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半年又過去了。
我們先看一份IPO成績單清科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23上半年共有9家VC/PE機構收獲5個及以上IPO,令人意外的是出現了4家產業資本,分別是中芯聚源、哈勃投資、溫氏投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
具體來看,中芯聚源收獲了8個IPO;哈勃投資、溫氏投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各5個,累計投出了23個IPO。
這一幕,無疑是產業資本崛起的最佳寫照。目睹過產業資本出手猛烈的一面,如今他們開始批量收獲IPO。
當CVC開始批量收獲IPO
哈勃一舉回報30倍
先從一個IPO說起裕太微。
成立于2017年,蘇州車載通訊芯片商裕太微由史清、歐陽宇飛等共同投資設立,專注于高速有線通信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成立之前,史清、歐陽宇飛兩位創始人均在高通有過任職經歷。
成立以來,裕太微融資不斷,背后出現包括正軒投資、明勢資本、金風控股、哈勃科技、烽火投資、中芯聚源、元禾璞華、蘇高新創投、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等十余家機構。
其中,在2019年9月,彼時哈勃投資成立不到半年,就以66.01元的價格,斥資3807.78萬元投資了裕太微。而在2021年8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也出現在裕太微股東陣營中。
今年2月,裕太微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以太網物理層芯片行業第一股,首日市值超18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IPO后,哈勃持股比例約為6.97%。以此計算,哈勃投資持股的賬面價值達12.96億元,投資回報約12.58億元,投資回報率超3304%。換言之,不到4年,哈勃投資收獲了超30倍回報。
再看看另一個南芯科技,小米投出的IPO。
今年4月,模擬和嵌入式芯片設計企業南芯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當日,南芯科技發行價為39.99元,收盤漲幅近50%,首日市值超250億元。
成立于2015年,南芯科技背后站著一位80后復旦學霸阮晨杰。2015年前后,看到國內升降壓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空白,阮晨杰毅然從德州儀器辭職,帶領幾位骨干成立了南芯科技,開始了創業之路。
此后,一批投資機構趕來。IPO前,南芯科技共完成7輪融資,投資方既覆蓋了行業戰略投資人包括Anker、紫米科技、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中芯聚源、小米集團、OPPO、英特爾資本、華勤通訊、VIVO等產業投資方,也包括晨暉創投、國科嘉和、紅杉中國、光速等知名財務投資機構。
其中,投資方當中小米系色彩濃厚。2018 年 1 月,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參與了南芯科技的 A 輪融資。此后,小米基金、紫米電子等由雷軍持股或控制的機構,均出現在南芯科技的股東陣容里。
華為哈勃和小米產業基金只是一縷縮影產業資本,開始批量收獲IPO了。
給錢給訂單
他們半年投出23個IPO
曾幾何時,以騰訊、阿里、字節、美團為代表的互聯網CVC大舉掃貨。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互聯網公司是中國CVC的主力軍。
不過最近三年,互聯網戰投漸行漸遠,活躍的CVC有了更鮮明的畫像硬科技。正如產業資本的“四大金剛”寧德時代、比亞迪、華為、小米。翻看他們的投資案例,硬科技投資屬性明顯。
他們,正在成為投資江湖一支龐大力量。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上半年收獲5個及以上IPO的VC/PE機構共9家,其中4家為產業資本分別為中芯聚源、哈勃投資、溫氏投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累計收獲23個IPO。
這里再補充一個背景:中芯聚源背靠的是中芯國際;哈勃投資帶著華為的色彩;溫氏投資身后便是千億養殖霸主溫氏集團;而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源自小米集團,與順為資本、小米戰投并列小米生態投資“三駕馬車”。
“在退出端,誰投資獲得回報時間最快?我們會發現,哈勃投資、中芯聚源獲得回報時間不到兩年,投進去就IPO了。”一年前,一位機構LP代表在清科活動上聊起了產業資本崛起現象。
“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在退出榜上看到,排在前面的是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會發現他們被投企業上市的數量很多,且獲得回報時間很短。因為他們所處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出產業鏈很多投資機會。”這一番判斷正在應驗。
這并不難理解。一般來說,CVC基本都是圍繞自身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布局,他們往往對產業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因此更容易識別出優質項目。以中芯聚源為例,今年以來已經收獲8個IPO,最大的特點便是分布在半導體產業鏈的不同環節。
曾有投資人開玩笑說,“寧德時代戰投部只要沿著自家的供應商去梳理,就能輕松識別哪家公司干得不錯。”
另一方面,當下硬科技投資成為共識,往往好項目一浮出水面便會遭到哄搶,想拿到份額并非易事。這時候,自帶產業資源的CVC優勢便體現出來了正如此前一個擺在VC/PE面前的靈魂拷問:你能帶來訂單么?
在投資南芯科技后,中芯國際成為其第一大供應商。招股說顯示,2021年,南芯科技開始向中芯國際采購晶圓,2022年上半年采購金額達到2.79億元,占生產型采購總額的53%。此外,南芯科技還曾為小米代工自研芯片。
出于業務協同的需求和對產業的一致理解,企業很多時候也更愿意接受CVC投資。
于是乎,我們看到CVC們投資愈發兇猛,據投資界VC情報局顯示,今年以來,哈勃投資已對外投資8個項目;中芯聚源更為迅速,今年已對外投資18個項目;還有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今年也已經對外出手5次。他們的凌厲風格留給投資圈同行深刻印象。
壓力給到了財務投資人
“CVC強勢崛起,你們怎么競爭?”兩個月前,一位正在募資的VC機構合伙人感嘆,他今年拜訪LP下來,印象最深刻的問題就是關于CVC的競爭。“好幾家LP坐下來,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如何應對CVC的競爭。”
這一幕在VC/PE圈引發了強烈共鳴。
過去,大多數CVC對外投資還是使用母公司自有基金,但近兩年來,隨著部分大企業戰投成長,對投資的認知逐漸成型,越來越多CVC開始告別粗放時代,成立獨立的私募基金,深度參與“募投管退”全過程。
于是,CVC開始成為各地政府引導基金的重點合作對象。去年底,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基金公示第三批子基金擬合作機構,擬參投的15支子基金中,包括溫氏投資、廣藥資本、復健資本、威高資本、賽意產業基金、海爾創投、商湯旗下的國香資本等。而從機構類型來看,入選的子基金幾乎大部分具有產業背景,成為LP出資的一個最新風向。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投資端。這兩年每一個火爆項目的融資現場,都少不了產業資本和國資機構的身影。這樣的經歷多了起來,身邊VC朋友甚至總結創投圈最新的融資順序
“會優先考慮拿產業資本和地方政府的錢,其次是國家隊,最后才是純財務資本。”
看上去,面對產業資本,財務VC/PE似乎毫無招架之力,然而真相并非如此。“企業創始人確實偏愛產業資本,但不希望愛得過頭。”某人民幣基金合伙人表示。
用他的話說,產業資本布局再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在一些跨行業的項目投資協同上,產業資本受限于本領域認知,往往意識不到其可以帶來的價值,這時,就需要研究領域更全面的財務投資機構進行“補位”。
“還可以有更大范圍的合作。”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此前曾向投資界表示,無論是產業資本還是財務投資機構,各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因此聯合起來做投資,反而能保證項目的成功率。據悉,自2020年以來,深創投通過母基金投資,陸陸續續和華為、中興等企業的投資平臺展開合作,在乘上產業資本發展東風的同時,也嫁接了深創投獨有的資源。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的明星項目背后,也是既有財務投資人,也有產業投資方。比如上文提到的南芯科技,背后除了有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芯聚源,還有晨暉創投、國科嘉和、紅杉中國這樣的知名VC。
與此同時,VC/PE也需要強化自身產業能力。正如達晨財智執行合伙人、總裁肖冰此前分享,面對CVC等機構下場,財務投資人要轉型為準產業投資機構,選好細分賽道做飽和式攻擊,不要太分散。
早些時候,已經有VC/PE機構開始組織員工做產業研究,從前臺到后臺各部門員工都要定期參與培訓,定期做專家庫、企業數據庫等沉淀。
“你會發現,這兩年幾乎所有VC/PE機構都在強調兩個字產業。”用投資人的話來說,財務投資人的色彩漸漸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