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30億元、《烈火英雄》沖擊10億元、《掃毒2》超13億元成為“前暑期檔”贏家。這個夏天,電影的營銷和口碑齊飛,銀幕一片紅紅火火。無處不在的電影宣傳讓普通觀眾都有了疑問,片方營銷、觀眾口碑還有電影檔期,哪個才是決定票房走向的點金石?
在電影營銷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上映前夕的影評人反響成了第一波口碑營銷。于是,我們常常能看見“交口稱贊”“口碑炸裂”的電影映前專用名詞。“好評爆棚”是一部電影上映之前的“標配”。無論是傳統媒體的點映測評,還是自媒體的先睹為快,媒體傳播當然有其影響力,電影上映前期的光環效應依舊有效,它所能獲得的口碑和影響力最直接。但久而久之,越來越機械的“炸裂”也會讓人麻木。
在傳統的營銷方式之外,如今對票房動輒數億甚至幾十億元的預測,也成為電影的另類宣傳方式,似乎不假思索地預測一個天文數字,就能“加持”電影本身的品質,成為電影未來的風向標。有趣的是,一些專業電影機構對于一部電影的票房預測,是根據上映后的票房每日進行調整,預測數據前后“判若兩人”也是家常便飯。 對于一個電影營銷公司來說,上映三天后的數據線說明了他們的工作成果:數據線由高到低,票房由猛增到遞減。說明電影營銷起了主導作用,觀眾因電影宣傳而有“想看”意愿,影片上映即達到票房高點。而數據線如果由低至高,最終實現票房逆襲,則說明影片先期的宣傳遠遠沒有高過上映后觀眾口碑的力量,電影的“自來水”成了高票房的主因。無論是去年初上映的《紅海行動》,今年初的《流浪地球》還是春季上映的奧斯卡影片《綠皮書》,都是依靠映后口碑實現逆襲的范例。而上映首日占據票房首位,因為口碑差而遭遇滑鐵盧的影片也不在少數。
這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片子拍出來了、投入到市場了、面對觀眾了,只有觀眾才最有發言權,之前所有的宣傳和發行都是一種方式方法和渠道散播,最終能夠讓觀眾走入電影院的還是電影本身的力量,而不是宣傳的形式。也因此,電影行業的鐵律一直都是:普通觀眾的口碑才是電影成為市場爆款的關鍵因素。撬動路人觀影也是路人,朋友之間的安利,永遠比專家的推薦靠譜得多。而歸根結底,拍好電影,才是讓電影好的王道。
(來源:每日新報人文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