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證券報
私募業績“中考”成績近期放榜,“一位網紅私募大佬以近80%的上半年業績奪冠”成為近期最熱的行業新聞。
然而記者在第三方平臺上發現,該平臺共收錄該私募大佬220只基金,由此計算出其今年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12.82%,這與網傳圖片中的79.85%相差甚遠,旗下僅個別基金業績與此吻合。
近年來,一些流量私募或銷售平臺頻繁“裁剪”業績,各種打擦邊球宣傳業績。這些伎倆,最終將傷害投資者。
私募業績“裁剪術”頻現
隨著二季度收官,私募基金的業績“中考”陸續放榜。近日,一張部分百億私募上半年收益的圖片在行業內廣泛流傳。圖中,某知名網紅私募大佬以79.85%的上半年收益率排在首位,其余百億私募大佬的業績則從37.12%至3.08%不等,圖中顯示數據來源為某第三方平臺。

然而,記者在該平臺上瀏覽這位網紅私募大佬的產品時發現,其上半年收益率大部分在20%至35%之間,有的甚至僅有0.72%。當記者瀏覽到第24只基金,才發現了一只收益率為79.85%的基金。
總體來看,該第三方平臺共收錄該私募大佬220只基金,由此計算的其今年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12.82%,這與圖中的79.85%相差甚遠。然而,這張廣為流傳的圖中,僅有“管理人”“基金經理”“2023年上半年收益”這三個欄目,并未標明具體的產品,也未說明該上半年收益率為單個產品收益率,反而給人一種這就是基金經理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的錯覺。

在此基礎上,媒體、自媒體的報道也鋪天蓋地襲來。“半年賺近80%,XX奪冠!”“XX逆襲奪冠!”“上半年怒漲近80%,XX靠AI翻盤!”此類報道在短短幾天內大量出現,其中很多篇都未在文中說明該業績是產品業績還是基金經理業績,很多甚至直接模糊處理為基金經理業績。
有網友對此評論:“其整個公司今年的平均收益并不如所宣傳的這般,甚至有幾只成立兩年半的產品目前虧損仍超過40%,只要產品數量夠多,拿著業績最好的產品做宣傳,又能忽悠一批小白。對某些私募真的很無語。”也有業內人士質疑,披露單一產品的短期業績是否合規。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網紅私募大佬在其社交媒體上表示,旗下的200多只基金都是完全復制(策略)的。業績之所以有比較大的差異,主要是有的基金可以不受限制投資全球市場,有的則有30%或10%的限制,另外有一半主要是銀行、信托和部分券商發行的基金,完全不能全球投資。
“新私募條例”明確禁止片面夸大宣傳
最新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對于夸大、片面宣傳也有明確禁止。
第二十條規定,私募基金不得向合格投資者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募集或者轉讓;
不得向為他人代持的投資者募集或者轉讓;
不得通過報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電話、短信、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或者講座、報告會、分析會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
不得以虛假、片面、夸大等方式宣傳推介;
不得以私募基金托管人名義宣傳推介;
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
盡管監管日趨嚴格,但私募夸大或片面推介基金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成為不少私募或銷售平臺慣用的營銷伎倆。
一方面,基金銷售機構或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宣傳推介產品時,常常用業績較好的代表性產品來推介,但投資者卻反映,實際買進去的并不是所推介的產品,實際持有之后的業績和實際宣傳的相差很多;另一方面,記者發現,近年來,針對一些業績不理想的產品,部分私募管理人會選擇暫停向第三方平臺披露凈值數據,有的則是全部下架旗下產品。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指出,目前市面上比較常用的有“代表產品業績排名”“公司旗下所有產品業績平均值排名”“夏普比率排名”等。謝詩琦強調,私募基金銷售機構用代表產品業績進行排名時,需要關注是否是真的代表產品,是否是成立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產品,而不能隨意更改代表產品。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江牧原表示,由于私募基金行業的不透明性,容易出現夸大或片面推介基金的情況。投資者應謹慎投資凈值缺失較為嚴重的私募基金產品。對私募公司進行研究評估時,也需關注產品數量、清盤數量等數據,以盡可能規避產品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