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從古至今都是稀有的貴金屬,有著比其他的金屬更大的價值,不管是當成貨幣流通,還是當成飾品售賣,都不影響它的自有價值,所以一直備受人們的喜愛。如今的黃金,一克價值在三四百元左右,漲幅和跌幅都不是很大,可見黃金的確很保值,有些人甚至將買黃金當成一種投資方式。
現代社會為了方便攜帶和流通,大多使用紙幣,而在經濟制度落后的古代,黃金可是比較常見的貨幣,但是由于其價值比較大,只有有錢人才拿得出黃金。封建社會滅亡之后,中國進入了一段時期的飄搖,尤其是民國時期,物價上漲得離譜,貨幣貶值得厲害,但是仍然有人不斷地囤積黃金,那當時的黃金,換算成現在到底值多少人民幣呢?
民國時期的黃金因為外形原因,有個綽號,那就是“黃魚”。較輕的是“小黃魚”,較重的是“大黃魚”,相比較而言,“大黃魚”保值性更高,因此更受歡迎。黃金雖然是流通的金屬貨幣,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怎么會見到,一來是攜帶不便,二來是大多數的東西都沒有那么大的價格,只有購買一些大件或者是昂貴物品的時候,才會用到黃金。
但是民國的物價水平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階段,就連一些簡單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賣出了天價,比如一塊油餅都會賣到8塊錢,而一百塊錢可能都買不了一只雞,所以黃金也開始成為通用的貨幣,街上也經常會見到用黃金來進行交易。
隨著貨幣的貶值,民國時期的工資水平也顯得特別高,比如一些有名的文人,收入簡直達到了巔峰。魯迅當時一個月的稿費以及自己在大學教書的工資,加起來大概有三根大黃魚那么多,在當時幾乎可以買一座四合院。這樣的收入水平,每個月養十幾口人都不是問題,可見當時的文人待遇有多好,跟一般的工人階級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差地別。
即使在那樣的時代里,黃金依舊保持著自己應有的價值,不少人依舊會花錢囤積起來,一旦遇到戰亂或者全家搬遷的時候,有黃金傍身都是最放心的,因為不管到哪,黃金都可以兌換成紙幣使用。這也讓許多買賣黃金的商人發了一筆國難財,畢竟只要兌換的時候稍微壓低價格,再以高價賣出就可以賺到不少的差價。民國有不少這樣的商人因此發了家,也有因此身陷囹圄的例子,一旦到了戰亂時期,沒人來買賣黃金,那么商人就賺不到什么錢,甚至還會因為這樣的財富而受到軍隊的覬覦。
那些囤積黃金的人如果保得住自己的黃金,那么后期的經濟條件肯定會比普通人要高。據說當時有家道中落的大戶人家給后人留了3箱“大黃魚”,等到新中國成立、社會穩定之后,足足換到了九萬元的現金,而所謂的萬元戶在當時少之又少,可見黃金的價值仍然不可小覷,那到底當時的一根“大黃魚”相當于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民國的“大黃魚”大多在三百克左右,而黃金的價值如今變化不怎么大,每克的價值大約三四百元左右。如此換算的話,一根“大黃魚”的價值在十萬到十二萬之間,怪不得魯迅一個月的工資就可以買四合院。
其實黃金之所以昂貴,并不單是儲量太少,而是因為開采難度太高以及仿造難度太大,才可以一直保持這樣的價值。當然不同的時代也會有一點波動,最高的時候會到達每克五百元左右,最低的時候價值依然保持在三百多,所以黃金自始至終都是人們心中最保持的貴金屬。如今的中國早已進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黃金不再被當成貨幣使用,更多的是當成投資品和收藏品,以前的“大黃魚”已經是一個時代的回憶,更是歷史的最好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