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記者 陳寧
攝影 貢俊祺
在展會現場,觀眾與機器人互動。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進入第六個年頭,各行各業的變革正乘坐著數字化東風呼嘯而來。
當“人工智能會取代產業工人嗎?”的問題再次被拋上臺面時,與會專家、參展企業,用更有說服力的案例展示:人工智能與產業工人并不是簡單地替代,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不僅如此,在行業先行者眼中,人工智能工業時代,工人的進化是核心,也是未來趨勢。
產業工人背后的“謀士”
作為全國最大的電梯生產企業之一,上海三菱電梯用數字化作為杠桿,重新打開了電梯維修的大門。該企業利用數字化的方式,為一線奔跑忙碌的1.4萬維保工提供數字化工具與助手,不斷探尋最佳解決方案。
電梯維保表面是一個體力活兒,背后是一場信息戰。大部分維保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水平有限,而電梯設計和安裝極其個性化,“沒有兩臺電梯是完全一樣的”,維修備件更是有幾萬個零部件。
維保工在維修過程中,或經驗不足、操作不當等,不僅維保效率難以提高,還容易造成事故。
如今,三菱電梯在釘釘上自主開發了一套電梯急修系統。在電梯端,布局物聯網模塊,它會通過邊緣計算,實時將問題傳輸到阿里云后臺系統。電梯維修時間原本平均長達15天,如今縮短到3天。
AR智能終端的應用也為普通工人向數字化進化,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展覽環節,來自上海張江的“獨角獸”企業、國內首批AR專業公司——亮風臺做起了工業企業和產業工人背后的“謀士”。
該企業展示出,一線工人通過AR智能眼鏡,通過在實際場景中疊加虛擬信息,將數字化的知識和工具融入一線工人的實際操作中,提供了強大的輔助和指導,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目前,該企業已聯合寶武集團,以鋼鐵原料皮帶輸送流程工業的大場景為應用切入點,構建工業元宇宙示范平臺。
本次展會,雙方在智能終端、設備狀態感知融合、少人化操作與運維等方向,展示階段性創新成果。
根據設想,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工業元宇宙將重塑和提升工人的工作方式和能力要求,強調工人的技能升級和多元能力培養,以及通過促進數字化系統中工人的參與和協作,讓工人更多地參與到生產過程的決策和優化中,使他們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得到更好的發揮和應用。
企業如何應對
需求轉變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逐漸滲透制造業,企業對于工人的需求也從量的需求,轉變為對質的需求。企業又是如何應對這一人力需求轉變的?
在2.2萬平方米的廠房內——
■ 每天生產8000塊汽車門板、1700套儀表盤,且大部分是個性化配置的產品。
■ 工廠里的設備60%以上能互聯“對話”。
■ 工人拿到的生產計劃,是由智能排產系統實時采集到核心應用的大數據,通過算法自動編制而成……
在上海上汽延鋒汽車內飾金橋工廠,強烈迸發著數字化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但讓企業感到棘手的是,具有一定專業基礎、學歷在中專及大專以上的技術工人很難招,既有相對專業的知識背景、又具一線作業經驗、還懂得一點數字化知識的技術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目前,延鋒的做法是設置了兩條路徑——
■ 首先是以內部培訓為主,依靠公司總部相對成熟的培訓系統以及兄弟子公司的技術人員帶教,從現有的人員中選出有發展潛能的人才作為儲備。一般這類員工進入工廠后主要從工藝員、維修員等崗位做起,同時也是作為班組長的人才儲備。
■與此同時,建立員工技能矩陣。即對一線崗位有相應的能力要求,比如裝配、質量安全能力等。通過員工技能矩陣,一線主管可以直觀了解班組內各成員所掌握技能的動態變化,為員工培訓認證計劃安排提供數據參考。
無獨有偶,作為上海市首批100家示范智能工廠之一,上海米其林輪胎工廠在智能化改造后,減少了對勞動力獲取的依賴,但同時也面臨著工人技能提升的需求。
去年工廠把工人培訓作為一個改進計劃,并在過去兩年的生產中,建立了不同崗位對數字化能力的要求。
AIGC展現巨大潛力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這一備受矚目的技術,也在教培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第四范式今年將“式說”大模型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這也是“式說”自發布以來的首次公開展示。
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第四范式“式說”是一款多模態大模型產品,致力于用生成式AI重構企業軟件,提升軟件的用戶體驗及開發效率。由“式說”改造的企業軟件以一種萬能對話框的界面呈現,為工業企業開展員工數字化培訓提供了創新思路。
AIGC會怎樣賦能企業員工數字化技能培訓?
簡單地說,AIGC可為企業員工構建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線上培訓環境,由對話機器人扮演特定“角色”,結合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自然語言處理、微表情識別等技術,以人機互動的訓練模式,對員工進行能力訓練和培訓。
該企業透露,目前已有大型制造業企業表現出此類需求,雙方正在就此方向合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