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在科目二掛了兩次,面臨第三次。小編持照十多年,作為老司機,不免指導指導,閑聊中得知,教練車的左右后視鏡角度是車身占鏡中比例是1/2。
小編突然覺得不對,回車檢查了,自己是車身占鏡中比例是1/4。難道我錯了?又問幾個老司機,有人1/2,有人1/4,還有不見車身的,網絡上也有很多關于后視鏡調節的“攻略”,駕校教練“真傳”、“老司機”秘訣,說什么都有,搞得小編也迷糊了,到底什么角度是對的?

以自己車身為參照物,我們選取了三種后視鏡調節方式,并邀請1000多位途虎熱心車友進行了投票,來看看大家是如何調節的?
后視鏡調節投票匯總(1001人)
車身占鏡中1/2,18%車主,182人
車身占鏡中1/4,77%車主,767人
鏡中無車身,5%車主,52人
車上一共有三塊后視鏡,除了左右后視鏡,還有車內后視鏡。如果這些“小鏡子”沒調好,會有很大的盲區,易造成事故。

究竟哪種調節方式能獲得更大的視野,避免后視鏡盲區呢?今天我們就來做個實測。

主車左0.5米和右1.8米位置,放置參考車
測試開始
由于車內中后視鏡的角度是固定的,在三次測試中保持相同視野,直接調節到能見整個后窗的位置。
測試一:鏡中1/2車身
通過向數位正在學車的同事、朋友了解,從提供的教學信息表明,目前在小路、大路教學中,教練仍大部分以教導兩側后視鏡調節,保留一半車身為宜,那么這種后視鏡調節是否好呢?

在測試中可見,調節后兩側后視鏡與中后視鏡有大量區域重復(黃色區域),而主車完全看不見隔壁車道的右車,距離更近的左車也僅能看見五分之一車身。

1/2測試結果:右車看不見、左車僅露五分之一
測試二:鏡中1/4車身
不少老司機都會采用的后視鏡位置,這種調節的車身在鏡子中露出約1/4左右。

通過后景,我們大致標注其可視范圍,可見仍有一部分區域,與中后視鏡重疊,然而在側面視野范圍上,明顯要大于上一組情況,能看到距離較遠的右側車輛后部車身。

存在一部分重疊視野,但兩側車均可見
測試三:鏡中無車身
最后一種測試方法是通過三個后視鏡組合成立,三個鏡子分別對應不同的景物,最后將圖像拼合起來,三個后視鏡之間不留或幾乎不留重復視野。

比對中后視鏡和參照物可見,左側車輛大部分車體清晰處于后視鏡中,右側車輛也有一半處于駕駛員視野內。三個后視鏡的區域幾乎不重疊。但在靠近車尾區域存在兩個視野死角(無標色區域)。

兩側可見范圍明顯變大,但車身后側面有盲區
測試結果
根據測試結果可以非常明顯看到,雖然有較小盲區,但鏡中無車身的測試三中,三個后視鏡的圖像拼合起來視野更大。
那么說明其他兩種后視鏡調節方式不好嗎?其實也未必。
1/2調節法
適合科目考試,盲區最多
教練教授調節法主要為應對考試時的倒庫、側方停車科目,更方便考試中考生觀察車輛與倒車樁位置(適合新手司機培養“車感”),當然在實際道路行駛中,確實不太實用。盲區很大,容易引起事故,還需要費力的頻繁扭頭去觀察側面。

可視區域狹小,右側后車完全看不見
1/4調節法
懶人專用,調整最少,整體視野較好
露出一部分車身倒車時更方便觀察,在日常駕駛中也能夠得到不錯側后視野,避免產生后方盲區,是一種不錯的后視鏡調節選擇。但露出的后車車身不多,雨天容易漏看,還需謹慎駕駛。

右后視鏡離司機較遠,雨雪天氣易“看漏”旁車
無車身調節法
整體視野最大,倒車側后盲區
能夠更清晰看清側后車輛,后視鏡盲區最小,唯一缺點是有貼近車尾兩側的盲區,倒車時非常不便,需要頻繁調節后視鏡來幫助倒車。

無車身需調節后視鏡才能輔助倒車
不過這種不方便以及對付后視鏡的視覺死角,都可以通過加裝360度倒車影像來輔助自己倒車。

360度倒車影像能“完全”避免倒車盲區
結論:因此從日常使用角度來說,1/2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視野太小不建議大家用。1/4法適合“懶人”用,視野盲區較小雨雪天需要更專注,但倒車時不用調節較方便。而無車身法盲區在測試中最小,更容易發現危險,如果不裝360環視影像,只能辛苦大家倒車時要調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