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器時代遠程武器
冷兵器時代,指由遠古時兵器由生產工具分化出來,也就是兵器發明開始,到火藥發明并廣泛使用于戰爭的這段時期。
為何從兵器分化之后才開始計算,不再往前追溯呢其實是可以再追溯的。在那一段漫長而且久遠的歲月里,原始人類的社群之間,如果發生過戰爭,他們的戰爭可能是單挑式或群體式的,使用的工具是棍棒、獸骨或是石頭。以上事情難以考證,所以并不適合用來作為冷兵器年代的開始時間。用兵器分化發明的時間則不然,兵器的發明本身即代表了戰爭的發生,故以此時間點來作切分,合理可行。
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兵器是由蚩尤或黃帝所發明,距今約有四千六百多年。在考古的證據上,雖然無法確知兵器是何時發明的,但是至少可以確定,兵器由生活或生產工具中分化出來的時間,距今至少已有四千六百多年:考古證據顯示,弓箭的出現距今至少有二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四千六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人被箭殺傷的證據──被骨鏃射中的人骨。由此,我們可以對冷兵器時代的開始,有一個大略的時間概念。
2. 石器時代武器技術的最大突破
最早的兵器:
1,大約300萬年前,類人猿剛進化成人類。用拋擲天然的石頭打獵,這就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武器(兵器)
2,大約300萬至2萬年前,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開始使用打造的石器。用經打造的石器作武器例如打制的石斧等比天然石頭鋒利些。
3,大約2萬至5千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使用磨制的石器。用經磨制的石器作武器比打造的更鋒利。有了在木棍上綁有磨尖石頭的矛和弓箭。
4,大約5千至3千年前,人類進入青銅時代,才開始有了金屬制作的兵器。
3. 石器時代 冷兵器時代
古代復合弓,用今天的術語來說,是一種“片簧”結構,其彈力自然遠勝于單一材料、單一結構的弓。在東周楚墓中,曾經發現一些復合弓的實物,所用的材料及其結構與《考工記》所述非常符合。如長沙出土的一件戰國弓,弓臂用四層竹片疊成,竹股外粘傅膠質薄片(當為角和筋),再絲線緊密纏繞,然后涂漆,弓臂兩端裝角質的弭,弓弦是絲質的。如加復原,弓高約80厘米。
復合弓代表了古代制弓術的高峰。世界上對復合弓技術的詳細記載,首見于《考工記》。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不僅中國制弓術,即或是整個亞洲的復合制造技術,與《考工記》中的內容相比較,都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冷兵器之戰國弩
春秋晚期,中國軍隊開始較多用弩。其時的《孫子兵法》提到了“甲宵矢弩”。孫子還用弩來比喻用兵:“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獷弩。節如發機。”意思講,善于用兵的將帥,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他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這種態勢,就像張滿的弩,時刻保持著巨大的威力;這種節奏,猶如觸發了弩機,迅雷不及掩耳。《吳越春秋》則稱,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曾聘名射手陳音教練士卒弓弩。及至戰國時期,列國的軍隊普遍裝備了弩。
戰國弩
戰國弩的弩機都用青銅鑄造。這是一種轉軸連動式的裝置,包括望山、牙、懸刀、鉤心和鍵等部分。望山用于瞄準;牙用于卡弦,與望山鑄成一體;懸刀即扳機;鉤心聯接牙和懸刀;鍵即軸銷,將各部分合成一個整體并固定于弩賈后端的空槽內。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它的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內,使箭尾抵于兩牙之間的弦上,然后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后扳動懸刀,鉤心脫離懸刀刻口,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這是一種相當復雜而精巧的機械。弩弓的強度再大,只要輕輕扳動弩機,即刻便能發射,誠所謂“四兩撥千斤”。西方學者甚至將它與近代的來福槍機相匹比,認為是古代冷兵器技術的最杰出成就之一。
在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不僅出土有銅弩機,而且發現了一些保存比較完整的弩。如湖南長沙掃把塘出土的一件戰國弩,木質的弩臂長51.8厘米,涂黑褐色漆,尾端下部有一個小握柄,與保護扳機的環形木圈相連。現代槍械扳機部位的設計,與此很相似。
按照強度和張弦方式的差別,戰國弩可以區分為兩種。
戰國弩可以區分為兩種
一種弩弓強度較小。僅以手有就可張弦上箭,稱單張弩。(孫臏兵法)說弩可以“發于肩臂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就是指此。另一種弩弓強度較大,僅憑臂力難以開張,而需將弩倒置于地上,用腳踩住弩弓,然后雙手一齊往上提拉弓弦。如此足踏張弦的弩,稱為撅張弩。在漢代的畫像石上,有這樣張弩的圖像。《戰國策·韓策一)記蘇秦之言稱,韓國制造的強弓勁弩名聞天下。著名的弩有黯子、少府、時力、距來,都能遠射“六百步以外”,這大大超出了弓和攀張弩的射程,必然是暇張弩無疑。所以蘇秦又說,韓國的步兵“跖勁弩”、“超足而射”。這都是指足踏張弦。
由于強弩張弦難度大,發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將弩手編為三組:第一組瞄準射擊,稱為“發弩”第二組張弦后處于待發狀態,稱為“進弩”第三組張弦,稱為“上弩"當第一組射擊完畢。就退為第三組,第二組則進為第一組,第三組進為第二組,如此循環不斷,以保持射擊的連續性。近代歐洲的火槍手,因裝填彈藥費時,也采用了類似的三排制。
不難看出,安裝有青銅弩機,大量裝備中國軍隊的弩,不僅是先進技術的體現,也是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先進戰術的標志。
中國冷兵器之漢代兵器
中國冷兵器之漢代劍
漢代兵器劍
手持青銅劍的武士們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了一千多年,他們在古代戰爭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戰斗場面。后來“戰國至于秦時,攻爭紛亂,兵革互興,銅既不充給,故以鐵足之。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少,鐵兵轉多,年甚一年,歲甚一歲,漸染流遷”,及至到了漢代,銅劍逐漸為鐵劍所代替。
漢以后,隨著煉鋼技術的發展,鋼劍的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軍隊中普遍裝備了鋼劍。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上的鋼劍,反映了漢武帝時鑄劍技術的高度水平。這把劍是用塊煉鐵為原料,反復在木炭中加熱滲碳,折疊鍛打而成。刃部經過淬火,剛硬鋒快,可是劍脊卻沒經淬火,仍保持韌性。漢代的劍多在一米以上,我們從漢墓的壁畫刻石中可以看出,漢人佩劍從腰部曳地,其長度應在三尺以上。公元前164年漢文帝鑄三劍,長三尺六寸。漢武帝元光年間鑄五劍埋于五岳,皆長三尺三寸。
三國時代,魏王曹操,蜀主劉備,吳主孫權都很重視煉劍,冶煉出了許多出名寶劍。曹操原有“倚天”、“青虹”二劍,均“斷鐵如泥”,十分犀利。一把賜給夏侯恩,一把隨身佩帶。曹操本人對制劍很感興趣。早期ha在襄邑起兵時,曾經親自與工師共作卑手刀。他監造的劍器不僅鋒利無比,而且裝飾美觀。他曾賜給征東大將軍羊侃一把珍珠鑲嵌的珠劍。魏武帝的幾個兒子,也都好劍。曹巫“幼學擊劍,閱師多矣“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二月,他“造茲良金,令彼國士”制造三把當代絕倫的百辟寶劍,“一名飛景、一名流采虹、一名華鋌”.均長四尺二寸,劍首“飾以文玉,表以通犀’成后,用清漳河水淬火,淬后復煉,煉后復淬。或不入水淬冷卻后重煉使雜質汰盡,鋼質純正,鋒刃柔利,如此反復百次:稱為“百辟”。據說曹丕的百辟劍煉成時,“五色駭爐,巨囊自鼓。云物仿佛,飛鳥翔舞”.曹丕曾經送給孫權一把寶劍,“明珠標首,蘭玉飾靶”,裝飾精美。光熠耀人。蜀主劉備也很重視造劍,公元221年(章武元年),他令人“采金牛山玄鐵”鑄成八口寶劍,他本人留用一口,其余七口分賜給太子劉禪、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吳主孫權監造過許多有名的劍。公元226年(黃武五年),采武昌銅鐵造成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他隨身經常佩用的有六口著名寶劍:“一日白虹,二日紫電,三日辟邪,四日流星,五曰青冥,六日百里”。
漢代朝儀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官,無不佩劍。上朝后“至殿階解劍“曹植雜詩說:“美玉生罄石,寶劍出龍淵。帝王臨朝服,秉此威百蠻”.后來刀劍并重,“劍在左,刀在右”。作為朝儀用的佩劍都很長。“建武二年,上賜馮異乘輿,七尺貝劍”.赤眉軍起義時,曾繳獲更始所佩寶劍,也是七尺長。
文章來源《劍》。
中國冷兵器之漢代雞鳴戟
雞鳴戟
還有一些銅戟,其援部略為弧曲,類似于雄雞啼鳴時的擁頸之狀,人們就俗稱之為“雞鳴戟”或“擁頸戟”。《方言》卷九談論戈載時說:“其曲者謂之鉤舒曼胡。”郭璞注:“即今雞鳴句子戟也。”鄭玄注釋《考工記·冶氏》時也說:句子戟,“或謂之雞鳴,或謂之擁頸”。自然,鉤釬(句子)也是對這種援部略為弧曲之戟的習稱。
以上諸例,體現了古人命名兵器時仿像生物的習慣。而這類兵器名稱,如果清楚其原委,往往頗為生動,富于意趣;否則,便如墜五里霧了。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鶴杯”。《方言》卷九說:“矛散細如雁脛者,謂之鶴。”散是矛頭裝柄的部位。河北易縣燕下都戰國晚期從葬坑出土的一件鐵矛頭,長66厘米;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兩件鐵矛頭,長近70厘米:它們的散步都非常細長,確實有如鶴的足桿。
需要指出的是,漢代人往往將戈也稱為戟,許慎《說文解字》就說:“戈,平頭戟也。”因此,他們也用雄戟、雞鳴戟、擁頸戟等名指稱援、胡形狀類似的戈。為增強鉤殺效能,戈也有相同的設計。
中國冷兵器之唐代兵器
中國冷兵器之唐代床弩
三弓床弩圖
唐宋時期,弩炮被廣泛用于攻守城作戰。唐人稱弩炮為“絞車弩”或“車弩”。杜佑《通典》卷一四九說:“今有紋車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壘用之。”同書卷一六0又詳細描述了其結構:在架了安裝“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也見李筌《太白陰經》卷四)。
宋人通稱弩炮為“床弩”或“床子弩”。其時一架炮往往聯裝兩張弓或三張弓,利用多弓的合力發射箭矢,勁力勝于前代。據今人的分析研究,多弓床弩的結構非常巧妙,弓弦的張設可能利用了滑輪。北宋的《武經總要》載有多種多弓床弩,其中最為強勁的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需百余人絞軸張弦,箭矢“木干鐵翎”世稱“一槍三劍箭”,大概狀如標槍,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一樣。床弩也可發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釘在城墻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緣而上。
文章來源《弩》。
中國冷兵器之唐代戟
棨戟
唐代以后,戟就被戰場軍人們淘汰出局了。根據漢代儀注,將領重臣可持戟侍立皇帝身邊。可見在漢代開始戟演變成儀仗兵器。皇帝派出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率兵征伐,常常賜以棨(棨讀qǐ,即古代用木頭做的一種通行證)戟,以代斧鉞,允許他專征、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皇帝親賜的戟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所以這種有衣的儀仗用戟叫做棨戟。
后來,棨戟漸漸演變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尊貴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唐代以后,文武官員都以門前列戟為榮。按照唐制,只有官、階、勛都在三品以上的官員,門前方可列戟。
后來棨戟漸演變成為門戟,純系儀仗之物。采用木頭制作。架設門外的戟架上,皇帝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衙門口都設有門戟,以示隆重。儀仗用的戟,造型華型,多帶戟刀,戲曲舞臺上的武將手持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制作的。
文章來源《戟》。
中國冷兵器之宋朝兵器
中國冷兵器之宋朝戰斧
宋代戰斧
宋代的主要敵手是西夏、契丹、女真騎兵,而宋軍的馬匹、騎術都不行,多靠步卒取勝。一些將領常令“軍士持大斧”抗擊敵軍鐵騎的沖擊。南宋名將楊存中曾以長斧戰敗了金人的拐子馬:“金以拐子馬翼進。存中曰:‘敵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萬人操長斧,如墻而進。諸軍鼓噪奮擊,金人大敗。”
王德也曾以一萬名長斧手,大破兀術的十萬鐵騎:“兀術以鐵騎十萬夾道而陣。德曰:‘賊右陣堅,我當先擊之’.麾軍渡橋首,犯其鋒。一人披甲躍馬始出,德引弓一發而斃。乘勝大呼,令萬兵持長斧如墻而進,敵大敗。”
火器出現后,斧這種笨重的兵器不復在戰場上應用。只是在皇帝的鑾儀、大將的衛隊中捧持,以示威儀。因此多在裝飾藝術方面下功夫。在城市防御戰和水戰中,還利用戰斧砍所敵人攻城器具,斬截敵艦帆纜,而在步、騎戰中就很少使用了。
文章來源《斧鉞》。
中國冷兵器之宋朝棍棒
宋代棍棒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武將,善用棍棒,傳說他靠“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宋軍中裝備多種形式棍棒。《武經總要》卷十六中,有七幅宋代棍棒圖,有的棒首增加了刃器,有的兩端包鐵,有的鐏部加刺刃,棒桿縮短到四至五尺,變成短兵器,便于揮舞格斗,這樣一來。殺傷能力顯著提高。
文章來源《殳》。
中國冷兵器之明朝武器
中國冷兵器之明朝劍
明朝武器劍
明代軍官以劍為佩飾,臨陣交鋒多用長槍,腰刀,長短并用,很少用劍進行格斗。現代某些歷史小說家描寫明代戰爭場面時,往往出現軍中大將,策馬揮劍,刀光劍影,東突西馳、力敵萬人的雄武場面,甚至在一些歷史故事影片、畫冊中,也以此為藍本,把劍當成明軍的主要格斗兵器,違背了歷史真實。要知道,劍這種兵器,份量很輕,劍體很薄,只利直刺,斬殺無力,而且鋒刃過于鋒利,容易摧折,自從鋼鐵愷甲fJ世后,劍就不再是正式對陣殺敵的兵器,僅能用來防身自衛。如果李闖王提劍突陣,只怕戰不上三個回合,那口劍就會折斷了。
文章來源《劍》。
中國冷兵器之明朝槍
明朝的槍
明朝軍隊中雖然以火器為主,但是槍仍居“白刃之首”.當時軍隊裝備的長槍主要有四角槍、箭形槍、龍刀槍等。還有一種手投的標槍,鐵鋒既重且大,柄則前重后輕,前粗后細,因而易于投擲殺敵。龍刀槍不僅可以砍人,也可以插人,是一種殺傷力較強的長桿槍。
文章來源《槍》。
中國冷兵器之清朝武器
中國冷兵器之清朝連弩
清代連發強弩
明清時期,社會上流行一種連發弩。它由弩臂、弓、扳手和可以在弩臂上滑動的箭匣都為木質,箭匣內可裝十或十余二十機短箭。箭匣的底部挖有箭槽和供弓弦來回移動的坎缺,坎缺中裝上一長條形小骨片,可上下活動,是為機牙。扳手用硬木或金屬制成,其上的兩個軸分別貫穿于弩臂中部和箭匣的尾部。平時弓弦托住箭匣中的箭。使用時先將扳手向前推,箭匣隨之向前滑動,弓弦則沿箭匣底部的弦路往后移,到達末端,就落入坎缺內,因而被鉤住,箭匣中的最后一支箭則落與箭槽,正擋住弦路。這時將扳手往后拉,弩機隨之張開。當張到最大限度時,箭匣底面與弩臂相緊貼,機牙受機牙上升,便將弓弦從坎缺中頂出,遂將擋住弦路的那支箭全部射出為止。其結構簡單而精巧,射速極快,因而它被稱為“機槍式武器”,認為是一項非常完美而極富于獨創性的設計。
連發弩以輕便見長,《武備志》稱“懦夫閨婦皆可執”,所裝弓的強度一般很有限,彈里很弱,射程很遠,故多用于射獵鳥禽或娛樂把玩。明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繪有用連發弩射鳥的圖畫。它在實戰中也有所應用。如《武備志》說這種弩“便捷輕巧,即付騎兵,亦可持之以沖突。”由于勁力弱,需將箭涂上“射虎毒藥”,才能致人死命。明清時人還將連發弩的箭匣做得較寬,內裝兩排箭,可以雙矢并發;或用它發射彈丸,故又稱之為‘彈弩”、“連珠弩”。近人周緯所著《中國兵器史稿》記載的清末民初的彈弩,長約56厘米。
文章來源《連珠弩之明清代連發強弩和戰國連弩介紹》。
中國冷兵器之清朝長槍
清朝武器長槍
清代的長槍筆形槍,鈞形槍,矛形槍等。到清末,經戰爭的淘汰,種類繁多的長槍趨向于單一化,槍頭一般為扁形,圓底,筒外加數個銅箍,其外形接近矛頭,所以有人將這時的槍又叫矛。這種槍一直沿用到我國工農民主大革命時期。北方革命根據地叫做紅纓槍,南方革命人民則叫做俊鏢,盡管反動派、土豪劣紳的軍隊、民團中裝備著洋槍,但是見到農民手中的長矛,仍然要嚇得打顫。
文章來源《槍》。
中國冷兵器之秦朝武器
中國冷兵器之秦戈和秦劍
秦朝兵器戈和秦劍
秦劍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經測定,最短的83.6厘米,長的達到93.4厘米。戰國時期的尺子比現在的尺短,每尺約為20厘米左右。所以當時的劍都在三尺左右,故稱劍為三尺劍。在“荊柯刺秦王’的故事中,荊坷將匕首藏于督亢地圖卷中,得以混進秦王宮殿,當他向秦王贏政(秦始皇)奉獻地圖時,“圖窮匕首現”,于是荊坷手持不盈尺的匕首緊逼贏政,想刺殺秦王。秦王贏政雖然身佩衛身寶劍,但因劍身長三尺,一時拔不出鞘。只好繞殿柱規避,最后殿下的臣子暗拋囊袋擊中荊柯,秦王才從背后拔出劍來,擊傷了荊柯。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古時的短劍和長劍各有各的用場,所以古代兵書上說:“一寸長一寸強,一寸小一寸巧“。
文章來源《劍》。
秦戈
秦朝長兵,無異于戰國,唯鐵兵(如鐵戟,各處均有出土實物)漸多耳。青銅長兵,如戈,如戟,如矛,或仍用戰國遺器,則雖名為秦兵,實系戰國之物,故舍而不論。
若由秦自造,刻以年號者(秦兵多刻年份,亦仍系始皇一世二世以至萬世之意),則確為秦代兵器。秦代自制青銅長兵中,銅矛與銅戟皆有出土而甚少,銅傲亦罕見,秦柞短也。秦戈則有之,如第四十六圖版第二號戈,內上刻有“廿四年郁灘口萬命右軍工戈夏口豎”,此秦之“右軍戈”也。第四號戈內上刻有“……左軍……”等字樣,此秦之“左軍戈”也。惜拓本不佳,胡上幾穿不明,戈形不如戰國戈之精銳。第三號戈則近于周戈,胡僅三穿,始皇二十五年器也。執此數器以觀,秦兵尚不如戰國之兵也。
中國冷兵器之十八般兵器
弓
考古遺址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最初的弓僅用單片木材或竹材彎曲而成,縛上動物筋、皮條或麻質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細木棍或細竹棍。
弩
弩是由弓發展而來的射遠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機三個部分構成,弓弩有連弩和弩車和三弓床弩三大種類,是古代戰爭中的利器,現代少數民族也在使用,制作容易。
槍
槍是武術長器械的一種,是由古兵器矛演化而來,槍的形狀,功能和矛基本相同,早期的槍是用竹、木制成的,古代戰場的槍包括槍桿在內由全鐵制成,其攻擊非常兇猛。
棍
棍是武術長器械的一種。古稱,殳、挺、棒等。原始人類在狩獵的過程中,已使用天然的棍棒,隨著上古戰爭出現,棍列為五兵之一,明代沿用了這類兵器并且改進了棍。
刀
刀是一種單刃的格斗兵器,人類使用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極其遙遠的史前時代使用的石刀和骨刀,早期的金屬刀脫胎于玉刀,周以后,直到兩漢時期刀才逐漸走上戰地。
劍
劍在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國軍隊中的重要近戰短兵器,也是一種人們都十分熟悉的古代兵器,劍的厲史悠遠,使用靈活方便,兩面有利刃,劍端有鋒,既可橫斬,又能直刺。
矛
矛,古代叫做矟,后世稱做槍,是一種直而尖形的長柄刺兵器。矛的出現很早遠在原始社會,人利用拾取到的尖形石塊或獸骨、獸角綁在木桿或竹桿上,這就是矛的雛型。
盾
盾牌在上古神話中是戰神刑天的武器,盾是防御性兵器,在上古盾的表面涂漆多制成凈獰的獸面,以恐嚇敵人,春秋時代,盾成為軍中主要衛體護具,直至現代也用盾牌。
斧鉞
斧和鉞是一種劈砍兵器,斧是在石器時代作為石制武器和勞動工具,發展之后鉞才在作為王權的象征形成,斧和鉞都具有武器的作用,鉞的武器作用主要用于刑法之威懾。
戟
戟是一種戈、矛合成一體的長柄兵器,是古代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兵器。它的柲前安置直刃,旁邊枝生橫刃,可鉤、可啄、可刺、可割,身兼四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強。
殳
棍棒古人稱為殳,又叫做柞、杖、棓、后來才叫棍、棒。早期的殳,是一根堅實的、帶有八棱的粗木棒,長約一丈二尺左右。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鐵頭或全用鐵鑄的殳。
戈
戈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一種長柄格斗兵器,戈的構造很特殊,垂直裝柄,橫刃有鋒,交戰時既可以橫擊、啄刺,又能后拉勾殺,所以又叫做鉤兵器,古人稱為句(勾)兵。
4. 石器時代 武器
自然兵器時代是原始部落戰爭的早期。也就是石器時代前。那是人類進化初期或前期,剛剛學會使用自然物為器具。
5. 石器時代人類的武器
自然兵器時代主要爆發原始部落之間進行的早期戰爭。自然兵器主要是原始人利用木棒、石塊等自然存在的物體作為原始兵器。自然兵器時代是原始部落戰爭的早期。也就是舊石器時代。那是人類進化初期或前期,剛剛學會使用自然物為器具。
6. 石器時代遠程武器出手速度
古時候人們為了填飽肚子也會去打獵,而打獵也從最初的石器衍生出了更多的武器:如叉桿,它可以用來刺傷獵物或者抵擋野獸來襲;弓弩,個別地區在其箭上涂有劇毒。可用來遠程射擊捕獵;捕獸夾,一般放在森林里動物最愛出沒的地方,利用捕獸夾巨大的力道夾傷獵物。
7. 石器時代金屬裝備
石斧。黃帝部落主戰兵器,亦稱石鉞。出現于前4000年到前2000年左右,屬精磨石兵器,較舊石器石斧要精細許多。
石斧材質為燧石,是自然界中一種非常堅硬的石頭,莫氏硬度為7,比鋼鐵、銅等金屬都要堅硬,破碎后可產生鋒利的自然鋒刃,可以切割皮肉,斬斷骨頭。不過燧石沒有韌性,太薄的燧石片容易折斷或破碎,所以黃帝部落首選兵器是石斧。
8. 舊石器時代武器
古代猿人用來狩獵的石器,是最古老的兵器。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用來勞動的工具和用來狩獵防衛的武器,是分不開的。考古證實,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學會制作簡單粗糙的石質工具。這當中,能從遠處擲擊猛獸的石制球體,用石器修制的木棒,將棒頭削尖而成的標槍等,就是原始人主要的獵獵工具。舊石器晚期,人類制造工具的技能進一步提高,在木棒一端縛上加工過的不同形狀的石塊,就成為石斧、石矛、標槍等復合工具。同時,創制了飛石索,發明了原始弓箭。這些既是漁獵工具,又兼做武器。
到了新石器時代,隨著磨制技術和鉆孔、技術的進步,石器制作規模的擴大,石制工具不僅種類增多,制工精細,且用途趨向專一。新石器中期后,出現了勞動工具用于械斗殺人之事,表明從此時起,具有戰斗性能的狩獵、捕魚、農業工具開始從一般的工具中分化出來,逐漸轉變成可致命的兵器。這個轉化過程,至新石器晚期基本完成。與此相適應,兵器由原來與工具合一時期進入獨立發展的新時代。
9. 石器時代武器加精靈
4大任務做完,證明不要扔掉。
轉身前去漆黑16樓上樓處找胖子對話。他會給你精靈王的弓,換弓給5點聲望。
據說帶精靈王弓轉生,紅利會增加。傳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