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齡的計算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但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你依據你的個人檔案,判斷工作時間的長短。可能有的時候,你的工作時間并不被認可。所以,我們應當按照有關的法律規定來計算。
工齡的最初定義
所謂工齡,本身是指職工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時間。最早源自于《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草案》,關于工齡部分的認定。
最初的工齡,可以分為一般工齡和本企業工齡。實際上勞動保險條例是1951年公布并實施的,當時社會主義改造還沒有完成。人們在把握工齡的時候,是比較謹慎的。兩種工齡是分開要求的,比如《勞動保險條例》中的退休,男同志要求是一般工齡滿25年,本企業工齡滿5年。
后期,本企業工齡逐漸被轉變為連續工齡。和本企業工齡不同,連續工齡可以是指按照組織要求進行工作調動、學習、服役的連續時間,更符合社會的實際。
當時的養老金待遇跟連續工齡是有密切關系的。人們的養老金待遇是按照連續工齡的長短發放,退休前工資的一定比例。比如工齡滿10年、不滿20年發放原工資的70%,工齡滿20年、不滿30年發放原工資的80%。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工齡11年和工齡19年發放比例完全一樣,帶有很大的大鍋飯特色。
工齡逐漸轉變為繳費年限或者參保年限
從80年代到90年代,國家陸續建立起了養老保險制度。關于養老保險制度,大家認定待遇的主要方式是參保繳費年限。
國家要求,到達法定退休年齡,養老保險累計繳費滿15年,就可以按月享受基本養老金待遇。
為了鼓勵大家多繳費、長繳費,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繳費15年最低基數,養老金待遇最低。目前來看,可能剛退休只能領取800~1000元的養老金。而繳費三四十年高基數繳費的話,養老金是只能達到三四千元甚至更高。
養老金的計算公式是全國統一的,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對于國家建立個人賬戶制度以前的繳費年限,一般會計算過渡性養老金。通過公式可以算出,即使我們每多繳費1個月,養老金都能拉開幾元甚至幾十元的差距。
關于繳費年限和工齡的銜接
實際上按照國家規定,有四類情況可以視同繳費:國家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國有企業固定工的連續工齡;過去知青的上山下鄉時間;建立軍人保險制度以前,需要安置工作的復退軍人的軍齡;機關事業單位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連續工齡。它們的特點就是,現在再也不會出現視同繳費的情形了。工齡視同繳費,最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滿消失。
工齡一般是以職工檔案為審核依據。過去的工齡,一般是具體的年,是以虛年計算。
繳費年限是以實際時間為準,包含了視同繳費年限。需要具體到每一個月,每一個月會轉化為0.0833年繳費年限。
所以,工齡的計算非常復雜,但畢竟是老概念了。未來會逐步統一到實際工作時間或者參保繳費年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