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笙 靈狐科技
摘要:AI主播帶貨,并非“不是真人”那么簡單。
在今年以前,AI主播還被統稱為虛擬主播或數字主播,盡管AI主播也是虛擬的,但與2023年之前的“同行”們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自從OpenAI的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風潮以來,虛擬主播仿佛《創世紀》中觸碰了上帝手指的亞當一樣,瞬間充滿了活力。2023年上半年,AI主播開始批量“下海”做生意。
AI直播帶貨,有哪些利與弊?
前世與今生
在多數人印象里,“虛擬主播”概念是出現在被稱為“元宇宙元年”的2021年,這一年出現了柳夜熙等一批真正引起年輕人興趣并聚集了大量粉絲的現象級主播。而實際上,最早的虛擬主播是2001年英國推出的阿娜諾娃(Ananova),她是一個虛擬的動畫人物形象,能回答網友的各種提問,也能播報新聞、體育、天氣等。不過,阿娜諾娃“芳年早逝”,從2004年就不再更新了。
虛擬YouTuber(VTuber)一詞由2016年在日本開始活動的絆愛(Kizuna AI)首次使用,她是由真人扮演而成的二次元形象,通過動作捕捉和聲優配音來制作視頻或直播,被認為是開創了虛擬YouTuber這一概念和市場的先驅。2017年,虛擬主播的數量開始快速增加。許多機構和個人開始使用虛擬形象進行直播,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和粉絲。2018年以后,各大直播平臺開始重視虛擬主播,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培訓。平臺開始推出針對虛擬主播的特殊政策和福利,以促進虛擬主播的發展。隨著技術升級和創新,虛擬主播能夠實現更多的互動和與觀眾的交流,并在2021年迎來了一波小高潮。
也正是從2021年開始,虛擬主播的商業價值開始顯現,但這個時候的虛擬主播們還主要是以IP形象為主,要么是打造獨立IP進行商業化并與品牌進行合作,要么是品牌建立自己的虛擬IP形象,用于擴大品牌影響和營銷助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平臺和品牌的起步并不晚,例如深入人心的“海爾兄弟”早就成為虛擬IP的成功典范。
但這個時期的虛擬主播的“主業”還是側重內容、娛樂,少數進入直播間進行帶貨嘗試的虛擬主播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轉化,但在形象、互動、吸引力、智能等方面還只能算是入門級。
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為虛擬主播帶來了飛越式的變化,不僅形象上更逼真、動作和表情更自然協調,而且互動能力大大增強。2023年上半年,平臺、品牌都開始積極嘗試使用AI主播進行帶貨,甚至有業內人士稱AI直播帶貨將迎來“井噴”式大發展。
AI直播帶貨的利與弊
AI直播帶貨的優勢在于:
1. 高度靈活性:AI直播帶貨能夠一直在線,提供持續的直播內容,可以滿足觀眾隨時觀看的需求,以時間上的寬度優勢獲取較多的流量。
2. 低成本:相比真人主播,AI直播帶貨的成本更低。AI主播只需要按照軟件平攤到月份的成本,而真人主播需要支付底薪和提成等費用,尤其是中、頭部主播的巨額坑位費,常常令品牌聞之“肝顫”。
3. 無時間限制:AI主播沒有真人主播的工作時間限制。真人主播的直播時間通常為3-4小時,過了6小時就接近了工作極限,而AI主播可以不知疲倦地24小時不間斷直播。
4. 可控性強:AI主播可以完全由創作者控制,包括外貌、語言、動作、情緒等方面,可以根據產品或品牌需求進行定制,以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5. 降低風險:對于品牌方和直播間來說,使用AI主播可以降低風險。真人主播可能面臨負面消息或禁播的風險,近年來多位明星“塌房”就給品牌造成了聲譽和經濟上的損失,而AI主播則幾乎不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影響。
但AI直播帶貨的“短板”也很明顯:
1. 缺乏真實性和親和力:AI主播缺乏真人主播的人情味和親和力,無法和消費者建立真實的情感連接。從多個AI直播帶貨案例的反應來看,消費者雖然也能為AI主播帶的貨“埋單”,但還是更傾向與真人主播進行互動和交流。
2. 互動效果有限:就目前來看,AI主播的互動能力雖然大幅提升,但還是無法實時回應觀眾的提問和評論,無法進行即時的互動和溝通。這可能會降低觀眾的參與度和購買意愿。盡管按照現在AI技術的發展勢頭,高效互動或許很快就能實現,但不同于普通的內容直播,直播帶貨需要向觀眾介紹產品,講解功能特點和進行不同型號間的比較,AI主播僅憑一己之力在短時間內還做不到。
3. 缺乏個性化和創意:AI主播的形象和語言是固定的,按照事先寫好的腳本和動作設計進行直播,缺少隨機變化,也正因如此,目前AI主播雖然說可以24小時直播,但多為輪播形式,還做不到24小時“不重樣”的直播,可能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4. 技術限制:雖然AI直播帶貨的技術不斷升級,但現在還存在一些技術限制和問題,如畫面卡頓,聲音、表情不自然等、動作僵硬單調等,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體驗。
5. 缺乏信任度和可信度:相對于真人主播,觀眾可能會對AI主播的產品推薦和評價缺乏信任度和可信度,以致對購買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
擁抱AI,創新帶貨
行業各方對AI直播帶貨的態度是積極的,各平臺都推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例如,抖音就曾表示AI主播在形象和內容上均不能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及其他合法權益。虛擬直播內容也要遵守社區規范。抖音對AI直播的著裝、場景、動作和直播內容等與真人主播要求一致,處罰標準也相同,且在流量扶持上不會區別對待。
品牌則對AI直播顯得更加主動,這里面既有實打實的低成本,也有真人主播“塌房”引發的避險效應,更有肉眼可見的好于真人帶貨的點擊率、成交額等數據,在這方面,中小品牌對于AI直播帶貨的興趣尤為濃厚。
眾多的MCN機構和技術公司從中看到商機,紛紛投身到開發、運營AI主播的行列,技術快速迭代,產品層出不窮,一些較好的產品已經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
對消費者而言,從AI主播手里買東西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他們只是希望能有更接近真人的互動和購買體驗。既然人們可以因為自己喜歡某個二次元偶像而去買其周邊產品,那么追著某些AI主播買買買也就是習慣的問題,畢竟物美價廉永遠是硬道理。
有人認為AI直播帶貨會讓真人主播“下崗”,事實并非如此。一些處于底端的真人主播確實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他們在成本和精力上與AI主播相比都不占優勢。但大量的中、高端主播對此并不感到特別擔心,業內的知名度,對粉絲的影響力,與品牌長期合作建立起的信任和豐富的資源,特別是作為“碳基”生物所擁有的有血有肉的真情實感、獨一無二的性格魅力、信手拈來的隨機應變……都是消費者涌進他們直播間的“非物質”理由,而在這些方面,“硅基”的AI主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