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說到,戰斗機的速度,而有些時候會發現,他的速度表示并非是我們常見的速度單位,而是用馬赫表示,馬赫代表一個什么樣的單位,其實還和一個人有關,而這個人就是奧地利著名的科學家恩斯特·馬赫。
恩斯特·馬赫是19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一生中致力于物理研究,發表過100多篇論文,他最著名的研究,是一個物體在空氣中的速度,發現了激波,并拍攝下激波的清晰照片。而也是他發現了音速與空氣形成錐面的關系,所以在后來科研中,建議使用一倍音速來表示速度的單位,而這個單位后來也就被命名為馬赫。
而隨著飛機越來越快,馬赫成為了代表飛機等一些航天器重要的速度數據,如現在戰機基本上都能夠以超音速飛行,比如美國戰略偵察機SR-71,在3萬米以上的高空,就能夠達到3馬赫的速度,而現如今世界上五代戰機中,基本上最快速度都能夠達到2.5馬赫。
而一馬赫的速度,代表的就是一倍音速,當然如果飛行器以超過音速飛行的話,還必須要克服一個障礙,那就是音障。在飛機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曾經就有人們發現過這個問題,當速度提升到0.9馬赫的時候,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在這一瞬間,阻力會莫名的激增,從而飛機會出現栽跟頭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想要克服起來非常的困難,導致速度無法提升,這種通常都會被人叫做音障。
早期戰斗機或者飛行器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以至于無論如何速度也都上不去的情況,在二戰前德國飛機就出現過這樣一種情況,當時德國噴氣式飛機克服了音障,并且達到了超音速飛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不過那時候由于世界各國都是活塞式飛機,因此對于超音速本能的沒有研究。
直到戰爭結束以后,蘇聯專家經過研究才發現,想要飛機超越音速飛行,就必須要改變他的氣動外形,而早期突破音障是美國第一次在火箭上實現的,而在順利突破音障以后,飛機的研發也進一步加快,1947年美軍飛行員查克·耶格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比聲音飛得還快的人,并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而如今第五代戰機基本上已經都能達到2馬赫的速度,而俄羅斯最快的火箭運行速度能夠達到20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