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最近沒有刷到過這種視頻嗎?
就是同一首批量復制的 BGM ,兩個漂亮美眉打扮時尚,穿衣鮮艷靚麗,上到配飾、發色,下到鞋服通通按著色卡精心搭配過的那種視頻嘞!
然后其中一人舉著手機 45 度俯拍,同伴則在旁邊扭動腰肢凹著造型,好生快樂。
2G 沖浪選手都知道,這可不就是最近特火的——多巴胺穿搭。
多巴胺咱熟悉,不就是興奮劑嘛。
唉不是,2000 年時,諾貝兒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 Arvid Carlsson 做過證實,人在積極快樂的時候,大腦就會分泌大量多巴胺。
那么多巴胺穿搭,顧名思義就是讓人感到快樂的穿搭。
那么怎樣的穿搭能調動人的情緒呢?
美國時尚心理學家 Dawn Karen 在《穿出最好的人生》中曾提到,穿著相對明亮的服裝可以釋放大量讓人感到愉悅的神經遞質多巴胺。
就好比綠色讓人心曠神怡,藍色能安神鎮靜。
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多巴胺穿搭,并不是把你衣柜里幾件五顏六色衣服一股腦往身上套就完事的哦,它有可參考的公式和顏色口訣。
所以多巴胺穿搭從博主“白晝小熊”那火起來之后,就瞬間點燃了全網,博主們紛紛開始了挑戰。
有明星陣營的:
拖家帶口的:
狗界多巴胺:
消防員、醫生什么的都換上了多巴胺制服:
甚至還有博主挑戰在“人均黑白灰”的韓國街頭穿多巴胺炸街:
這玩意火到什么程度呢?
在小紅書上搜索“多巴胺穿搭”,就有 282 萬+相關筆記,相關熱詞瀏覽超過 2.5 億;
在微博上的相關閱讀量同樣也達到了 2.5 億次。
如果說一開始的多巴胺穿搭有配色原則,那看上去倒是挺賞心悅目的。
但嘗試的人多了,風格就開始不受控制起來,有網友開始大膽撞色,恨不得集齊彩虹七色。
有網友為了蹭多巴胺熱度,將一些很日常的穿搭,或是很小眾的風格,也打上多巴胺的標簽。
但......狐妹怎么覺著不太對勁呢。
這,這是殺馬特?還是早期 QQ 秀啊?
我翻評論區一看,發現好多網友居然也是這么想的哈哈哈。
其實多巴胺穿搭并不是什么新型穿搭。
在多巴胺穿搭掀翻調色盤之前,小眾穿搭風格諸如:y2k 、Lolita 、末日廢土風、哥特暗黑風等一直都存在。
即便是在包容度十分高的中國街頭,你 cosplay 個貂蟬走在路上都會被人圍觀拍照。
但和小眾亞文化不同的是,多巴胺風傳染性極強。
博主們穿著穿著,就開始研究起了新玩法,什么多巴胺美甲,多巴胺妝容、多巴胺拍照、多巴胺文學等等。
其實年輕人通過多巴胺穿搭治愈自己是一件特別好的事。
但當多巴胺沾染上了金錢的味道,性質就不一樣了。
說白了,“多巴胺風”本質上是“情緒價值”消費,落到快時尚品牌手里,就被營造成絢麗斑斕的視覺氛圍,而快樂也被打包販賣。
動輒百元的網紅潮襪 HAppy Socks,因其五彩斑斕的顏色和搞怪的款式,被上百萬網友稱為買了會上癮的時尚單品。
甚至還被打上 tag 為#百元內的平價襪子#風靡全網。
狐妹心想,這可真是重新定義平價啊...
而曾經和“塑料感”、“智商稅”、“花里胡哨”掛鉤的施華洛世奇更是憑借多巴胺風直接躺贏。
標價近兩千元的七彩糖果手鏈被全網瘋傳為多巴胺女孩的標配首飾。
但施華洛世奇的原料并不是水晶,而是較為廉價的高鉛玻璃,這個定價從經濟價值上來看,就差把“我是韭菜”寫在腦門上了。
但不管是七彩糖果,或是一些 diy 手工彩色手鏈,口碑得來全不費功夫,只要打上#沒有多巴胺女孩能拒絕 blingbling #,流量嘩啦啦地來。
“多巴胺”紅利更是一路爆到了茶飲圈。
從星巴克的多巴胺配色生咖,到庫迪水果多巴胺系列果咖,再到古茗的榴蓮拿鐵,連一向與營銷絕緣的的 1 點點奶茶,也推出多巴胺飲品“薄荷綠茶凍”和“薄荷奶綠,替代可樂成為今年夏天的快樂水。
瑞幸則將爆款單品和色澤高飽和的水果一結合,推出金黃色的橙 C 美式,粉色的抓馬西瓜拿鐵,青色的夏日青提拿鐵等等。
而霸王茶姬則推出炸街“多巴胺粉”,引發 3000 多萬人的關注。
“全網多巴胺”表面上是在鼓勵年輕人不要被定義,要大膽地制造快樂,表達快樂,翻身做情緒的主人。
但狐妹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多巴胺風”也恰恰是年輕人打團體標簽的證明。
以往穿著 Lolita 渾身不自在的人,現在反倒是主動給自己灌滿了快樂因子,附上#多巴胺穿搭#的 tag 走遍全網。
互聯網的 tag 太多了。
多巴胺穿搭說白了就是一種情緒穿搭,給情緒貼個標簽,就能順理成章地 #看多巴胺穿搭猜 MBTI # 。
MBTI 在社交場合就相當于年輕人的身份證,好比人家問你什么星座一樣,年輕人都會通過對方的 MBTI 類型來猜測其性格。
而現在,人們更是用衣服顏色來定義你的性格。
例如以紫色代表“理性主義”、綠色代表“理想主義”、藍色代表“守護主義”、黃色代表“樂觀主義”等等。
放眼望去,滿滿的標簽。
穿搭再進階一下,還能變成看臉猜 MBTI ,甚至看微信三件套,看手機桌面的布局以及屏保。
這種看似無厘頭又玄乎的對號入座,在小紅書上有著近 900 萬的熱度。
狐妹也是狠狠地震驚了。
更震驚的是,評論區還真有猜中的網友
八竿子打不著的性格測試都能和多巴胺扯上關系。
這不禁讓狐妹覺得,“為所愛買單”成了 Z 世代年輕人的消費標準,而“快樂至上”成了他們對事物的判斷標準。
年輕人通過產品和社交生活表達自我,強化 Z 世代的社群歸屬和標簽。
凸顯社會地位的經濟價值被弱化了,而彰顯個性標簽的社交價值被無限地放大了。
在個人 IP 時代, E 人( MBTI 人格中的社牛)挑戰在地鐵、菜市場等人多密集的地方邊走邊化全妝;
或者放棄高薪工作跑去擺攤,通過自媒體記錄打工人變形記,日更年輕人的新版毒雞湯。
總之,“多巴胺”只是萬千標簽中的一個,年輕人看似扎堆活過來了,但同時也在被一個又一個的標簽捆綁著。
參考資料:
都市快報:“想把整個貨架買回家!”這屆年輕人愛上的#多巴胺穿搭#,到底是個什么玩意?
新周刊:“多巴胺穿搭”上熱搜,憑什么?
界面新聞:左手多巴胺穿搭,右手MBTI性格,被標簽的年輕人
編輯: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