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聯想集團公布2020/21財年(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全年和第四財季(2021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財報。其中,全年總營收同比增長19.8%,達到4116億元人民幣;稅前利潤12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近80億元人民幣,年同比增長均超過70%。
軟件與服務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30億元人民幣,年同比增長近40%,占總營收比重達8%——這是聯想集團最新的財報數據。這一數據的背后,顯示出公司智能化轉型已見成效,“硬科技”屬性凸顯。
“新IT”布局:軟件和服務收入創新高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從收入構成看,聯想集團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在20/21財年實現收入36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數據中心業務集團實現收入4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其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在所有大區均實現大雙位數增長,第四季度中國增幅超過80%,繼續穩居全球PC市場強者地位;移動業務在全球各大區實現廣泛同比增長,第四季度印度的增幅達到294%;數據中心業務實現了所有大區營業額增長,第四季度中國增幅達到了53.4%。
2020/21財年,聯想集團軟件與服務業務整體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30億元人民幣,年同比增長近40%。可見在基本盤業務實現穩健增長的同時,聯想集團的轉型業務發展迅速。
今年4月,工信部公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
早在2018年,聯想集團便啟動自身發展與產品結構的智能化轉型升級。對于如何加強實體經濟發展,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指出,應當以“新IT”賦能實體經濟,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業整體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據介紹,所謂“新IT”,是指基于“端—邊—云—網—智”技術架構賦能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
“硬科技”新底色:賦能實體經濟轉型
在聯想集團看來,推動“新IT”與中國體量龐大的實體經濟相結合,不僅能夠幫助各行各業實現降本提效,而且能夠以更高質量的供給來形成新模式、創造新需求,增強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中信證券近日發布研報表示,借助技術研發、供應鏈管理以及渠道與服務等層面突出能力,聯想集團正全面推動由設備交付向智能化解決方案的變革。國金證券今年5月指出,方案服務業務將成為聯想集團智能化轉型下一站。聯想集團已具有遍布多個行業的智能解決方案提供能力,涵蓋政府、教育、廣電、制造、能源、交通、醫療、互聯網、金融等行業。
為了加速實現自身智能化轉型、更好賦能實體經濟轉型,聯想集團近年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與此同時,聯想集團還于今年1月發布公告稱,擬發行中國存托憑證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借力境內資本市場,促進公司資本結構多元優化。根據數據,在近三個財年,聯想集團研發投入分別達85.3億元、94.6億元及98.5億元人民幣,超過“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6000萬元”的科創屬性評價標準。
除了啟動“回A”計劃外,聯想集團還于今年2月宣布架構調整,成立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原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更名為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架構調整后,聯想集團將由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三大業務集團構成,分別承接聯想集團智能化變革“3S”戰略中的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設施及行業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