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要想解憂,唯有大醉一場,酒入愁腸,有的人可以化憂愁為力量,而有的人只能日漸沒落,這人間的佳釀,實在是讓人捉摸不透。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五糧液,杜康酒在我國已是流傳千年。
它已經不單單是一種食物,它更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內涵,是一種精神文化,所以飲酒,不僅是品嘗佳釀,還是在品文化,喝的東西一樣,
但是喝酒的人卻有所層次之分,有的只談味道,淺嘗輒止,有的深究人理,感慨萬分。這就是喝酒的不同境界。
一. 傳承千年的"酒文化".
據古書記載,"酒"和"茶"一樣,都是被偶然發明的,相傳神農在樹下休息時,一片葉子落入鍋中,從此"茶"便出現了,而"酒"的誕生也是源于偶然。
根據古人的記載,有一次,酒神杜康把剩飯放在樹心被蟲子鉆空了的桑樹之中,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杜康忘了去清理,而剩飯自然發酵,散發出一種芳香撲鼻的氣味,并流出一種液體。
杜康將其取而飲之,感覺此液體味道甘美,于是杜康受此啟發,而發明了我國史上的第一種酒--秫酒。
"酒"誕生之后,迅速得到人們的追捧,聚會宴席,日常便飯,都能看到"酒"的影子,不論是孔武有力的粗漢子,還是文質彬彬的白書生,都對其贊不絕口。
"酒文化"在我們的民族中可謂是根深蒂固,武松三碗不過崗,景陽岡醉打白額虎,借助的是酒的豪氣;李白酒入愁腸,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同樣也是借助酒的豪氣。
中國的酒文化與西方不同,我國的酒文化,常常把酒作為人際溝通的工具,怎么喝,喝多少,跟誰喝,都有明確的目的。
而西方人喝酒則完全是為了享受喝酒的樂趣,所以,我們的"酒文化",喝下去的是酒,品出來的卻是不同的人。
二. 淺易的"喝酒".
1. 人品酒,酒的低境界
真正的喝酒,是分境界高低的,喝酒的最低境界,便是喝酒即是喝酒也叫作"人品酒",這種境界是最低級的,也是喝酒之人最多見的情況。
以這種境界喝酒的人,往往是宴請賓客,好酒好菜的粗俗之人,在這種境界喝酒,大都是為了促進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
以這種境界喝酒的人,往往以"醉"作為衡量喝酒是否盡興的標準,這種境界里的人,也可以稱其為"狗熊"境界。
因為這類人在結束酒局時,往往是爛醉如泥,猶如狗熊一般趴在酒桌前,這類酒徒通常是魯莽行事的粗人。
他們但凡遇酒局通常是酒極必醉,醉極必亂,酒后必定是杯盤狼藉,雖是盡興但卻毫無收獲,因為他們實行的是人品酒,這種境界暫且叫做"胃中有酒"。
2.酒過三巡,酩酊誤事
喝酒誤事在我國的歷史上,還真有這個有傳統,自從酒被造出來以后,就一直不缺酒鬼,而這種人還一直存在,歷朝歷代都留下很多和酒鬼有關的傳說故事。
要說歷史上最有名的酒鬼是誰呢,這排名不好分先后,但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里的劉伶,他肯定是榜上有名的,而且是名列前茅的。
他留下的這些這歷史故事幾乎都和酒有關的,比如說他出門兒,師傅都帶著一名仆人,這不是手里還得拿著鐵鍬干啥的,不是怕他喝多了,跟人干起來給他幫忙,事實上,他有自知之明。
喝多真著摁著它,自個兒就跟人家說說,你看我這天天,就光喝酒不吃飯呢,小身板兒也沒幾兩肉。
你打我你一拳,你能把我打死,人家一聽都憋不住了,他不打你了,這事兒就過去了,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別人幫忙打架,他是防止自己喝酒沒說萬一喝死了,不要污染環境。
騰家人啥的讓仆人看看我在哪兒喝死,你就地挖坑給我埋了,你回去找我家里人領賞錢,這個劉玲當酒鬼都當出一定境界了。
而且他自個兒也知道:喝酒容易誤事兒啊,甚至還能死人,但是幸運的是劉玲一輩子沒啥事業心。
除了偶爾做的文章之外 也沒啥事兒咱倆喝酒耽誤他留下的文章就兩篇。一篇叫《酒德頌》,一篇是《北方客舍》,是這喝酒傳染給了增添靈感他靈感。
那么說歷史上那些有事業的古人,喝酒誤事兒可是屢見不鮮 這喝酒誤事兒在中國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極端例子。
首先這例子的結果夠可是嚴重,"喝酒死全家",這個酒鬼是西漢時期的猛將灌夫,這件事情在《史記》里頭都有明確記載著喝酒怎么死全家的。
灌夫原本應該說前途無限光明 但是他有個毛病,愛喝酒,而且酒品不好,喝酒酒壞事,就像《紅樓夢》里的焦大,喝多了就撒酒瘋不是罵這個就罵那個。
有一次呢,喝酒喝多了,灌夫跟一個叫竇腐的人吵起來,灌夫粗人一個哪里看得下去,借著酒勁沖上去就是給他一頓亂打。
這氣是出了,可誰曾想挨打的這人是竇太后的弟弟,事情一出氣的竇太后一怒之下想把灌夫給殺了,從此原本仕途一片光明的灌夫就從此沒落,不被寵。
所以說,喝酒誤事就是這么來的,喝酒的境界決定了喝酒的狀態,按照灌夫這個境界,那就只能是"喝酒誤事"。
三. 深刻的"品酒"
1. 人品人,酒的高境界
喝酒的境界,是高是低往往從側面透露這一個人的品行,前面說的焦大、灌夫,那都是屬于酒境界中的低劣者,真正高境界的人,喝酒已經不能叫"喝"那得叫"品"。
酒者品人是為酒境界的最高學問,這里的"人"既可以是他人。
如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酒桌之上與劉備談吐天下豪杰,亦可以使自己,又如李白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四下雖無好友,也能把酒言歡。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將酒作為引子,實則是對外物他人的探索與品鑒,實在是飲酒的最佳境界,這類酒者不易爛醉作為盡興標準,不將酣暢作為飲酒目的。
這類境界里的人大多是世間的智者文豪,他們表面飲酒,收獲的卻是滿滿的答案,此境界是為"意中有酒"。
2. 酒入愁腸,墨灑揮毫.
文人飲酒,酒入愁腸,彈指之間便文思泉涌,佳作連連,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們,對酒都是寵愛有加。
說到愛喝酒的詩人,就避免不了詩仙李白,傳聞說李白成也是酒敗也是酒。
大詩人李白愛喝酒人盡皆知,杜甫著名的《飲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詩現存的詩有上千首,其間提起酒的詩就有二百首之多,李白得意時喝酒,失意時也喝酒,孤單時喝酒,聚會時也喝酒,重逢時喝酒,離別時也喝酒,別人拜訪他喝酒,他拜訪別人也喝酒。
就連最后的結局也是飲酒過度,醉死宣城,所以說李白成也是酒,敗也是酒,有人說李白愛喝酒,就如同魯迅抽煙一樣,是在意識放松的情況尋找創作靈感。
一杯清酒下肚便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酒入愁腸,吐出來的便是半個盛唐。
"酒",在文人騷客的眼里,已不再是消除煩惱的工具,因為他們明白"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的道理。
與其愁眉不展,倒不如將人生的不如意化作靈感,寫進這一首首的詩篇之中,來得直接且足夠盡興,"將進酒,杯莫停""勸君飲盡身前酒"。
文人的酒境界是在他們的詩中體現的,真所謂詩中有酒,酒中有詩,詩人走了,乘著一葉扁舟,隨著清波,逐流而去,留給我們的是如酒一般清醇濃烈的詩歌,詩人們推杯換盞,舉杯暢飲實在是飲酒的最高境界。
結語: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千杯不解飲,萬杯苦沉淪。"
花間一壺酒,足以慰藉風塵仆仆之人,千杯解飲,萬杯沉淪,酒是佳釀,酒入愁腸,普通人喝到的是痛苦,是來自生活的束縛;
有志人喝酒喝到的是歡暢,是來自靈魂的灑脫。酒不分高低,喝酒的境界確有優劣,境界不一定是李白的千杯不醉,因為酒不醉人人自醉,學會飲酒實際也是修身養性的過程。
參考文獻:
《史記》
《唐詩三百首》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