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西了解Apple Pay已于2.18日凌晨5點正式登陸中國,這是蘋果首次嘗試打入亞洲支付市場。那么問題就會隨之而來,Apple Pay攜手銀聯能斗得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嗎?西西這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見解!
什么是Apple Pay?
Apple Pay是蘋果在2014年隨著iPhone 6和6 Plus一道推出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用戶將信用卡或借記卡添加入iPhone的Wallet應用中,進而通過指紋識別技術完成驗證,借助NFC近場通訊技術與支持這一技術的支付終端完成交易。這一支付方案只支持2014年之后的iPhone或是iPad;部分較早機型也可以通過Apple Watch實現支付,但缺少了指紋識別驗證。
“從目前功能而言,Apple Pay只是一個卡片包,和中國逐步普及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有著本質區別;后者可以通過網絡完成線下支付、轉賬、網絡購物以及儲蓄理財等諸多功能。但投行Piper Jaffray分析師孟斯特上月預計,今年蘋果可能會在Apple Pay中加入轉賬支付等新功能。”
中國銀聯的背后支撐:
中國銀聯在中國銀行卡支付市場一直占據壟斷地位,有了中國銀聯在背后的支撐,Apple Pay也輕而易舉地與19家中資銀行達成了交易。據蘋果官網顯示,支持蘋果支付的金融機構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北京銀行、交通銀行、廣州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以及郵儲銀行。
Apple Pay允許用戶通過蘋果的iPhone、iPad以及Apple Watch等設備使用該系統進行購物付款,用戶將設備靠近有Apple Pay或中國銀聯“閃付”(QuickPass)標識的掃描儀即可完成支付。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INIC)的2015年官方數據顯示,超過3.58億中國人通過移動設備進行在線支付,而使用在線支付的人數就有超過4.16億。
蘋果于2014年在美國推出Apple Pay,目前已將該服務范圍擴大至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據媒體報道,在Apple Pay推出之際,分析師們并不看好其在亞洲市場的擴張。CNBC曾引述分析師的觀點稱,和硬件截然不同的是,蘋果支付,要進入東亞,可能還需要至少四年的時間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銀聯以每張卡均補貼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動發行了銀聯卡,無論如何,于國于民,均是大利,對產業來講,是有歷史貢獻的,大功將成之時,被突然殺出的支付寶、微信以直連銀行方式不再經過銀聯轉接,卻白白使用了全球所有銀聯卡賬戶體系,這就是所謂“螳螂捕蟬”。
支付寶、微信這班勇士必定不甘心只坐擁線上天下,于是借助二維碼和大力補貼方式于2015年全力以地毯式空投炸彈方式進攻線下支付,意圖一統線上線下,完成其大數據閉環和金融支付全覆蓋,最終以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為輔助實現其金融帝國的繁華大夢。而一旦完成線下支付全覆蓋,那幾十億張由銀行和銀聯多年辛苦發行的銀聯卡將全部免費為其使用。
不過正當二維碼喧囂之時,基于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技術創新方式推出的Apple Pay,以及前不久推出的云閃付,不知道會不會成為那個面向捕蟬的螳螂俯地而沖如高山擊水般的“大黃雀”,上演一出驚天逆轉的“黃雀在后”?只能拭目以待了,當螳螂比較大而多時,大黃雀“吃”完螳螂也需要很多時間才行。
蘋果方面,iPhone系列產品是否能夠繼續保持它的“賣腎”引力波,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保持逼格的關鍵。
銀聯方面,銀聯POS完成的非接改造質量究竟如何,將會是產品成功的另一重要基石,而Apple Pay的英文洋名和操作手法又是否會得到收銀員和大媽大叔們的買賬,又是一個值得時間考驗和解決的人性和營銷“技術”性問題,。
Apple Pay的2016年全年大型營銷活動是否能夠有效和公平地執行,更加是一個考驗市場化銀行卡產業組織能力的大問題。
在線上線下支付緊密結合的大勢下,銀聯的移動互聯網人才精英儲備是否足夠強大又必將是人才競爭時代的重要命題。
此外,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移動互聯網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當下,將支付產業與消費、社交、營銷服務、金融理財等產業的深度持續緊密結合是大勢所趨看,就像支付寶和基金結合推出余額寶,以及近期微信紅包提現收費似乎意圖將資金趕到理財通一樣,銀聯、銀行和蘋果公司能否在針對中國本土化綜合O2O生態鏈建設方面體現出如支付寶、微信般的快速反應和迭代更新能力,也必將是另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就西西個人而言:
我不太看好Apple Pay入華,沒有用戶基礎、沒有相關產業、沒有了解國情,光靠中國銀聯這個招牌是無法能跟TA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