石的時候就是擱的八塊。
8
丹陛橋上的路怎么走?
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是天壇內壇的主軸線,是連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任何走上這座橋的游客,想必都會被中央那條稍微凸起的石板道所吸引。但是你們知道嗎?這條路并非皇帝祭天時所走之路,而是只有宦官才能走的路,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這里面大有學問。其實丹陛橋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約3米,由南向北逐漸升高,象征著皇帝的步步高升,所以丹陛橋其實是一條“升天之路”。
而橋面正中央的那條石板路就是所謂的“神道”,而右側為“御道”,左側為“王道”。祭天之時,王公大臣走王道,皇帝走御道,而宦官則走神道。之所以宦官走神道,是因為宦官的手中捧著皇天上帝的靈位,代表的是“神”,所以必須走中央,而皇帝只能屈尊走“以右為尊”的御道。
除此之外,皇帝在登上丹陛橋之前還必須先在橋東的具服臺漱洗更衣,甚至明朝皇帝到此還要脫掉鞋子,以表示不將絲毫微塵帶到神壇之上。
9
天壇祭祀的是什么神?
很多小伙伴兒都下意識地認為天壇跟地壇一樣,都是一個壇。其實不然,天壇其實是圜丘壇和祈谷壇兩壇的總稱。
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兩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回音壁等,而祈谷壇內的主要建筑則是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除此之外,圜丘壇和祈谷壇供奉和祭祀的神祇也不一樣。
圜丘壇內供奉神祇之地在皇穹宇,內供奉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另外東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云師之神、雨師之神、雷師之神、風伯之神。
祈谷壇內供奉神祇之地在皇乾殿,同樣主要供奉的是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
10
天壇哪里體現了“天”的內涵?
天壇的特殊性體現在一個“天”字上,所以天壇中的建筑在細節上處處為這個至高無上的“天”服務。
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圜丘,它無論在尺度上還是在構件的數量上,都集中并反復使用了“九”這個數字,以象征“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那么,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數字呢?因為我國古人認為“九”為數之極,是最尊貴的象征。
圜丘壇與“九”的關系極為密切,比如它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被稱作“天心石”。從中心面向外, 3 層臺面每層都鋪有 9 環扇面形狀的石板,上層從第 1 環的 9 塊到第 9 環的 81 塊,中層從第 10 環的 90 塊到第 18 環的 162 塊,下層從第 19 環的 171 塊到第 27 環的 243 塊。3 層總計 378 個 9 ,共 3402 塊,象征“九重天”。
11
天壇體現了古人的哪些天文觀?
天壇的圍墻俗稱天地墻,北邊為圓形,象征地象,南邊為方形,象征天象,體現了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樸素天文觀。
祈年殿的殿正中有 4 根通天柱,象征著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層有 12 根金柱,象征著一年的12 個月。外層有 12 根檐柱,象征著一天的 12 個時辰。中、外層相加共 24 根柱,象征著一年的 24 個節氣。三層相加共 28 根柱,象征著周天二十八星宿。
除此之外,頂部還有 8 根童子柱。三層加頂部共計 36 根柱,象征著三十六天罡星。而祈年殿東邊的七十二連房則象征著七十二地煞星。
圜丘四面石欄上雕刻花紋的石板數,第一層每面欄板 45 塊,四面共 180 塊,由 20 個 9 組成。第二層每面欄板 27 塊,四面共 108 塊,由 12 個 9 組成。第 3 層每面欄板 18 塊,四面共 72 塊,由 8 個 9 組成。三層臺面的欄板總數為 360 塊,正合歷法中“一周天”的 360 度 ,也就是一年中的 360 天。
12
天壇內適合散步的五條小路
天壇內有很多非常適合散步的小路,這里小編只給大家推薦其中五條。
銀杏路:在皇乾殿和北天門之間,兩排總共23棵,不管是夏天還是秋天都非常漂亮。
古柏路:在丹陛橋西側,26棵古柏排成一列,路邊有可供休息的座椅,旁邊是古柏林,不管是散步還是休息都非常愜意。
丁香路:在月季園與古柏林之間,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從,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非常少見。丁香路就在這片丁香林中間。
國槐路:在天壇西天門至古柏路之間,兩排高大的國槐在半空交接,下面一片蔭涼,坐在路邊的座椅上,看著滿眼碧綠,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內壇環路:沿著祈谷壇的圍墻,有一圈小路,這就是內壇環路了,沿途紅墻綠瓦、青松古柏。逛完祈谷壇之后,避開人潮,來這里走一走,也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