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腦的32位是什么
指的是字長,32位CPU在同一時間最多能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64位也是這個道理,就是同一時間最多能處理字長為64位的二進制數據,字長較長的計算機,其計算精度也會比較高,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軟件都是在32位架構環境下開發的,這就是64位系統的兼容性不如32位的原因。
2. 電腦32位啥意思
電腦是32位,不是固定的,電腦32位是她的操作系統來確定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安裝32位操作系統的時候,它就采用32位模式計算,如果我們安裝了64位操作系統,那么他就改換成64位模式來進行計算,對于電腦來說,他最起碼都能支持64位的運算
3. 電腦的32位是什么意思
指這臺計算機使用了32位的CPU(中央處理器)。 32位計算機的CPU一次最多能處理32位數據,例如它的EAX寄存器就是32位的,當然32位計算機通常也可以處理16位和8位數據。1985年,在Intel由16位的286升級到386的時候,為了和16位系統兼容,它先推出的是386SX,這種CPU內部預算為32位,外部數據傳輸為16位。直到386DX(最初發布于1985年10月17日)以后,所有的CPU在內部和外部都是32位的了。
4. 電腦里的32位是什么意思
32位是指電腦CPU一次處理的最大的數據量,也就是它一次可以處理4Byte(32bit)
5. 電腦32位什么意思
32位機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能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
1、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
2、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字節,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字節,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字節,一個字節是8位
3、字節和字長的區別: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字節。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于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
32位計算機的CPU一次最多能處理32位數據,例如它的EAX寄存器就是32位的,當然32位計算機通常也可以處理16位和8位數據
6. 電腦的32位是什么型號
8位單片機很豐富:8051及其兼容單片機歷史悠久,與時俱進 atmel的AVR系列如ATmega16 ATmega32 微芯公司的PIC系列也都各有特色16位機:德州儀器的MSP430一家獨大,intel8098/8096早已風光不在32位機:法意半導體STM32F103STM32F407 飛利浦的LPC2220 三星公司的S3C2440等都屬于ARM構架或核心,種類很多,比16位機還紅火
7. 電腦是32位是什么意思
CPU的位和字長 位:在數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采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 字長: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字節和字長的區別: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字節。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于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字節,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字節,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字節。 市面上所說的64位處理器包括AMD Athlon 64與INTEL的EMT64處理器都是指通用寄存器的位寬,不是總線。 但要從數據總線方面來說,從80386開始就已經是32bit 而奔騰級別以上的CPU數據數據總線都是64bit了,包括安騰在內的64位服務器處理器。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32bit向64bit過度都是習慣上以通用寄存器的位寬來區分的。 還有一種更具體的說法是: 這里的64位技術是相對于32位而言的,這個位數指的是CPU GPRs(General-Purpose Registers,通用寄存器)的數據寬度為64位,64位指令集就是運行64位數據的指令,也就是說處理器一次可以運行64bit數據。64bit處理器并非現在才有的,在高端的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很早就有64bit處理器了,比如SUN公司的UltraSparc Ⅲ、IBM公司的POWER5、HP公司的Alpha等。 64bit計算主要有兩大優點:可以進行更大范圍的整數運算;可以支持更大的內存。不能因為數字上的變化,而簡單的認為64bit處理器的性能是32bit處理器性能的兩倍。實際上在32bit應用下,32bit處理器的性能甚至會更強,即使是64bit處理器,目前情況下也是在32bit應用下性能更強。所以要認清64bit處理器的優勢,但不可迷信64bit。 8位處理器、16位處理器、32位處理器和64位處理器,其計數都是8的倍數。它表示一個時鐘周期里,處理器處理的二進制代碼數。“0”和“1”就是二進制代碼,線路上有電信號,則計做1,沒有電信號則為0。8位機有8條線路,每個時鐘周期有8個電信號,組成一個字節。所以,隨8位處理器上升至64位處理器,每個時鐘周期傳送1個字節到8個字節,關聯到時鐘速度提高到若干個千兆赫之后,處理器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大。
8. 電腦中的32位是什么意思
電腦系統32位和64位的區別:
第一,設計初衷不同。64位操作系統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滿足機械設計和分析、三維動畫、視頻編輯和創作,以及科學計算和高性能計算應用程序等領域中需要大量內存和浮點性能的客戶需求。
第二,要求配置不同。64位操作系統只能安裝在64位電腦上(CPU必須是64位的)。同時需要安裝64位常用軟件以發揮64位(x64)的最佳性能。 32位操作系統則可以安裝在32位(32位CPU)或64位(64位CPU)電腦上。當然,32位操作系統安裝在64位電腦上,其硬件恰似"大馬拉小車":64位效能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運算速度不同。64位CPU GPRs(General-Purpose Registers,通用寄存器)的數據寬度為64位,64位指令集可以運行64位數據指令,也就是說處理器一次可提取64位數據(只要兩個指令,一次提取8個字節的數據),比32位(需要四個指令,一次提取4個字節的數據)提高了一倍,理論上性能會相應提升1倍。
第四,尋址能力不同。64位處理器的優勢還體現在系統對內存的控制上。由于地址使用的是特殊的整數,因此一個ALU(算術邏輯運算器)和寄存器可以處理更大的整數,也就是更大的地址。比如,Windows Vista x64 Edition支持多達128 GB的內存和多達16 TB的虛擬內存,而32位CPU和操作系統最大只可支持4G內存。
第五,軟件普及不同。目前,64位常用軟件比32位常用軟件要少很多。道理很簡單:使用64位操作系統的用戶相對較少。因此,軟件開發商必須考慮 "投入產出比",將有限資金投入到更多使用群體的軟件之中。這也是為什么64位軟件價格相對昂貴的重要原因(將成本攤入較少的發售之中)。
在這里特別強調,64位電腦雖然可以安裝32位操作系統,但是32位電腦絕對不能安裝64位操作系統。這點至關重要務必牢記,以避免盲目下載和安裝。
9. 哪些電腦是32位
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8位的“數據”或者一個8位的"指令"。比如00001101.
又比如:“+1”這個運算,你要先指示CPU做“+”,完成后再輸入“1”數據給CPU。
8位的CPU優點是設計簡單,處理速度比較快。
缺點就是:軟件設計復雜,繁瑣。不利于計算機的發展。
后來推出了16位的CPU,我們就可以一次處理兩個字節(16位)的數據了,比如“加1”這個命令?!凹印笔且粋€指令,占用8個位,余下的8位我們可以存放數據“1”了。
32位的CPU就更加方便了,我們就可以一次處理一個a=a+b這樣的命令了。
優點:簡化了軟件設計的復雜度
缺點:硬件設計更加復雜,計算速度下降。
一般來講32位的CPU對于我們來講是最理性的CPU,對于軟件開發來講足夠了。
10. 32位電腦是什么意思
1、地址線不同
32位的CPU的地址線是32位的,即CPU一次能夠傳送、處理32位的二進制數,所以理論上它能夠尋址的范圍是2的32次方,即4個GB,所以即使你的電腦能夠安裝8個GB的內存,系統也只能使用前4個GB的內存,而另4個GB的內存電腦就當沒有。當然由于32位XP的限制,32位的機器也只能使用3個GB多點的內存。
2、數據線不同
64位的CPU的數據線等是64位的,即CPU一次能夠并行處理64位的二進制數,所以理論上它能尋址的范圍為2的64次方,比32位的大得多多多,總之是N多個GB。只要系統、主板等支持,你的電腦可以裝很大的內存。(當然電腦能夠使用多大的內存,還要看主板北橋芯片,內存控制器,內存插槽數量等綜合來看。)
3、兼容性不同
64位的系統要比32位的系統在單位時間內能夠處理的數據更多,帶寬更大,處理的速度更快。64位的CPU現在是向下兼容的,64位CPU組成的系統,能夠裝64位的操作系統,也能裝32位的操作系統。當然由于目前大多數人使用的軟件還都是32位的,因此并不能完全發揮出64位CPU的性能。
擴展資料:
計算機操作系統歷史:
縱觀計算機之歷史,操作系統與計算機硬件的發展息息相關。操作系統之本意原為提供簡單的工作排序能力,后為輔助更新更復雜的硬件設施而漸漸演化。從最早的批量模式開始,分時機制也隨之出現,在多處理器時代來臨時,操作系統也隨之添加多處理器協調功能,甚至是分布式系統的協調功能。
其他方面的演變也類似于此。另一方面,個人計算機之操作系統因襲大型機的成長之路,在硬件越來越復雜、強大時,也逐步實現以往只有大型機才有的功能。
從1946年誕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以來,它的每一代進化都以減少成本、縮小體積、降低功耗、增大容量和提高性能為目標,隨著計算機硬件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操作系統(簡稱OS)的形成和發展。
最初的電腦沒有操作系統,人們通過各種按鈕來控制計算機,后來出現了匯編語言,操作人員通過有孔的紙帶將程序輸入電腦進行編譯。這些將語言內置的電腦只能由制作人員自己編寫程序來運行,不利于程序、設備的共用。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就出現了操作系統,這樣就很好實現了程序的共用,以及對計算機硬件資源的管理。
隨著計算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美國1976年的時候就研制了DIGITAL
RESEARCH軟件公司出8位CP/M操作系統。
這個系統允許用戶通過控制臺的鍵盤對系統進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對文件信息進行管理,以實現其他設備文件或硬盤文件的自動存取。此后出現的一些8位操作系統多采用CP/M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