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忙于取數、缺少領導指導、對業務不熟悉,是阻礙數據分析師成長的三座大山。如果再加上:被追著屁股要報告 + 報告被嫌棄沒深度,簡直就是“五雷轟頂”。最典型的,比如這位星友,簡直是各種困難都集齊了:
圖片
因為問題太過典型,所以今天專門分享一下破局思路,有相似難題的同學做參考哦。
理清解題步驟
用數據分析解答業務問題是有固定步驟的:
第一步:基于業務流程,梳理數據指標體系
第二步:基于指標體系,診斷業務發展中問題
第三步:基于問題診斷,分析業務行動有效性
因此,到一個新環境,第一步要先了解業務流程,梳理指標體系。像這位同學,隨手寫出的指標很零散,看不出主次,這就是第一步解題動作。
梳理數據指標體系
之所以叫指標“體系”,是因為零散的一堆指標很難看出問題,需要有邏輯地組織起來。常見的組織有三種:并列式、總分式、漏斗式。這位同學主要做的是toB銷售,因此適合用總分式,先理清:GMV、客單價、頻次、毛利、凈利潤關系(如下圖)。
圖片
之后,可以結合新客戶拜訪流程/老客戶下單流程,理清銷售過程指標(如下圖)。
圖片
數據指標體系也需要分類維度的配合,銷售類指標體系,一般搭配人(客戶)貨(商品)場(銷售渠道)作為分類維度。
圖片
這樣就搭起來指標體系的骨架,后邊可以根據業務流程細節做修修補補,也能進行診斷性分析。這一步是基礎工作,得先熟悉業務場景,理清指標關系,不然后邊都很困難。
建立問題診斷邏輯
有了數據指標體系以后,診斷問題就很輕松,一般按照“由遠到近,從大到小”的原則,構建診斷問題邏輯:
1、是否符合常規銷售周期(剔除報假警)
2、是否持續性下跌(從下跌源頭開始追查)
3、是客戶數少了,還是下單金額少了(下鉆)
4、是大客戶少了,還是散客少了(人的維度)
5、是時令生鮮少了,還是硬通貨少了(貨的維度)
6、是銷售開發少了,還是自主下單少了(場的維度)
這一步,1、2、3問題,不需要拆分,只看整體指標即可,因此可以很快上手。4、5、6問題比較麻煩。一來,需要拆分數據,觀察很多次。二來,不同時間點,問題可能不一樣,因此需要在不同月份更換拆分維度。三來,需要積累業務標簽,才方便解讀數據。
圖片
這個過程需要分析經驗的積累+不斷嘗試,因此可能消耗較多時間。伴隨著積累的增加,也顯得一個數據分析師在行業經驗越來越豐富。
衡量業務行為效果
“選商戶經常購買的品類提升價格”,就是一個業務做的提升業績的動作。這種對具體業務動作的分析,要先提分析假設,這樣很容易推出結論。
比如漲價提升業績,最好的情況下:選品是高溢價、高品質的非標品,比如小青龍,車厘子之類,客戶很難橫向對比價格,加上本身品質不錯,對價格沒那么敏感,那漲價也能接收。
最差的情況下,選品是普通的、品質區分度不大的標品,比如米面油蛋,客戶一看“誒呀,你比市場價貴那么多!”就跑掉了。
在做分析的時候,可以把上述假設表述如下:
圖片
這樣數據出來以后,直接觀察結果就行了
1、活動上線以后,整體業績是上升(成功)還是持平、下跌(失?。?/p>
2、活動刺激的品類,哪些價格敏感度高(失?。┠男┟舾卸鹊停ǔ晒Γ?/p>
3、參與活動的客戶,是否整體消費減少(失敗)是否轉向采購未提價商品(失?。?/p>
評估1次活動效果是相對簡單的,作為數據分析師,只要能理清活動目標,活動達成目標的業務邏輯,就能快速輸出評估結果。這是數據分析師們應優先培養的能力。
但回答業務部門:“我要怎么做才能提升業績”,則是需要較長時間沉淀的。因為提升業績的手段不止一種,得在實踐中見多識廣,多了解一些業務手段,才好做出建議。這就需要數據分析師們多做記錄了,把圍繞同一目標的不同業務動作整理出來,之后才好對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