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9819家校外培訓機構被限期整改;山東省多措并舉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永州152所校外培訓機構被責令整改;教育部:已發現25.9萬家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問題……
隨手搜索相關新聞,你會看到近期眾多數字驚人的整改信息。有人說,真心希望周末在培訓機構外面排隊等候的家長能越來越少;有人發現,K12在線教育機構的廣告和傳單突然多了起來。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全國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整改工作進展情況的通報》,對截至10月15日的校外培訓機構整改情況進行了通報。
通報顯示,摸排校外K12培訓機構共40余萬所,存在問題機構超過27萬所,已完成整改的8萬余所,完成整改率僅為30.68%,部分省份的問題機構整改完成率甚至不到15%。
在教育部所下發的整改意見中,要求同一培訓時段內生均面積不得低于3平方米,一時成為家長“熱議”的話題——空間限制成了機構完成整改的關鍵點。而一些條件不達標的教培機構表示,接下來或會利用生源優勢轉戰K12在線教育,以避開整改后的行業洗牌。
“傳統教培機構的整改,看似是K12在線教育的福音,但實際我們卻是如臨大敵。”運營某知名在線教培平臺的李益琛告訴懂懂筆記,一直以來K12在線教育就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瓶頸,很多難題都嚴重制約行業發展,“如果近期再有大量傳統K12教培機構轉型涌入這個領域,唉……”
李益琛擔心的局面會是怎樣的呢?首先是加劇原本就十分慘烈的平臺競爭,其次是價格戰、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等亂象叢生。對此,他也正和團隊積極研究應對的措施。
從直播授課、一對一定制、作業解答、題庫掃盲開始,K12在線教育的產品越來越多樣化。雖然市場規模巨大,但招生難、競爭激烈、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并不鮮見。
如今的校外培訓機構整改,究竟是給K12在線教育行業帶來了生機,還是會讓更多“沉疴”難愈?
在線教育數據堆砌,只為快速融資續命
“我上周末兩天飛了三個城市,一直在尋找新的融資。”
李益琛難掩滿臉倦容,頻繁往返于北上深等地,為遭遇融資困難的公司尋找“援助”,成了他半年多來的重要工作。“我感覺經歷了前兩年的市場混戰之后,不少中小規模的在線教育平臺普遍都陷入了資金危機。”
以李益琛所創立的這家在線教育平臺為例。運營團隊在2016年底完成了千萬元B輪融資之后,一直在通過優惠、補貼等的方式,吸引更多學生用戶注冊、專職教師進駐,2017年成了燒錢年。
“我們和傳統教培不同,幾乎所有在線教育平臺都是靠錢在做數據。”李益琛坦言,通過去年上半年的優惠促銷,平臺的確吸引到近百萬注冊生源,新入駐的教師也達到200余人,開設的線上課程覆蓋語、數、英、理、化等九個學科。
然而從今年春節后,出于現金流的問題,平臺開始減少并逐漸停止部分熱門科目的補貼了。雖然只是減少或暫停了補貼,但在部分家長眼里,這就等同于變相漲價。這導致平臺部分科目的續班保留率開始逐月明顯下降。尤其是數學科目,續班保留率甚至不足7%。
“K12在線教育的品牌實在太多了,全國、省域性質的都有,定價優惠參差不齊,教學質量各不相同,你稍微減少優惠力度,馬上就會竄出來一批敢殺低價的。”李益琛告訴懂懂筆記,正是這樣的行業環境,使得大量家長如同進了菜市場。
一旦學生考分無明顯提升,或是機構優惠力度減少,家長就會轉而選擇新的在線培訓平臺。因此,用優惠、福利甚至紅包“燒”出來的用戶,并沒有太強的忠誠度。
“生源少了,教師的收入自然減少,現在敢喊著高新挖教師、拿著低價攬生源的機構太多。”盡管他們平臺在四月份調高了部分教師的課時待遇,維持了這些優質教師的收入水平,但整體師資減少、名師跳槽的情況仍無法逆轉。
李益琛無奈表示,K12在線教育屬于互聯網行業,和傳統教培機構最大的差異,在于需要大量的用戶數據、活躍數據支撐融資能力,在前期較長時間內,線上平臺都是需要資本的持續輸血才能維持發展。
“我也明白這是個死循環,很難持續下去的死循環。”李益琛表示,一旦融資額消耗殆盡,平臺的補貼就會減少,用戶數據自然就不會好看。因此,他們需要在上一輪融資后數據呈現最佳狀態時,盡快物色新一輪融資,否則很容易陷入資金斷層。
這樣的情況,在一位在線教育行業資深人士看來很正常,該人士表示,這也是不少K12在線教育平臺頭兩三輪融資時間間隔很短的原因。“有的甚至在一年之內完成了兩輪融資,因為燒錢太快了。”
在外界看來,在線教育行業潛力巨大,但在李益琛眼里,這一切都是在“燒錢續命”。
或許,在線教育也依舊逃不開互聯網行業所特有的跑馬圈地怪圈。除了搶用戶、拼活躍、換數據、拿融資之外,少有平臺在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尤其是家長最重視的提分成效上面下功夫。
當然,不少行業內人士自己也認為,現階段的K12在線教育行業想談教學成果,似乎太早,也不太靠譜。
在線教育多快好省,但教學轉化要打折扣
“提分的這幾個字,字號一定要大,顏色再顯眼些。”
在海淀區某語文在線教育機構擔任運營總監的張歆蕓,正和設計團隊探討新生開學后的十月份“提分捷報”設計方案。
當被問及學員參與一期在線寫作提分班之后,作文分數是否真的能達到宣傳中所說的“提高3至5分”時,她笑了笑不置可否,并以一位中學生家長的身份表示,K12在線教育目前整體上真的想出成績仍很艱難。
“許多家長選擇在線教育,一是因為收費適中,二是師資選擇多。”當然在線學習節省了家長去教育機構接送孩子的時間也是重要原因,但教學質量真的很難保障。
張歆蕓表示,教師和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授課、交流,彼此連接的界面是網絡兩端的屏幕。這使得教師很難及時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即便是一對一定制服務,也很難通過眼神、一舉一動斷定學生是否能夠完全理解了知識點。
“更多時候也需要孩子的自覺和配合。不少家長將孩子往電腦和手機前面一扔,就不管了。教師直播上課,很難發現學生低頭玩手機、抬頭走神,即便發現也很難管理。”她告訴懂懂筆記,在線教育過度依賴學生的自制力,對目前的國情和學生基本素質都是一個挑戰。她小心翼翼地透露,從內部的統計結果來看,課堂內知識點基本上很難被學生完整吸收。
今年曾有在線教育機構提出: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要求學生開課時家長能在一旁陪同,一時間引起了不少非議。“為什么在線培訓平臺會提出這個要求,不也是被逼無奈嗎?”
張歆蕓分析,這其中的關鍵矛盾在于,家長本就是因為缺乏時間接送和陪伴學生,才選擇在線教育方式的。而機構發現學生在線時不在狀態,只好再次打起了家長的注意,“這種矛盾確實不太好調和”。
“學生聽課質量如何,基本都反映在平時測驗成績里了。”張歆蕓表示,每年初三和高三家長都會有大量投訴,反映學生(在線)上課之后,成績并沒有出現明顯提升。
對于在線教育平臺而言,這種尷尬是難免的,又不能拿教師在線督學困難作為擋箭牌。只好啞巴吃黃連,費時費力的通過隨堂測驗,時刻檢查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這也是互聯網教學(培訓)的命門所在。
“學生不想學,你又不能通過視頻或者語音強制他學。”某在線教育平臺課程研發總監吳亮在交流中表示,即便家長有財力選擇一對一在線課程,教師要想了解學生上課時的精神和狀態,也遠比傳統線下教培一對多的模式要困難。
僅依靠學生學習方面的自制力,而非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方式,使得目前在線教育的教學質量,確實難以達到傳統教育、培訓機構的水平。這種現狀也逐漸成為部分家長為孩子選擇在線教育時的顧慮,更是K12在線教育行業難以突破的門檻。
都知道潛力巨大,盈利模式卻難攻堅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 2017年國內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到2810億元。盡管用戶滲透率呈逐年上升態勢,但國內在線教育市場的空間仍有待開發,行業普遍認為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空間是有的,但想讓學生家長、在校教師接受在線教育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艾在深圳創立的這家K12教培機構,從去年初順應市場潮流,開始嘗試轉型在線教育,并在當地樹立了一定影響力。
她告訴懂懂筆記,雖然在線教育屬于互聯網行業,但卻有著很多傳統教培行業的基因。兩者所面向的受眾群體都是學生,但絕大部分學生群體卻不具備教育消費的決策權。
“說白了,孩子上什么樣的培訓班,接受什么樣的課外輔導,都是家長、老師說了算。”張艾指出,學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老師推薦、家長選擇的課培機構、課培模式,而家長的能力、素質,以及老師的好惡成了關鍵的影響因素。
如果在線教育想要突破發展困境,就必須讓老師、家長認可在線教育,鼓勵學生使用在線教培方式。在她看來,想讓家長認可,無非是在平臺師資、教學質量上下功夫,讓家長很快看到學生的提分成果。
“這個難度很大,但可以嘗試摸索克服,盡量改善教學效果的轉化。”然而,想要讓在校老師認可在線教育,推崇在線教培,卻相當困難。張艾告訴懂懂筆記,不少觀點認為,在線教育的直接競爭者正是傳統線下教培機構。
在她看來其實不然,在線教育最直接的競爭者,其實就是在校授課的老師,“尤其那些在課堂外收費為學生“開小灶”補習的老師。”盡管近年來教育部門和院校明令禁止老師在校外有償為學生補習,但在培訓教育市場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情況依舊屢禁不止。
“有不少名師通過課外補習收益非常大,怎么可能推薦學生使用在線教育平臺,連參加線下教培班都不可能,直接就是反對。”張艾的團隊曾嘗試與多家學校任職老師接觸,希望能夠達成線上教學合作關系,但幾乎都被拒絕了。
她表示,盡管團隊承諾的傭金并不低,但在線教育確實動了課外補習的“蛋糕”,對于不少老師來說,這可是可持續創收的“香餑餑”,遭遇抵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當輿論還在討論K12在線教育究竟應該To B還是To C,糾結于作業題解還是個性教育更有發展空間時,很多在線教育平臺正被資金、教學質量轉化、用戶滲透途徑等問題嚴重困擾著。
盡管各家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都顯示,K12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在不斷增長,未來千億級市場可期。但這背后究竟有多少是資本堆砌出來的泡沫,仍不得而知。
有業內人士表示,行業大量潛在的問題目前依舊難以解決,創業平臺發展也都卡在了人和資金的瓶頸上。除了在融資、補貼、宣傳上下功夫,似乎難以找尋新的突破口。
看似火熱的在線教育行業,是否有太多內虛外火,是否存在著千億市場的泡泡,掩飾自身盈利困難和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眾多尷尬,或許也只有身處其中的玩家才能知曉。
【來源:鈦媒體 作者: 懂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