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瑜伽練習者認為,瑜伽體式好練,可是冥想練習太不容易。
瑜伽老師引導(dǎo)冥想因為詞窮而苦惱,或自己排斥冥想而無心訓練。
其實你真的不了解冥想,只有親自通過冥想堅定地訓練自己,才會在冥想中有所獲得。
今天我們分享冥想究竟要如何練習?通過冥想會帶給你什么樣的生命財富?

冥想不在于你可以坐多久,不是一動不動地什么都不想,而是在你選擇以靜坐的方式進行自我訓練的時候,你可以隨時安于靜坐。
如果你認為冥想是坐著一動不動,什么都不想,那可是對冥想很大的誤解。如果是這樣的話,門口蹲著的石獅子便是冥想高手!
如果你認為冥想是一直保持深呼吸,不能走神兒,這也是對冥想的誤解。如果一直都要觀察呼吸,像被設(shè)定的機器人一樣,冥想只會生出更多的痛苦,因為刻意行為是執(zhí)念太深。
冥想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對“想的內(nèi)容”做到允許和看到。
比如你找了一個地方坐下來,剛開始能立直脊柱,能一直保持深呼吸,過了一會兒,開始走神,你想到了某件讓你很苦惱的事情。這件事情已經(jīng)糾纏你很久了,每次它出現(xiàn)在你頭腦中的時候,你會感覺身體不舒服,你經(jīng)常習慣的做法是排斥,或做其它事情暫時回避,讓自己心里不去想它。當時自覺還不錯,所以很多人遇到痛苦的事情,第一反應(yīng)就是如何擺脫它。很多人勸別人的語言就是:別想多了,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但是不想就能解決問題嗎?好像會一直緊緊跟隨,在某個時刻又會突然闖進來,又會搞得你心煩意亂。
就像現(xiàn)在,你原本想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結(jié)果那種你很一直回避的苦惱又出現(xiàn)了。你會覺得想要的安靜和期待的放松又被打亂,對這種現(xiàn)象會極其抗拒和厭煩吧!

你可以這樣做:
1、立直脊柱,盤坐坐好,先調(diào)一下呼吸,深吸氣,深呼氣,感覺回歸身體的中心。
2、看到突然闖進你意識的內(nèi)容是什么?對它保持允許,輕輕地看到它,保持微笑。
3、體會這件很苦惱的事情出現(xiàn)時,會在你身體哪個位置出現(xiàn)強烈的反應(yīng)?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反應(yīng)?去觀察這種反應(yīng)。
4、再看看自己有沒有想要解決這件事情?或者有做過什么去解決它?
5、如果有,但是無效,是否還有其它方法需要嘗試?如果連試都沒試過,而只是一味回避,那就看看自己在擔心什么?
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我們痛苦的是害怕面對選擇。在自己心里暗自給自己一點勇氣,其實任何一種選擇都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差,你欠缺的是對任何一種選擇敢于擔當?shù)挠職狻D蔷驮诖藭r此刻,在呼吸中放松下來,看到自己曾經(jīng)最有勇氣的樣子和狀態(tài),對那種狀態(tài)微笑,并將曾經(jīng)感受到的勇氣隨著呼吸注滿你的內(nèi)心。
心靜下來,不抗拒這些念頭的出現(xiàn),靜靜地觀察苦惱現(xiàn)象出現(xiàn),你自然會在自己敢于大膽面對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連看到和接受的勇氣都沒有,怎么會有方法呢?
靜而生慧,不是你靜下來就能得到智慧了,而是你想真得承擔和解決問題時,你能不躁動、不慌亂,如此“得靜”,也如此看到了方法。方法不見得是唯一的,它是否適合,還需要你嘗試,然后在嘗試中推翻,總結(jié),再開始。
?如此也需要你一次次進入一個人安靜地自我冥想,讓內(nèi)心的狀態(tài)和煩擾清晰地出現(xiàn),對它們包容且看到。所以冥想是長期的自我訓練過程,你不可期待通過幾天或幾次冥想練習,就覺得自己應(yīng)該獲得智慧,或能讓自己安靜不躁動了。

冥想需要長期訓練和堅定不移去實踐的練習,沒有捷徑可走!
冥想沒有捷徑可走,不要只想憑借冥想讓自己躲避內(nèi)心沖突的痛苦,或期待通過冥想得到清凈無憂的智慧,當你懷有這些期待的時候,是無法回歸冥想內(nèi)在的。你每次都要通過經(jīng)歷去歷練,每次歷練的結(jié)果都是當時的效果。而不是因為一次的無憂好感,覺得自己達到了入定的境界,也不因一次挫敗壞感,覺得自己是不適合冥想的人。
有不少人問過我:如何才能讓自己在冥想中安靜下來?
這個問題無法給出具體答案,因為你想讓自己安靜下來,或期待通過冥想得到安靜,本身就是奢求的,就是帶著期待心和欲求心的。
這個問題背后的聲音是:不喜歡煩惱的感覺出現(xiàn),該如何做到清凈無煩惱?
請記住:清凈不是無煩惱,而是人生本來煩惱常在,你不深陷于每次遭遇的煩惱,每次面對煩惱能隨時坦然,這便是內(nèi)心的清凈。
這是需要逐漸訓練的過程,我們從初生無“知”(知識),到少年得“知”,青年有“知”,中年迷“知”,通過人生經(jīng)歷,你會發(fā)現(xiàn)知識的積累幫你掌握生活的經(jīng)驗,工作的技能,但煩惱和困境卻一次次讓你獲得心性的磨煉,與智慧的提升。
煩惱才是通往清凈的路徑,人生哪有一如既往的平靜無憂?有的只是煩惱重重中跋涉的艱辛,艱辛的頓悟,頓悟的清醒,醒來的不迷“知”。
羅振宇曾有一個很有趣的解讀:
什么是“知”?左邊一個矢,代表弓箭;右邊一個口,代表箭靶,也就是說,所謂的“知”就像射箭正中靶心一樣,你完全能掌控這個事情才叫“知“。
他引用了《21世紀商業(yè)評論》前主編吳伯凡說過的一個例子:
隨便給你一幅王羲之的字,讓你使勁兒看,每一個筆畫你都記住,準許你拿尺子去量,全知了吧?來,給你一張紙,你來寫,你能跟他寫一樣嗎?
羅振宇總結(jié):所謂的“知道這個道理,就能過好這一生”,你太把“知”這個事看小了。
所以做到知而不惑,知而不迷,知而不困,能夠隨時把控自己,要經(jīng)過多少的歷練和沉淀,多少的打磨和苦練,才會不迷惘。

冥想本身是枯燥的,冥想看上去更像是無事可做時,才會去做的事情。
不少瑜伽練習者覺得無事可做了,身體不舒服了,不適合練習體式了,可以練習一會兒冥想。這種態(tài)度本身是無法讓你了解冥想的,冥想可是不是你閑來打發(fā)時間的事情。冥想是需要你認真對待的自我訓練方法。
首先你要有強大的愿力,想要通過冥想讓自己內(nèi)心境遇得到改變。如果這種愿望的動力不夠,你會很容易在每次自我懷疑時,想再找其它方法,便會導(dǎo)致你無心安住于冥想過程。就像你想通過瑜伽體式讓自己變瘦一樣,遇到瓶頸,或自覺減重太慢的時候,暫時沒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時,就無心堅持了。
其次,你要有反復(fù)實踐的過程。別期待冥想本身會出現(xiàn)奇跡,或期待冥想結(jié)果是美好的身心體驗。你需要自發(fā)地給自己制定練習計劃,并日復(fù)一日地堅持下來,冥想是生活態(tài)度,是每日的功課。
親自體驗和實踐,冥想成為你身體里面存在的內(nèi)容,冥想就像坐在岸邊觀看流水,又像隨著水流感受各樣變化。把所有的感覺都回歸到中心,你安住在身體的中心,看到各種經(jīng)過頭腦的想法,經(jīng)過身體的感覺,經(jīng)過鼻孔的呼吸,當下那一刻,安住于你所感覺到的瞬間,對每一次呈現(xiàn)的感覺都保持靜觀,不評判,不刻意,不生執(zhí)念,于是你所想便是你所看見,你所感便是你所覺察,你所看便是你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