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馬上就要到了,游戲防沉迷再次成為社會各界以及未成年人家長關注的話題。6月29日,騰訊、網易、米哈游三家游戲大廠同時發布了“暑假期間未成年人限玩日歷”,再次明確了孩子們可以玩游戲的時間,家長們也可以參考這一日歷規范孩子們的游戲時間。
同時,針對孩子冒用成年人身份繞過防沉迷系統監管的問題,作為一直在技術防沉迷上投入最早最多的騰訊,率先將“人臉識別”這一技術應用于游戲防沉迷中,通過AI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對用戶游戲內的行為特征進行判定,“抓”出可能冒用的賬號,要求二次驗證,拒絕或未通過驗證的用戶即納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監管,受到游戲時長和消費限制。過往數據也證明,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未成年保護的力度,減少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的情況。
“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頒布至今,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充值消費均得到了明顯控制。
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游戲工委聯合伽馬數據發布《2022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新規后,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戲時長在3小時以內,未成年游戲用戶群體整體消費水平處于低位。超過86%的家長對新規的執行效果表示滿意。
不過還是有一些家長因為孩子玩游戲這件事兒頭疼不已。這又是為什么呢?
《2022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有超35%家長允許孩子用自己身份注冊游戲賬號,并且在家長允許外,未成年人也常會通過冒用其他親戚、朋友等成年人身份信息的方式來繞過企業防沉迷系統監管。
這一現象暴露出了在游戲防沉迷工作中,部分家長在監管環節上的責任缺位。而孩子們很可能會轉而通過游戲,或是其他娛樂項目進行代償。
同時,報告還提到,家長對孩子游戲行為的態度與游戲對孩子生活的影響存在相關性,隨著家長對孩子游戲行為監管力度的下降,孩子出現過度游戲以影響日常生活的概率出現明顯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擺脫了游戲不良影響的未成年人,其家長對于游戲的態度更趨嚴格,不關注游戲內容便允許孩子進行游戲的情況極少出現。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保護的“最后一公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認為,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根本最終在于家庭,建立和諧平等的代際關系,讓孩子有一個溫暖的港灣,才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核心。
簡而言之,就是多關注、多溝通、多了解。尤其是暑假將至,家長們更應該多多關心孩子,陪伴他們度過一個自律又充實的假期。
為了幫助家長培養孩子自律游戲的習慣,騰訊宣布,7月3日,中國互聯網協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與發展工作委員會、團中央未來網、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父母必讀》雜志社將和騰訊公司一起推出“家長暑期服務園地”,不僅為家長提供親子教育案例、數字工具、志愿者答疑和青少年網絡素養課程,暑假期間還將陸續開展未保服務進社區、家長學生代表探訪“騰訊未成年人守護營地”等活動,屆時大家可以微信搜索未成年人家長服務平臺進行參與。
未成年人保護事關國家未來,是全社會需要協同發力、長期堅持的系統性工程。家長作為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第一責任人,更應該良好履行家庭教育和監管的職責。只有在此基礎上,政府、游戲廠商、學校才能夠更好地通力合作,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