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碩要“退場”了嗎?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持續擴招,這一問題被反復熱議。公眾對于“人才過剩”的敏感神經,似乎開始集中在學術型碩士身上。
日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布公告,從2024級開始,不再招收統計學專業(專業代碼020208)碩士研究生。此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也在近期宣布,不再招收軟件工程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東北林業大學的風景園林學、公共管理學兩個學碩專業也從2024年起停止招生。
學碩不斷縮招,甚至停招,已經成了近幾年的趨勢。反之,在規模上,專碩開始“做大做強”。
作為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兩種不同類型,學碩和專碩各有其特點和培養目標。但事實上,長期以來,對于專碩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一直存在爭議。甚至有觀點認為,專碩是低配版、短學制的學碩。
如何避免“學碩衰,專碩興”成為“劣幣驅逐良幣”?調整招生規模,之后呢?
專碩要占2/3
再有幾個月,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就將展開。但有的專業要從招生簡章上消失了。
近日,多所高校相繼宣布將停止個別專業的學術型碩士(學碩)的招生。學還在上,專業沒了,一些學生戲稱自己要“絕版”了。
這些動靜,看似是高校對于自身內部學科設置的調整,其中的邏輯卻不僅于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軟件學院就明確提到,要聚焦軟件工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該校去年也宣布自2023年開始停招法學學術學位、新聞傳播學學術學位的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學術型碩士的縮招或停招越來越普遍。比如復旦大學軟件學院、經濟學院,北大國發院,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等。
統招錄取的學碩逐年減少,推免占比越來越大,擴招的指標主要是專碩,部分學碩專業的招生人數則直接歸零。
2022年9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進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培養,招生比例達到14.4%。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專碩占比僅15.9%,2017年首次超過學碩招生人數。
在這背后,是政策的明顯傾斜。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中明確提到,到2025年,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
據統計,2020年獲批/加強建設后獲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的41所高校中,共新增了105個碩士授權點,其中學術學位碩士點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101個。
根據上述發布于2020年9月的《方案》,截至2019年,累計授予碩士專業學位321.8萬人、博士專業學位4.8萬人。
此外,針對行業產業需求設置了47個專業學位類別,共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996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78個,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行業產業。
專碩何以“逆襲”
于是,專碩研究生逐漸就成了研究生教育主體。
“學碩培養方向是學術研究,在我國學碩總體規模已經達到高值的前提下,學碩逐步收窄是必然趨勢,畢竟學術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看來,許多學生選擇讀碩士也是出于增加就業競爭力的考慮,并非一定對學術研究多么有興趣。
盡管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停招可能是個“壞消息”,但這其實也是眼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專碩面向就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專業領域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專碩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擴大的過程中,就往這個方向發展。
而理論研究,確實也沒有必要再搞人海戰術。
據《光明日報》報道,2020年7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明確提出要穩定碩士規模,擴張博士規模,“未來高層次研究人才將主要以博士教育為主,碩士生培養將主要以應用型人才,即專業碩士為主。”
從人才培養來看,學術碩士主要是培養學術型人才,除師范生外,攻讀博士也幾乎是必由之路。
做學術的回歸學術,其實早已明確。比如,專業碩士生在讀碩士期間不能申請博士生,學術型碩士可以申請碩博連讀。
除了減少統招,增加推免,有的高校還開辟了新的選拔方式。
2021年,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宣布不再招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曾引起很大關注。公開資料顯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是國內較早從事經濟學研究生培養的單位之一。
目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全國優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營是該院預選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而且,學碩雖然重要,但并非所有學科都需要大量的學術研究人才。
同時,從學校自身發展戰略出發,調整招生計劃也是必要的。學校需要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對學科和專業進行布局和調整,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質量的提升。這些調整將有助于學校更好地發揮專業優勢,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更好地服務社會和產業。
從研究生大國到研究生強國,改革先邁出了這一步。
不被“待見”的專碩
作為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兩種不同類型,學碩強調學術研究和學科深度,專碩則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然而,雖說是差異化培養,實踐中卻出現了高度同質化的問題。
于是在許多學生心中,專碩雖然省事,但也“弱勢”。一方面,是因為對專碩存在觀念上的不待見,另一方面則是沒有明確的職業培養路徑。
在儲朝暉看來,學碩比專碩有更長的發展歷史。對于公眾來說,兩者的差異,或許有些像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大家都崇尚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通道也多,那么大家就更重視學術。”
不少人認為,專碩的含金量不如學碩。直觀的表現,在于學碩的考題難度比專碩大,且專碩畢業門檻相對更低等。
已畢業的新聞與傳播專碩研究生李杰(化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學校有資深的碩導明確不帶專碩的學生。
儲朝暉指出,很多人簡單地認為,能帶好學碩的導師就能帶好專碩。但現實或許是,部分高校師資力量的配置或教學模式的轉型或還未能及得上研究生擴招的力度。
部分導師對于專碩學生的期待,仍然是發論文、出成果。
樊秀娣也表示,不少學校的碩士點希望通過上馬專碩項目來擴大研究生規模,然而在對待專碩學生的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實習實踐和學業評價等許多還是沿襲學碩這一套。
新聞與傳播專碩是相當注重實踐性的專業。據李杰介紹,學院雖然也為學生們安排了校外導師,當地業界比較知名的前輩,但直到畢業要簽字時,他才首次見到這位導師一面。
因為更容易被社會“接受”,于是也有一些學生“跟風”報考學碩。
不過,在樊秀娣看來,不少學校的專碩已經比學碩吃香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只要能夠讀碩,尤其是進入名氣較大的高校讀碩,并不很在乎讀的是專碩還是學碩。眼下不少學校的專碩、學碩實際‘操作’時區別并不大,專碩也一樣需要做畢業論文,而且,難度也不低。”
但她也觀察到,現在各高校的碩招競爭激烈,很多有名氣的高校通過錄取第一批保研學生就招滿了專碩學生。換句話說,不少讀專碩的學生也是推免研究生。
“當初高校為了吸引學生,往往告訴學生專碩、學碩沒有什么區別,待遇也一視同仁,而這些學生為了能進入名氣較大的學校平臺也就選擇了專碩。但真入了學,還是感覺專碩受到了‘歧視’”樊秀娣說。
她舉例稱:第一,雖然專碩、學碩的學費相同,但專碩學生每月得到的學校補助金一般要低于學碩;第二,學校碩士點在評定學生獎學金方面偏向學碩,因為獎學金的評定標準主要還是看論文等量化指標。而專碩學生的特點、特長并未體現出來。總之,不少專碩學生感到學校對他們不夠重視,甚至有種被“糊弄”的感覺。
這幾年,專碩學制延長至三年逐漸成了一種趨勢。在今年“上岸”的準學碩研究生陳茜(化名)看來,刨去一年的上課時間,兩年制的專碩時間確實比較緊張。
但也有些網友吐槽,專碩的學費本來就比學碩貴,不能加價不提質。
在樊秀娣看來,專碩教育看重的“雙師型”教師、先進設施、高質量的實習等條件,部分高校還沒有跟上,畢業論文也是和學碩一樣的要求,“擴大專業碩士是國際趨勢。但國內有的高校碩士點在對專碩學生培養的具體操作中,與國家發展專碩的目標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