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券商再融資數量不及此前,募資規模亦大幅縮水
文|周楠
編輯|陸玲
忙活了一年多,中原證券(4.350, 0.40, 10.13%)(601375.SH)卻突然叫停了70億元定增。
中原證券日前公告稱,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并統籌考慮公司實際情況和融資安排等,決定撤回相關定增申請文件。于2022年4月發布定增預案,歷時一年有余、經過三輪問詢后,公司作出上述決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券商再融資市場年內遇冷的情況也被推向前臺——沒有定增落地,也沒有配股預案發布,以往火熱的券商再融資,在年內卻大幅“降溫”。
據Wind(萬得),年初至今,浙商證券(10.850, 0.59, 5.75%)、天風證券(3.580, 0.33, 10.15%)等5家上市券商或母公司發布定增預案,募集資金總額在27億元至80億元不等,但市場未有定增或配股落地,也沒有配股預案發布。對比來看,2022年同期,國金證券(9.600, 0.51, 5.61%)的定增,中信證券(23.670, 2.15, 9.99%)、財通證券(8.230, 0.49, 6.33%)和東方證券(10.820, 0.70, 6.92%)的配股均落地。
不僅數量不及此前,募資規模亦縮水。整體來看,年內券商融資金額多在40億元至80億元區間,未有百億級募集計劃出爐。而在2022年,中信證券、東方證券的配股實際募資額均超百億元。
券商再融資是否正由熱轉冷,融資環境愈發艱難?有券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券商對推進再融資較為謹慎,“錢不是越多越好,要有用武之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對《財經》記者表示,對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的監管要求符合目前市場發展現狀,即經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新階段,金融機構的資源配置也需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進行完善。
“以前券商融資可能是以規模來判斷,募資越多越好,現在顯然規模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資本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他說。
70億元定增突遭撤回
中原證券推進了一年有余的定增陡增變數。據公司7月22日公告,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并統籌考慮公司實際情況和融資安排等因素,決定終止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事項,并向上交所申請撤回相關申請文件。
回顧該宗定增始末:2022年4月29日,中原證券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稱,公司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不超過70億元(含),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補充公司資本金和營運資金,以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上述募集款中,近半數(33億元)用于發展資本中介業務,21億元發展投資與交易業務; 其余募資款用于對境內外全資子公司進行增資、信息系統建設及合規風控投入、償還債務及補充營運資金。
2022年8月初,該公司收到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單。自當月至2023年7月間,中原證券完成三輪監管問詢。
《財經》記者關注到,在2022年8月、2023年3月和同年7月的三輪問詢中,證監會和上交所均就公司融資必要性發問。
例如,上交所于7月6日對中原證券再融資發出第三輪審核問詢函,要求其說明此次融資的必要性、融資計劃及方式的合理性,以及融資規模合理性,是否存在過度融資等。
撤回定增預案的一周前,中原證券剛剛迎來新掌門人。公司15年“老將”菅明軍到齡退休,魯智禮接棒,任中原證券董事長。
從基本面來看,自2017年1月“回A”后,中原證券營收波動較大,增收不增利情況明顯。
2018年至2021年,中原證券年營收從16.5億元一路上行至44.21億元,但在2022年又跌回18.81億元。上述時段內,公司歸母凈利潤多徘徊在1億元左右,2021年曾實現歸母凈利潤5.13億元,2022年為1.07億元。
不過,據中原證券2023年半年報預告,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67億元,將實現扭虧為盈。
券業融資由熱轉冷
在推進再融資過程中,券商“調方案”的情況并不少見,大多為縮減募資總額、調整募資用途,但直接撤回定增預案的,較少見。
近年,在券商著力發展重資本業務的背景下,上市券商融資“補血”熱情高漲,定增、配股、短融齊上陣。但在年內,這種熱鬧景象再未出現,昔日的百億級融資也不見了蹤影。
據Wind,按預案公告日,年內,浙商證券、天風證券、南京證券(8.750, 0.43, 5.17%)、錦龍股份(13.470, 0.74, 5.81%)、中泰證券(7.570, 0.42, 5.87%)5家上市券商或母公司披露了定增預案。
最新一份券商定增預案來自中泰證券。該公司7月1日發布的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顯示,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30%,即不超過20.91億股(含本數),募集資金上限為不超過60億元,其中25億元用于償還債務,其余募資款用于信息技術及合規風控投入、另類投資業務和做市業務。
上月初,中山證券控股股東錦龍股份拋定增預案,預計募資總額不超約27.56億元,用于償還公司借款及補充流動資金。
據《財經》記者梳理,包括上述兩家在內,今年以來5家發布定增預案的上市券商或母公司,合計募資金額約257億元,其中浙商證券擬募資80億元,為目前金額最高一家。天風證券和南京證券,募集金額分別為40億元和50億元。
募資投向上,自營和財富管理業務是重點投資方向,部分券商還擬將募資款用于償還債務等。
對比去年同期,按發行日期及股權登記日,2022年前7月,國金證券、長城證券(8.810, 0.46, 5.51%)增發落地;興業證券(6.900, 0.41, 6.32%)、東方證券、財通證券等配股實施。
此外,中金公司(39.950, 2.80, 7.54%)、華泰證券(16.900, 1.31, 8.40%)于2022年9月、12月先后披露了配股預案。
再向前追溯,2020年和2021年,東興證券(8.970, 0.55, 6.53%)、國聯證券(10.080, 0.75, 8.04%)、西部證券(7.160, 0.40, 5.92%)等完成定增,紅塔證券(8.110, 0.46, 6.01%)、國元證券(7.300, 0.44, 6.41%)、招商證券(14.980, 0.83, 5.87%)等完成配股。
值得一提的是,年內,部分券商的再融資方案一經發布,即引發了監管關注。今年1月,浙商證券在拋出80億元定增預案后,上交所對其下發相關監管函。
上交所網站1月19日披露,該所向浙商證券下發非公開發行相關事項的監管工作函,涉及對象為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資金饑渴”如何緩解
針對上市券商再融資行為的監管趨嚴。對于有關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行為,今年1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證監會一直倡導證券公司自身必須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
“作為已上市的證券公司,更應該為市場樹立標桿,提高公司治理質效,結合股東回報和價值創造能力、自身經營狀況、市場發展戰略等合理確定融資計劃及方式,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要統籌平衡,審慎決策,切實維護各類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證監會稱,同時,證監會也會支持證券公司合理融資,更好發揮證券公司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能作用。
趙錫軍認為,對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走資本節約型道路”“合理融資”等的監管要求,符合目前市場發展現狀。
“以前券商融資可能是以規模來判斷,募資越多越好,現在顯然規模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資本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他提到。
與此同時,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重資產業務消耗資本金、驅使券商融資,券商如何解決旺盛的融資需求?股權融資路不好走,在當前階段,券商又是否能轉向債券融資?
有中型券商分析師認為,補充資本金擴大規模仍是行業大勢,對于券商擴張版圖,增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很大幫助。
也有券商非銀分析師提到,券商或可股債融資雙管齊下,多渠道夯實資本實力。
“券商股權融資頻率與監管周期、市場行情、業務結構關聯較大。”平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維逸表示,券商股權融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分別為增發、配股及可轉債??傮w來看,定增是券商最主要的股權再融資方式,近年來配股和可轉債頻率明顯提升。
“券商債券融資同樣受市場、監管、業務結構等因素影響,但相對于股權融資,債券融資規模更穩定。”王維逸也提到,股權與債券融資各具優勢,券商需靈活選擇融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