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年輕人的“發量”問題說起。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聞數據顯示,我國有脫發問題的人超過2.5億人,平均每6人就有一位脫發者。并且脫發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26-30歲成為了脫發的“高發”年齡段。作為年輕人代表的90后群體,脫發比例居然高達36%以上。
年輕人的發量問題,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更是因此而發展成了一種社會學現象,在網上,大家開始用各種流行語來自嘲:我禿了,也更強了;事情發生的有些禿然;工作中的壓力令我頭禿……
在西瓜視頻、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上,關于年輕人發量的內容播放量也普遍比較高。所以,關注年輕人的發量問題,本質上也是在關注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生活方式的變遷。
也許只有關注還不夠,還需要切實的行動去幫助大家化解難題。如何化解呢?
1
西瓜視頻發起了“發量自救指南”
不久前,西瓜視頻垂類頻道西瓜健康聯合20+位科普創作人、還有北京日報客戶端、振東達霏欣共同發起了一次有趣的活動。名曰“健康周刊-發量自救指南”。
通過這個活動我們來看看,西瓜視頻是如何深度關注年輕人發量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的。
倪叔的第一感覺,這不只是一次深度內容共創活動,更是一次針對年輕人普遍關心的社會現象的大討論,活動本身的立意與指向更高。
好,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主要是兩點:第一,科普內容共創。第二,主題征集投稿。
活動邀請到了來自全國不同領域的20多位科普創作人,聯合他們通過不同角度切入,共創此次深度內容。
首先從內容創作者的身份而言,凸顯了活動本身的專業深度,很顯然這是一次對于“年輕人發量問題”的專業科普。
但是在內容的表現方式上,西瓜視頻還是保持了“深入淺出”的風格,做到這一點可能是一個挑戰,因為科普創作人群體有很多術語,而觀看視頻內容的普通人對這些深度專業內容是有接受門檻的。
比如提到頭皮PH值,普通人可能望而生畏,因為覺得太專業,但科普創作人娓娓道來,先從“頭皮也是皮膚”這個觀點開始,引出“頭皮也像其他部位的皮膚一樣有酸堿度”,繼而得出頭皮酸堿度(PH值)與脫發的關系,這樣一來,普通人也看得懂聽得懂了。
進一步來講,其實西瓜視頻“中視頻”本身就有一定的專業化色彩,這是為什么這次活動內容能夠順理成章引爆關注的先天條件。
從底層邏輯來講,西瓜視頻主打“中視頻”,這是它的差異化價值;從交互形式來看,西瓜視頻不是單屏瀑布流,也不是傳統的門戶網站;從視頻內容來看,它不搶流量,沒有那么強的壓迫感讓你恨不能一秒劃三下。在一個打破認知的方向上發力,必然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果。
如果說短視頻是興趣的鉤子,更多地滿足的是大家轉瞬即逝的情緒價值,那么中視頻更像是興趣的小劇場,它讓大家能夠坐下來聆聽觀賞一次愉悅的認知體驗。
與此同時,西瓜視頻“健康周刊”這個IP這次已經到了第四季,積累下了豐富的“健康科普”經驗與路徑,在與科普創作人們的多次溝通過程中將活動的來龍去脈、目標人群等等要素進行了說明,然后在內容錄制的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做了充分提前溝通,于是大家最終看到的就是既專業又有趣,觀眾觀看起來并不費力,反而是趣味橫生。
一共20期關于年輕人發量問題的中視頻,從年輕人的方方面面把“年輕人脫發”、“養發”、“護發”的原理、現象、方法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與此同時,則是活動的另一部分:主題征集投稿。
這部分內容其實是對于“共創內容”的補充與互動,它把線上的網友們、創作者們通過“有獎征集”的方式匯聚起來,整個活動的節奏就不只是單向的灌輸,還有來自網友們的反饋,同時也擴大了“健康周刊-發量自救指南”這個活動主題的破圈傳播。
經過一個多月的周期,最終這次活動的效果也很好,20+科普創作人共創,西瓜視頻攜手北京日報、振東達霏欣,三方合力,項目整體曝光35億+。
2
本質是挖掘了“專業、有趣、有用”三個內容價值
為什么西瓜視頻“健康周刊”這個IP能夠取得這么好的活動效果與影響力呢?
從“健康周刊-發量自救指南”節目內容的表達方式來看,它是一次“普世”的對話,知識干貨+日常的生活語言,共創內容讓受眾“聽得懂”更“愿意聽”、“喜歡聽”,“健康周刊”IP中衍生內容的終端表達,是與“禿頭”流量數據背后人群的真誠對話,聽見需求后的科普提供。
“健康周刊-發量自救指南”是從時下備受年輕人關注的“發量”、“頭”等大事這個熱點問題切入的,然后一步步將活動內容精確地覆蓋在這個熱點之上,也就是說,本質上是通過有序有效的內容來化解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痛點,所以叫“發量自救”,這個邏輯是抓人的。
它是雙向奔赴,不是單向填鴨。
再往深處洞察,其實在倪叔看來是其在內容層面挖掘出了關于西瓜視頻“健康周刊IP”的三個影響力價值:專業,有趣,有用。
這三個價值又與三個維度一一對應。
專業對應的是西瓜視頻平臺擁有豐富的專業內容創作者資源。有趣對應的是當前消費者對于“健康周刊IP”延伸下的內容深層興趣,此次“發量自救指南”的主題,以及“內容共創+征稿玩法”皆從社會洞察直擊健康痛點,生活的、雙向的、直接的互動形式,有效拉升了年輕人群的參與活躍度;有用對應的是內容專業的價值對于“脫發”、“健康”領域的知識補給,滿足了年輕人的專業科普需求,同時依托西瓜視頻的平臺傳播力和互動力,“健康周刊IP”下的內容釋放,也是對活動發起端、品牌,具有有效的曝光和心智植入價值。
達霏欣作為治脫生發行業的領軍品牌,同時作為本次活動的聯合發起方,對應在具體內容和主題上,契合度比較高;換言之,一次深度內容傳播匹配的品牌一定是那些專業品牌,品牌與平臺、消費者的訴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大家不是單純地為了“賺錢”和“生意”,而是讓真正有用的產品價值與那些有真實需求的用戶建立深度連接。
本次活動“振東達霏欣”就在這樣的三個價值邏輯下,在無形中與潛在消費者進行了精準的品牌印象深植+供需連接。
大家在觀看科普創作人科普內容的同時,品牌產品核心賣點及形象的露出和節目內容、玩法的高頻綁定,亦是一種認知提醒,品牌印象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被認識、了解直至高頻深植。
而節目中創作人科普分享的養發及防脫生發方法中,品牌產品成分的剛好匹配,也對應了消費者的嘗試需求,脫發的焦慮情緒在內容中得到出口釋放。
3
內容價值背后的商業價值
行文至此,其實中視頻這種適合于“深度內容傳播”的載體、西瓜視頻以及健康周刊這個IP都顯示出了獨特的商業價值。
因為這是一個興趣的時代,各大平臺都在想方設法去吸引消費者的興趣,試圖用豐富多彩的內容激發消費潛能,而中視頻激發的是“高濃度”興趣,也就是說,它是真正深入人心的需求,通過更加沉浸式的認知交互去喚醒消費者對于內容、品牌的認同。
與此同時,西瓜視頻又與今日頭條、抖音多端協同,擁有強大的用戶數量優勢,同時在用戶質量方面也更加精細。
本質上是在“逆周期”的前提下同時又給“周期”進行了增量價值拓展。說白了西瓜視頻是有流量的,并且是更高質量的流量。
今天的大多數內容平臺,其商業價值到底在哪里?僅僅是憑借廣告去吸引流量嗎?倪叔不這么認為。
事實上,反倒是那些擁有更高質量的內容傳播優勢的平臺,也就自然地擁有獨辟蹊徑的商業價值,它不僅僅是“廣告”、“宣發”,還有更深度的價值,比如“幫助品牌與目標人群建立更深度的連接”、“提升品牌的專業心智認知”等等。
這些額外增量價值,正是西瓜視頻、健康周刊IP獨有的商業價值。
如今的品牌其實不缺流量場景,也不缺表達管道,但是缺深度營銷。營銷的本質是讓品牌和目標人群建立深度連接,很遺憾的是,今天大多數營銷場景是流于表面的,很難形成深度連接。
在當前唯流量論的潮流周期內,逆潮流往往意味著另一種真相。比如大家都一窩蜂地搶流量,這時候那些將目光聚焦在事件本質的品牌反而顯得與眾不同。有不少品牌被稱為一股清流,并不是他們做對了什么,而是做“錯”了什么,錯開了泥沙俱下,另辟蹊徑,人們反而靜下心來想聽聽你說什么。
有的平臺也和這些品牌一樣,希望能給消費者帶來一點兒更有深度的內容。并不是這些平臺不喜歡流量,而是相比起流量價值,它們想要探尋更多的價值。有人說這不就是標新立異嗎?也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為客觀上確實有點不一樣,說它不對是因為平臺的動機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它的底層邏輯決定了它必須不同。
2023年的消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周期,要穿越這個周期,給品牌們帶來了新的挑戰,那就是找到與用戶深度連接的場景,把內功練扎實,把高質量用戶資產當做穿越周期的最堅實的底氣。
西瓜視頻這片陣地,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窗口價值更突出,它不僅僅意味著一次品牌曝光的達成,也意味著品牌深度經營、長期經營的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