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王琳
日前,中國證監會公布了最新一份行政處罰,揭露了陳維新、張兆陽、朱瑞、李衛衛、朱一棟5人操縱股價的行為。經查明,當事人控制使用115個證券賬戶,不以成交為目的地頻繁買賣鳳形股份 (SZ002760,股價23.42元,市值25.29億元),導致鳳形股份股價大幅偏離同期中小板綜指。然而一波操作后,賬戶組合卻虧損3.04億元,5人也被合計罰沒300萬元。
上述操縱股價的事情,還要追溯到2017年。彼時,鳳形股份收購雄偉精工項目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審核通過,為了維持鳳形股份的股價,確保非公開發行順利實施,鳳形股份的時任副董事長、總經理陳維新親自上陣,開始“雇人”拉高股價。不曾想“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合計虧損逾3億元。
實際上,通過操控股價來進行所謂“市值管理”,鳳形股份不是第一家,以往,也有上市公司被查處。今年以來,監管層頻頻釋出信息,打擊“偽市值管理”是監管重點。例如,證監會在今年《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9024號建議的答復》中就曾表示,證監會和交易所、上市公司協會多次督促各市場主體市值管理嚴格遵循“三條紅線”和“三項原則”,對“偽市值管理”從嚴監管,精準打擊。其中“三條紅線”的第二條就是“嚴禁進行內幕交易或操縱股價牟取非法利益,擾亂資本市場的三公秩序。”
在筆者看來,對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層來說,通過操縱股價等方式進行所謂“市值管理”往往得不償失,比如,鳳形股份、柏堡龍等公司發生的“內外勾結”操縱股價事件最終都以虧損收場,即便操縱股價獲利,也容易被監管查到,最終被“秋后算賬”。
“股神”巴菲特曾說:股價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與“不斷創造價值、讓公司價值在市場得到充分反映”的市值管理背道而馳的“偽市值管理”,只會損害公司的價值,使公司成為長期視野下的輸家。
就這個意義上來講,操縱股價并進行所謂“市值管理”,最終的輸家不僅僅是上市公司,可能還有更多的其他投資者。偽市值管理,成不了一個正常上市公司的“遮羞布”。
如何避免類似偽市值管理,筆者建議,一是監管層可以加大監控易“發案”關鍵時間節點、事項節點的上市公司。例如在再融資、關鍵人重大減持、披露重大交易計劃之時,公司管理層往往更有主觀動機和動力去操縱股價。在上述鳳形股份案例中,操縱股價的最直接動因就是,鳳形股份彼時的股價低于其發行價,阻礙了其定增計劃的實施。
從監管角度來說,在現有條件下,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一些操縱股價的“偽市值管理”行為,是比較容易露出狐貍尾巴的。
二是抓住重點人群,即對券商人員、基金公司人員、上市公司管理層及實控人等重點關鍵群體進行定期的教育提醒工作,這些人員有著直接參與或配合參與股價操縱的更大風險,需讓他們牢固建立起遠離“偽市值管理”的意識。
三是對于長期進行股價操縱的慣犯可進一步加大懲處打擊力度,例如上述鳳形股份的李衛衛,就已多次“作案”,且被處罰后仍未悔改,這樣的人員可適當加大經濟處罰力度,甚至從刑事處罰上加以震懾。
最后,對于投資者而言,那就是要遠離這類有過“偽市值管理”劣跡的公司,因為這類公司管理層往往少有專注于公司經營,從而讓投資者難以享受到投資的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