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我覺得任老師最大的特點是耐心和專業。課堂上沒有弄懂的解法、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她都會不厭其煩地帶我一起演算,直到我聽懂為止,同時,她在課堂上總是充滿了熱情,思路清晰,讓我不自覺就愛上了數學這門課程。”
曹同學在今年中考中取得了 605 分的好成績,進步最大的就是數學,由原來的 80 多分提升至 149 分,能在短期內取得如此大的提升,除了自身的努力,她說,有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真的很重要。
比如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任愛玲老師。
入職精銳八年半,任愛玲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畢業班骨干教師,帶教畢業班以來,她的中考上線率一直是100%,很多學生都在她的幫助下圓了名校夢。
2020 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給中高考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但她的教學成績一如既往的穩定和出色:包含曹同學在內的九名畢業班學員,六百分以上一共三人,普通市重點兩人,市重點上線率超過了50%。
“選擇了教師行業,見證他們的成長,他們將守護我們的未來,也將延展我們的未來,愿意傾盡全力,幫助他們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任愛玲說,自己將用和學生重疊的時光,為他們鋪展未來的道路。
教師是學生無聲的榜樣,要想自己的教育教學取得效果,老師就必須身體力行,有諾必踐,以信取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日常的教學中,任愛玲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她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及時完成作業,而每一份學生的作業,她都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布置,并且在下一次備課、講課前完成批改,以作業反映出的情況作為備課的重要依據;她也從不吝嗇對于學生的鼓勵,每當學生達成了約定的學習目標,她都會及時履行自己的承諾,也許是一個小本子,也許是額外十分鐘的玩耍時間,這些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在悄然間架起了師生間信任的橋梁…..
“作為一個老師,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不能太像老師。如果太像老師,師生間必有距離。”任愛玲時刻提醒自己,要忘掉自己是老師,要到學生中去,和學生站在一起,因此她的課堂氛圍也比較放松,這不是刻意在尋找一種感覺,而完全是以一顆童心在心理上和學生相容,這是師生之間全方位的信任,是一種真正的師生情。
在任愛玲看來,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細節與習慣: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成就未來!
數學一直是葉同學的跛腿學科,她的中考一模和二模成績都是 108 分。正式授課前,任愛玲老師認真研究了葉同學試卷的扣分情況,根據扣分點,她發現葉同學的基礎題扣分非常嚴重,尤其是答題步驟和書寫不規范,而且 24 題和 25 題沒有思路。
后續在做課程設計時,任愛玲以中考考綱考點和扣分點的細節切入,側重孩子書寫習慣的培養,帶著孩子分析每一道題目考察的知識點和用法,總結大題常見的書寫問題,以及 24 題常見的考法技巧。經過師生共同努力,葉同學中考數學 142 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
我們正處于一個以細節制勝的時代,轟轟烈烈的成功已經不再常見,大部分的成功都建立在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個細節之上。只有在無數微若沙礫的細節之上,腳踏實地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期望的成功。
“疫情期間的確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其實也是機遇。”任愛玲如是說。線上教學的諸多限制可能會影響溝通的效果,但是也有它的優點,比如學生可以通過回放反復學習薄弱的知識點,通過積累提升對于知識的理解。
從陌生到熟悉,任愛玲說,課堂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每天改變一點點,即使是線上課堂,孩子們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當問到對于幾個月線上授課的感受,任老師很坦率地說“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教學形式的變化也會引起教學內容側重點的變化,相應的課程設計和備課都要做新的打算,每次線上課程,從直播軟件到試講的每一個環節,她都會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因為她非常清楚,屏幕背后的,是考生炙熱的目光和對知識的渴求。
《莊子》有云:“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聲之于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
在日常的教學中,任愛玲尤其注重師生、家校之間的溝通和反饋,秉持學生立場、多元互動的理念, 給到學生、家長建議的同時,也積極進行反思和回應,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細心關心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發現學生的靈氣,讓他們找到學習的自信;精心備課,把握教材,把學生擺在第一位,上好每一堂課。
對于任老師來說,這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