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常規的全場籃球比賽,是由兩方參加的5vs5形式的競技比賽。
根據球員在場上的位置,劃分為控球后衛(PG)、得分后衛(SG)、小前鋒(SF)、大前鋒(PF)和中鋒(C)。
簡要的說,題主的問題已經回答完畢。
不過要是這么結束,略顯干癟,所以容在下多啰嗦一下,詳細的談談這五個位置。
說明一點:根據不同的球隊需求,出現在各個位置上的球員類型不同。
舉例說明一下,3號位上就有得分型,組織型,防守型等等。
這里在下就不就每個球員類型多加說明了,只敘述各個位置。
控球后衛 (Point Guard)
在觀看比賽轉播的時候,評論員也會把這個位置稱作組織后衛或核心后衛。有的時候更直接的用戰術分析的詞匯:1號位球員。
理論上,控球后衛應該是場上持球機會最多的球員!他的首要任務從名詞上就看得出來:控球。
一名合格的控球后衛,良好的控球能力是必備的基本素質。
控球之外,檢驗一名控球后衛質量的條件就是傳控能力!
傳很好理解,就是傳球的意思。他需要把球推進到全場之后,把球順利的傳出去,讓球去到最應該去的球員手里。
控這里不是控球的意思,是把控。既然被稱為組織后衛,他的另一個重任就是組織球隊的進攻,把控球隊的進攻節奏,讓其順暢起來。
除了“控、傳、控”之外,理論上,對于控球后衛還有一個額外的要求:得分。
Point,單獨作為一個名詞,有得分的意思。在得分方面,控球后衛一般是球隊的最后選擇。
傳統意義上,他們要優先把球給到隊友,組織球隊的進攻,但是在隊友都無法得分的時候,就需要他們來通過自身的得分能力來為隊友創造出進攻空間和機會。
但是隨著籃球的發展,涌現出了很對“新時代的控球后衛”。他們自身更傾向于首先利用自己的進攻來為隊友創造機會。
在下看來,這些球員其實已經并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控球后衛了,他們更像是披著1號位球衣的2號位球員。
只是在場上依舊是出任著控球后衛的位置而已。
得分后衛 (Shooting Guard)
也就是常說的2號位球員。
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星就是這個位置上的球員。
但是說實話,以邁克爾·喬丹的打法,他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2號位球員,更像是3號位球員,所以稱這種球員為鋒衛搖擺人?他的后繼者科比也是一樣。
傳統意義上,得分后衛是球隊僅次于小前鋒的第2得分點。
但是他們的得分手段并不像小前鋒那樣,需要練就一身單打的本領。
他們只需要快速的跑出空當,讓后接球,外線出手。
所以,得分后衛是一直球隊的外線利器。
所以傳統意義上的得分后衛應該是克萊、雷迪克這樣的球員。
小前鋒 (Small Forward)
三號位球員,傳統意義上一支球隊的第一得分點。
小前鋒的主要任務就是得分、得分再得分。
一個小前鋒需要練就一身出色的單打能力,能夠在較遠的距離穩定的得分。
但是伴隨著籃球的發展,也涌現出了很多全能型的小前鋒,不僅能夠得分,還能組織進攻等等。
比如勒布朗·詹姆斯、斯科特·皮蓬等等。
如果要在現役NBA聯盟中找出一個傳統意義上小前鋒的代表人物,那么在下認為是凱文·杜蘭特吧。
大前鋒 (Power Forward)
4號位,國際上以前也叫二中鋒。
從名字就看出來,這個位置上的球員是干什么的,power,力量嘛。
傳統意義上,大前鋒主要干的活就是幫助中鋒分擔壓力。
他需要去搶籃板、防守,只要是有臟活累活的地方就有他,可以說是球場上最不起眼的角色了。
而在進攻端,他的戲份應該是最輕的,最穩定的得分機會,可能就是來自于二次進攻。
隨著籃球觀念和技術的日新月異,大前鋒位置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們也可以成為一直球隊的核心,承擔起得分的重任。
尤其是近些年興盛的籃球理念,讓空間型四號位球員成了香餑餑,不得不說這種改變也算是很顛覆傳統了。
中鋒 (Center)
終于到了最后的5號位,顧名思義,這個位置就是一支球隊的中心。
傳統中鋒是在油漆區討生活的,他的攻或守,都處于中樞位置,所以稱為中鋒。
在油漆區里討生活,所以他必備的技能就是籃板球,以及內線的護框能力。
與小前鋒所對應,他是球隊內線得分的主力,所以他還需要有內線的單打能力。
而在進攻的時候,當他們有機會站在靠近罰球線的油漆區時,他們還要能把球傳到容易得分的角落,也就是要能策應球。
所以,傳統中鋒不是那么簡單的,不是一個不出油漆區的中鋒就可以稱為傳統中鋒。
一名出色的傳統中鋒,可是多才多藝的。
有傳統就有非傳統,也很好理解,就是外線的高炮臺。也可以稱之為空間型內線。
因為身高的原因,他們在外線發炮外線球員基本很難干擾,或者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射程威脅將對手的內線防守球員拉到外線,為隊友創造出內線的突破空間。
OK,大致上籃球場上的五個位置的情況就是這么個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