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西方的火箭坦克的歷史沿革
前期坦克君用了三期的時間和各位讀者一起簡單的了解了一下蘇聯火箭坦克的發展歷史。但是火箭坦克這一坦克種類絕對不是蘇聯人的“專利”,西方坦克設計師們同樣也沒有忽略火箭坦克的發展;從1944年的T34“管風琴”開始,西方坦克設計師們就正式進入這一領域。
T34“管風琴”火箭坦克,這張照片讓人不由得想起“光菱坦克”
在二次大戰期間,西方(主要是美英兩國)也利用現有坦克的底盤設計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火箭坦克。
謝爾曼T105,用T40火箭發射器代替了主炮(1945年)
火箭破障型謝爾曼,炮塔兩側搭載了兩個6吋火箭發射器(1944年)
謝爾曼“臺風”,在炮塔一側搭載了“臺風”火箭發射器(1945年)
克倫威爾“臺風”,在炮塔上搭載了兩具“臺風”火箭發射器(1945年)
謝爾曼T40,與T34管風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可以快速拋棄炮塔上的T40火箭發射器
但是與蘇聯人相比,西方的火箭坦克帶有很大的臨時客串屬性,缺乏一個完整的戰場定位,大多數只是執行一下前線火力壓制和攻堅破障任務。至多也只是讓坦克多了一個對付軟目標的面殺傷手段,根本沒有考慮過把火箭坦克用于反坦克戰斗。
即使是M26T99“火箭潘興”也是這一思路的延續
所以在沒有一個明確的戰場定位的條件下,火箭坦克注定無法獲得軍方高層的青睞,至多只能看作現有坦克部隊的“點綴”。
鋼鐵洪流的壓力
冷戰爆發后,華約集團在坦克數量上就對北約一直保持著五比一的絕對優勢!而且還保有把數量優勢進一步拉大到七比一甚至是十比一的坦克產能!
蘇聯的鋼鐵洪流,“一周內打穿整個西歐”絕不是一句戲言
北約歐洲盟軍司令萊曼·L·蘭尼茲爾上將在1965年視察駐西德裝甲部隊時就曾說過:我們的每一輛坦克都必須干掉5輛以上的蘇聯坦克才能擋住那些該死的!像行軍蟻一樣的!蘇聯坦克部隊!
萊曼·L·蘭尼茲爾上將,此公正是“導彈坦克”最積極的倡導者之一
在蘇聯鋼鐵洪流的巨大壓力下,反坦克導彈這種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的武器就很自然的進入了軍方的視野;但是原有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裝甲太弱,僅適合在遠距離上打打“黑槍”,而如果把反坦克導彈直接搬上坦克,在匹配性和適裝性上又往往不盡如人意......
“美洲虎”1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裝甲防護很弱,不具備與坦克正面對抗的能力
AXM-13/SS-11導彈坦克,其適裝性和安全性極差,只能算個應急作品
AXM-13“霍特”導彈坦克,把導彈換成了“霍特”反坦克導彈
所以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也好、臨時安裝導彈的坦克也好,至多只能算是以小博大的“賭命”產品;在美國人看來:要想正面對抗蘇聯的鋼鐵洪流就必須得設計一款真正的“導彈坦克”。
MBT-70真正的“導彈坦克”
(1)MBT-70的研制歷程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隨著M48的服役,美國開始討論M48的后續型計劃;該計劃于1954年開始招標,隨即T95中型坦克和T96重型坦克這兩個方案被美國陸軍選中;但是這兩個方案有許多重合,所以軍方將兩個方案合并到T95中,分別開發T95的“中型”和“加強型”。
T95中型坦克
在T95上美國人應用了滑膛炮、光電投射測距儀、電子火控計算機、硅核心復合裝甲(也就是石英裝甲)、可調液氣懸掛、X型柴油發動機(也有一臺樣車安裝了燃氣輪機)等等一大堆高新技術。雖然這些技術可以使美軍獲得對蘇聯坦克的技術優勢,但是隨之帶來的開發進度緩慢、預算超支、可靠性欠佳等問題一直困擾著T95。到了1957年美國軍方在檢視T95項目之后發現:T95即使是研制成功,也不會比現有的M48A2具備多大的優勢。
早期采用M48A2炮塔的M60,是作為T95下馬后的應急產品
于是美國陸軍裝備局當機立斷的作出了三個決定:一、立即停止T95項目;二、立即開發在M48A2的基礎上安裝M68型105毫米坦克炮和新型柴油發動機的中型坦克作為應急(后來發展成了M60);三、開展有前途的“中遠期先進坦克計劃”,放棄常規坦克炮,以導彈或炮射導彈為主要武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MBT-70。
MBT-70線圖
“中遠期先進坦克計劃”于1958年年初正式開始初始研發,在當年5月就確定了以一門152毫米口徑的低壓線膛炮來發射炮射反坦克導彈的火力方案;同年8月與之配套的MGM-51“橡樹棍”炮射反坦克導彈也開始同步研制。
?M551“謝里登”發射“橡樹棍”反坦克導彈,“中遠期先進坦克計劃”有輕、重兩個版本,其中“先進輕型坦克計劃”最終發展為“謝里登”輕型坦克
重型“中遠期先進坦克計劃”有普通型炮塔和緊湊型炮塔兩個版本,分別于1960年造出了首批樣車開始進行測試。樣車采用了“鋼-硬鋁合金-鋼”復合裝甲以及可調液氣懸掛系統。
?重型“先進輕型坦克計劃”的首批樣車;普通炮塔型(上)和緊湊炮塔型(下),注意兩輛樣車都沒有安裝復合裝甲;而且采用了常規乘員布置
?緊湊炮塔型樣車在展示可調液氣懸掛,該方案最終發展為M60A2“星際戰艦”主戰坦克,注意車體首上安裝了復合裝甲
在隨后的一年中,兩型樣車分別進行了包括火力測試在內的各種測試(當時“橡樹棍”炮射反坦克導彈并未研制成功,所以只進行了榴彈和破甲彈的測試);兩型樣車總共行駛了2200英里、發射各種炮彈約320余發;初步取得了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正當項目組信心滿滿的準備下一階段測試工作時,1961年肯尼迪總統上臺并任命他大學時的同學麥克納馬拉為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上臺伊始便開始推行它的“三軍通用武器計劃”;在1961年底更是叫停了所有正在研制中的常規武器計劃,按“三軍通用武器計劃”的標準逐一進行審核,而“中遠期先進坦克計劃”也在此列。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是美國軍隊最痛恨的國防部長之一
對于“先進主戰坦克計劃”(1960年改的名字),美國國防部認為其并不符合“三軍通用武器計劃”的標準,如果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與海軍陸戰隊和北約盟國進行“通用化”設計(這幾乎是推到重來)。
所以1963年8月1日,美國和聯邦德國共同簽訂了“20世紀70年代主戰坦克研制計劃”協定。研制的代號分別為MBT-70坦克(美國)和Kpz.70坦克(聯邦德國)。到1963年12月,雙方確定了研制坦克的戰技指標:戰斗全重50噸左右、單位功率在25馬力/噸以上;裝備一門152毫米口徑低壓線膛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炮射導彈)、雙向穩定裝置、裝自動裝彈機、乘員3人;裝備新型火控系統以提高首發命中率和夜戰能力;采用液氣懸掛裝置、車高和車姿可調;具有對抗敵彈直接和間接攻擊的堅強裝甲防護力;有三防裝置,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至此“中遠期先進坦克計劃”正式華麗變身為MBT-70計劃。
MBT-70早期無炮塔方案
MBT-70早期無人遙控炮塔方案
MBT-70早期“斗地主”式乘員布置方案
MBT-70最終確定的方案
(2)MBT-70的技術特點
①乘員布置與動力系統
MBT-70為了應對大規模核戰爭,采用了將全部三名乘員布置在炮塔內的設計,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全車高度以減少坦克的被彈面積,但是為了能讓駕駛員始終面向前方,專門為駕駛員設計了一套“反旋”裝置。
無論炮塔這么旋轉,駕駛員都可以始終面向前方
把駕駛員放在炮塔內,給于了駕駛員極佳的駕駛視野;同時駕駛員也可以操縱反旋裝置把視野固定在任何一個方向上(也可以面向后方,反向駕駛)。不過這套反旋裝置對新兵并不友好,初次駕駛MBT-70的駕駛員在使用反旋裝置時會產生一種“暈船”的感覺,會嚴重的干擾駕駛員的方向感,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克服。
MBT-70的乘員布置,注意駕駛員艙是安裝在反旋裝置上的
另外MBT-70還采用了可調液氣懸掛;不僅可以任意調節底盤離地間隙,也可以增加主炮的仰俯角度,這就給了MBT-70極佳的地形適應能力和戰術優勢。
MBT-70的底盤在進行可調液氣懸掛的極限測試
MBT-70的機動性和可調液氣懸掛展示
另外大陸公司研制的AVCR-1100柴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可達1475馬力(1084千瓦),戰斗全重只有54噸的MBT-70單位功率可達27馬力/噸,在配合上XM1500-2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4個進檔和4個倒檔,最大倒車速度與前進速度相同),使MBT-70具備了當時世界最佳的機動性:最大公路行駛速度72公里/小時、最大越野速度41公里/小時、最大倒車速度72公里/小時(可在行進間不停車直接掛倒檔)、最大行程287至358公里(不同配置的樣車其最大行程也略有差別)。
MBT-70的機動性展示,注意其液氣懸掛的減震性極佳
AVCR-1100柴油發動機,賦予了MBT-70澎湃的動力
②復合裝甲技術與生存能力
MBT-70是在西方坦克中首個采用復合裝甲的主戰坦克,雖然在50年代美國提出了如硅基裝甲、塑料裝甲、水泥裝甲等一大堆復合裝甲設計方案,但是真正通過考驗的只有“鋼-硬鋁合金-鋼”復合裝甲,這是一種金屬復合裝甲:最外層為高硬度鋼板,用于撞碎來襲彈丸;內層為高強度硬鋁合金,用于消耗來襲彈丸的能量;最內層為高韌性鋼板,用于吸收彈丸的剩余能量。這種復合裝甲與蘇聯432工程的復合裝甲非常類似,都是鋼夾鋁合金的結構,根據蘇聯人的實彈測試,這種裝甲結構對穿甲彈的防御能力能達到同厚度勻質鋼裝甲的108%至112%且重量較勻質鋼裝甲減輕了25%;但是對破甲彈的防御能力較弱,只能達到勻質鋼裝甲的112%至117%。
MBT-70的復合裝甲結構及厚度,黑色的是鋼裝甲、灰色的是硬鋁裝甲
蘇聯432工程的復合裝甲示意圖,深色的是鋼裝甲淺色的是硬鋁裝甲
不過蘇聯人是在1957年就研制成功了這種復合裝甲,而美國在1970年代都沒有使這種裝甲達到完全可用的狀態(主要問題是鋁合金與鋼的連接處容易出現脫焊的問題)。雙方裝甲技術的差距可見一斑。
另外MBT-70實現了乘員集中布置和完全隔艙化設計,將彈藥和油料完全與乘員艙分開;并且單獨對乘員艙加強了裝甲防護水平;這樣即減輕了坦克的重量又提高了乘員的生存能力。
MBT-70將全部乘員布置在炮塔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乘員生存能力
③極不成功的主炮與及其成功的火控系統
MBT-70基本上都是圍繞那門XM150型152毫米口徑兩用炮設計的,為了集中資源研制這門主炮,從1957年開始美國就取消了所有的常規坦克炮研制計劃,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但是收獲的結果卻是一門沒法發射穿甲彈只能發射慢速破甲彈(炮口初速只有400米/秒)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的低速主炮;且XM150為了兼容“橡樹棍”反坦克導彈,其結構極為復雜可靠性不足,價格也非常昂貴;德國人對XM150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迫擊炮(形容XM150發射的炮彈初速太低,彈道太過彎曲)。
XM150型152毫米口徑兩用坦克炮的重量為2.17噸、身管長度只有4.35米(28.6倍徑);能發射穿甲彈(只有理論上可以)、破甲彈、榴彈以及“橡樹棍”反坦克導彈。該炮唯一的優點就是壽命高——可發射1100發破甲彈和2300發以上的導彈。
MBT-70那門糟糕的XM150型兩用坦克炮
另外MBT-70還裝備了尾艙式自動裝填機,可以以8至10發/分的速度在任何姿態和地形上穩定裝的填炮彈。但是其可靠性較低,對彈藥的識別也容易出錯。雖然有些缺點但是瑕不掩瑜,這套尾艙式自動裝填機可以算西方自動裝填機的“開山之作”,以至于后來法國的勒克萊爾和日本的90式都對其進行了借鑒。
MBT-70的尾艙式自動裝填機
雖然MBT-70的主炮及其糟糕,但是MBT-70的火控系統卻極為先進,由休斯公司為MBT-70研制的指揮儀式火控系統,是第三代火控系統的開端,車長、炮長、駕駛員的觀瞄裝置都具備穩像功能、而且車長和炮長之間還可以相互備份相互冗余:車長具備超越炮長操炮的能力,炮長也可以通過光通路查看車長瞄準儀。
MBT-70火控系統示意圖
MBT-70的火控系統可以說開創了一個時代,之后的M1系列和豹2系列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都是在MBT-70火控系統上的完善。也正式這套火控系統開啟了第三代火控系統的大門。
豹2早期型的火控系統基本上是直接繼承至MBT-70
④MGM-51“橡樹棍”炮射反坦克導彈
MBT-70之所以死活要堅持使用那門惡心的XM150兩用坦克炮,目的就是要發射MGM-51“橡樹棍”炮射反坦克導彈。
MGM-51“橡樹棍”炮射反坦克導彈
MGM-51“橡樹棍”反坦克導彈屬于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采用自動紅外跟蹤和無線電指令控制;最大射程3000米、最大破甲厚度400毫米、巡航速度150米/秒、炮口初速75米/秒;在3000米距離上對靜止目標單發命中率90%、對速度小于50公里/小時的運動目標單發命中率不低于75%、坦克可以在時速不超過22公里/小時的行駛狀態下發射導彈;導彈全重27公斤。
MBT-70的炮塔外部設備詳解,注意無線電指令天線是安裝在駕駛員艙左側的
MGM-51“橡樹棍”打擊運動目標,注意導彈的飛行速度很慢
與蘇聯的第一代炮射導彈類似,“橡樹棍”采用了自動紅外跟蹤和無線電指令控制,大大簡化了炮長的工作負擔,炮長在發射導彈之后只需要將瞄準儀中的十字線壓在目標上,導彈就可以自動擊中目標。但是如果把“橡樹棍”與同時代蘇聯的“眼鏡蛇”炮射導彈(具體參見《火箭坦克的歷史(3)炮射導彈的威名》)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按蘇聯人的標準“橡樹棍”反坦克導彈無論是在最大射程、巡航速度還是在破甲威力上都屬于不達標產品!
?美國人用了15年搞出來的“橡樹棍”,在性能上卻遠遠不如蘇聯最早的“眼鏡蛇”炮射反坦克導彈,由此可以看出蘇聯人在火箭坦克和反坦克導彈上的深厚積淀
MBT-70項目的總結
(1)MBT-70的結局
從MBT-70項目一開始,美德雙方就為了主炮的問題爭吵不休;德國人希望用120毫米口徑的滑膛炮(就是大名鼎鼎的RH120),而美國死活要堅持使用那門惡心的XM150;另外雙方對MBT-70項目的動力系統也是爭論不休:德國堅持使用MB873Ka型1500馬力增壓柴油發動機和HSWL354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也就是豹2的動力系統),而美國的AVCR-1100型柴油發動機可靠性不足、油耗也偏高。再加上研制費用超過預算費用整整五倍,所以整個MBT-70項目只得于1970年正式終止,黯然下馬。
MBT-70的內部構造
(2)MBT-70下馬的必然性
今天我們來回望整個MBT-70項目就會發現,MBT-70即使是按既定目標成功服役,其相較于1970年正式服役的前蘇聯T-64B型主戰坦克,除了在動力和火控系統上占優勢之外,在主炮威力、炮射導彈、復合裝甲一系列基礎指標上幾乎處于絕對劣勢;更別說與革命性的T-80相比了。所以MBT-70即使是真的走向戰場,估計也只有利用它倒車和前進一樣快的優勢迅速撤退了。所以MBT-70的下馬幾乎是必然的!
T-64B雖是二代半主戰坦克,但對MBT-70仍然具備較大的優勢
(3)“點歪科技樹”的啟示
不過MBT-70又是一款充滿了開拓精神的主戰坦克,由MBT-70起開啟的第三代指揮儀式火控系統、1500馬力發動機革命、全自動變速箱、乘員隔艙化設計,直至今天仍然是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標配。所以對于美德兩國而言MBT-70是兩國第三代主戰坦克之前的一款“試錯”之作,正是有了MBT-70這塊“墊腳石”才有了名滿天下的豹2和M1系列主戰坦克。
沒有MBT-70也就沒有今天的豹2和M1
但是這個“試錯”的代價太過高昂:1957年美國全面終止了所有常規坦克炮的研制項目,集中全部精力和資源用于XM150低壓線膛炮的研制;造成了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全與世界坦克炮的發展的主流“脫節”!造成的后果是及其嚴重的——至今美國都無法自行研制一款合格的高壓滑膛炮。
另外蘇聯人在意識到“鋼-硬鋁合金-鋼”型復合裝甲的發展潛力不大之后,便迅速放棄了這種裝甲結構轉向了陶瓷復合裝甲的研制;英國則更進一步將膨脹結構與陶瓷裝甲的優勢結合起來,研制出了著名的“喬巴姆”復合裝甲;但美國在MBT-70項目上卻死抱著這種鋼鋁復合裝甲不放,待美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已經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各國的復合裝甲材料和結構已經發展成熟,美國又一次落后于世界主流(至今也沒能追上)......
最后在炮射導彈領域,隨著“橡樹棍”的失敗幾乎使整個西方國家對炮射導彈這一彈種完全失去了信心,迄今為止都沒能研制出任何一款合格的炮射導彈。
MBT-70的一號樣車
軍事技術尤其是基礎技術的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一味的追求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先進性,其結果往往會讓人掉入“陷井”之中;所以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發展才是最有效的“捷徑”——這就是MBT-70帶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