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上消費關注到,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上,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再次提及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而迄今為止,距離《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簡稱《通知》)下發已一年,金融機構已有不少“新市民”針對性金融產品、服務策略陸續落地。
也正是在這一年的時間內,金融機構已從最初的增強“可獲性”市場探索,進階到力求“更精準”對接新市民各類金融需求,落地效率之高可謂有目共睹。
值得一提的是,“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不同場景下均有不同金融需求,全面實現“精準”匹配的挑戰并不小,也對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便如此,也有不少積極的“探路者”已走在前面——以“系統化”、“定制化”的產品及服務特色,成就“精準”對接新市民金融需求的制勝策略。
科技加持 洞察需求
據《通知》,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3億人。
從新市民的需求特點來看,普遍面臨各類生活場景剛性支出多、保障性低、資產或抵押物不足等特點。其中,還有不少新市民也是個體工商戶,個人資金需求與經營資金需求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但由于缺少資產或抵押物,難以從銀行獲得企業貸款,小額信貸又無法同時滿足其經營與個人資金需求。
因此,新市民群體的金融服務要從“可獲得”到“更精準”,不僅要考慮多樣生活場景的適配性,更要考慮其金融需求的復雜性。
科技能力也因此變得尤為重要。馬上消費金融董事長趙國慶認為,由于征信信息不足,收入水平較低等因素,不少新市民往往難以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優質金融服務。而以大數據為驅動力,可以更好地對新市民進行精準畫像,降低金融機構獲取客戶的成本,也能更及時精準了解客戶融資需求。
精準服務 各顯身手
從消費金融公司的落地情況看,主要圍繞不同場景提供“定制化”產品,解決新市民金融生活中的需求痛點。
比如,馬上消費陸續推出了“55奮斗日”、“星火計劃”、“安逸花送夢想助力金”“追光計劃”等新市民“針對性”產品和服務,并與優惠券發放、專屬福利周等活動相互配合,系統性對接新市民多樣性需求的同時,也為重視降低新市民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2022年至今,新市民系列活動總參與用戶超過255萬,活動共提供近23億元消費金融額度,發出福利獎品超過43萬份。
又比如,招聯金融在去年8月推出的“新市民筑夢行動”,就包含了樂業計劃、優享計劃、優才計劃、頤養計劃、明白計劃共“五大助力行動”,滿足新市民在創業就業、安居、教育、養老等不同類型的場景,保障其金融需求對接更“精準”。
再看銀行的落地情況,得益于金融業務的綜合經營優勢,不少銀行不僅圍繞新市民的信貸需求出發,也推出了覆蓋新市民住房金融、保險保障、養老金融等需求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以郵儲銀行、平安銀行、廈門銀行等為例,都推出了面向新市民的“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其中,郵儲銀行出臺了為新市民客群“定制化”的特色信貸產品,并提供快速受理和審批通道服務;針對進城就業創業的新市民,優先為其申請再就業擔保小額貸款。平安銀行也推出了“宅抵通全國貸”、汽車抵押貸款等產品,信用卡服務提出新市民“十大金融服務承諾”。廈門國際銀行則推出“新市民貸”。更有部分地方農商行,還面向新市民推出了“安居貸”“創業貸”“就業貸”等針對性產品。
除此之外,銀聯還與多家商業銀行聯合發起“新市民有禮”惠民活動,在商業銀行原有面向新市民群體開展繳費、電子社保卡等便民服務功能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聚焦新市民真實消費場景,打出“助商惠民”組合拳。
據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截至今年7月,22家銀保監局會同省(區市)相關部門出臺了專項支持政策。1798家銀行保險機構共有2.88萬個金融產品覆蓋新市民。
肩負社會責任 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
11月22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上也提到,要精準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熨平周期波動影響,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由此可見,除了不斷提升面向新市民的金融服務水平,加強新市民的金融知識普及,加強面向新市民的“投教”工作,亦是金融機構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媒體多渠道為新市民普及金融知識,是目前金融機構的普遍做法。
例如,馬上消費不僅開展了“金融知識普及月”等線下宣講活動,也非常重視線上渠道的金融教育普及,如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APP、小程序等渠道為小鎮青年、應屆畢業生、返鄉創業者等新市民提供“定制化”網絡金融教育宣傳。
趙國慶也曾提到,新市民在城市工作生活和消費的過程中,既面臨剛性生活需求不易解決的困境,也面臨金融知識儲備不足的難題。數字技術的發展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傳播,還有助于通過在線互動,促使新市民有針對性地獲取所需知識及技能,提升金融素養。
未來,圍繞新市民切實需求,科技能力加持“精準高效”地對接新市民的各類金融生活需求,仍將是金融機構共同努力的目標。對“新市民”群體的金融支持不僅關系到實體經濟穩健、促進就業,更關系著新型城市化建設和共同富裕,金融機構們依然任重道遠。