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學家對于抑郁癥機制的認識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相關的藥物研發也鮮有突破。
7月5日,知名歌手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稱,李玟(CoCo)因抑郁癥輕生去世。李玟的意外離世引起了社會對于精神健康的廣泛討論。
李玟給人的感覺一直是陽光開朗的,為什么開朗的人也會得抑郁癥?對此,有專家曾表示,“微笑抑郁癥”更危險,尤其是在一些職業中,人們出于工作需要總是面帶微笑,表現得很“嗨”,但這種表象掩蓋了內心的低落情緒。
這種情況在藝人中尤其多發。早在2016年,年僅28歲的影星喬任梁因患抑郁癥而自殺身亡,他此前也一直給人活潑陽光的印象。“強顏歡笑的人,內心其實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愉悅。”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陳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生活壓力大增加,近年來,全球抑郁癥、焦慮癥的發病率都有所上升。有數據顯示,全球抑郁癥患者數量多達3億,中國也有多達5000萬抑郁癥患者。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國抑郁癥的終身患病率約為3.4%,12個月內的患病率約為2.1%。
在去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趙敏援引數據稱,全球罹患各類精神障礙者約占總人口的13%。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等,遺傳、生活壓力大等因素,可能增加抑郁癥的發病風險。重度抑郁癥的特征是持續的悲傷和自殺念頭,因此加強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提升大眾心理健康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是精神衛生工作者的主要目標之一。
謝斌表示,過度或持續過久的情緒問題會有害健康。他特別提到一種被稱為“雙相障礙”的疾病表現,所謂“雙相障礙”是指抑郁(情緒低落,興趣減少,精力缺乏)和躁狂(情緒高漲,言語動作增多,精力充沛)兩種病理表現交替出現。
由于這些癥狀本質上源于“疾病”,通過正確診斷和規范治療,絕大多數都能獲得顯著療效,因此,早期識別、盡早干預尤為重要。
目前科學家對于抑郁癥機制的認識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相關的藥物研發也鮮有突破。去年8月,60年來首個抗抑郁口服新藥在美獲批,而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發仍處于空白。未來長效抗抑郁藥物的研發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方向。
今年3月,南方醫院腦病研究院院長、南方醫科大學高天明院士研究發現,一個被稱為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靶點或許能為抗抑郁治療帶來新方法。高天明表示,膠質細胞的異常是導致抑郁癥的重要機制,ATP的減少會使動物出現抑郁情緒,而增加ATP的釋放時,對抗抑郁有一定的效果。他還稱,目前的抗抑郁藥物存在起效較慢等問題,并且對于三分之一的抑郁癥患者無效,同時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去年年初,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研程建軍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論文,闡明了“神奇蘑菇”致幻劑分子的作用機制,也為開發速效、長效抗抑郁藥物設計提供了重要思路。
今年3月,中國研究團隊發現了“麻醉牛奶”丙泊酚的愉悅機制,并探索了該藥物對抑郁癥的干預。丙泊酚能夠通過抑制多巴胺轉運蛋白發揮抵抗快感缺失作用,引起腦內多巴胺升高,有望給抑郁癥患者帶來希望。
“快感缺失是抑郁癥患者對生活喪失動力的核心表型,也是其他多種精神疾病的重要癥狀。”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胡霽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