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硬盤每秒40mb
雙機千兆對拷普通盤平均是110左右也就是能達到普通硬盤的最高平均值但峰值也就是120,單機掛硬盤對拷峰值能達到200但是因為負荷的原因最逐漸降到40左右平均也就是60~80之間。
固態硬盤軟件測速一般平均值在300以上新的能達到550,單機掛硬盤對拷峰值是500左右逐漸降到120左右還是總線的問題。
但是固態硬盤的優勢顯而易見,雙機對拷普通盤基本就不能動了,固態硬盤在達到千兆理論最大值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電腦反應流暢。
2. 硬盤每秒轉速
7200轉的臺式機硬盤:90-190mB每秒。硬盤的讀寫速度主要由轉速決定的轉速:筆記本硬盤5400轉,臺式機硬盤7200轉。對應的硬盤的讀寫速度通常是5400轉的筆記本硬盤:50-90MB每秒。拓展資料硬盤有機械硬盤(HDD)和固態硬盤(SSD)之分。機械硬盤即是傳統普通硬盤,主要由:盤片,磁頭,盤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接口,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磁頭可沿盤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盤片每分鐘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盤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
3. 硬盤每秒10m
硬盤只有 10M 的速度應該是硬件 IO 的問題,要么是硬件損壞,工作在最普通的模式,要么就是驅動壞了。
4. 硬盤每秒傳輸多少算正常
一般拷貝速度按硬盤寫入速度計算,大文件速度穩定,多個小文件如多張照片速度會慢很多。
實際又分很多情況,速度總體是看木桶效應
本地的機械硬盤同一塊盤不同分區間拷貝40M/S左右。
本地2塊硬盤間拷貝一般是100M/S左右。
固態硬盤會快一些,但普通消費級的與機械硬盤的拷貝速度相差不大。
做了磁盤陣列優化的速度會翻番。
外接移動硬盤速度會受到接口限制,USB2.0 20M/S都在以內,USB3.0可以達到70M/S。
IO接口也會影響速度,SATA1.0<SATA2.0<SATA3.0<PCI-E。這方面固態硬盤受到速度影響最大。
網絡硬盤間拷貝(如筆記本和臺式機間共享文件),速度會受到網絡環境限制,千兆局域網速度70-90M/S, 百兆局域網速度上限是15M/S。
其他情況暫時沒想到,歡迎大家補充。
5. 硬盤每秒20m
2TB綠盤 速度本來就不快 且同盤分區之間對考因為是要同時讀寫 而機械硬盤的結構不適合這種操作 所以慢是正常的 好一點的硬盤這種操作也就50-60M/s 所以只要你從一個物理硬盤往另一個物理硬盤拷速度正常就沒問題
6. 硬盤每秒32mb算快嗎
usb32u盤讀寫速度19m/s算正常
USB2.0接口下的USB2的U盤寫速度一般是8-15M/S 讀取一般是10-20M/S算比較好的U盤了,當然超過這個速度說明你的U盤更好。
USB3.0接口下的U盤寫速度一般是15-80M/S,讀取速度一般是20-90M/S,為什么3.0下范圍這么大呢,因為目前3.0的U盤就算是正品也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買的時候一定要先看評價有熱心網友會測了速度貼上去,當然速度越快的U盤肯定是越貴的。
7. 硬盤每秒多少轉
硬盤的讀寫速度主要由轉速決定的
轉速:筆記本硬盤5400轉,臺式機硬盤7200轉
對應的硬盤的讀寫速度通常是
5400轉的筆記本硬盤:50-90MB每秒
7200轉的臺式機硬盤:90-190MB每秒
SSD固態硬盤由于工作原理與機械硬盤不同并無較為準確的范圍,
200MB每秒~500MB每秒
隨著SSD固態硬盤技術發展,上限仍然不斷被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